财商启蒙最重要的部分,不是关于钱

2024-08-11 08:00   瑞士  

点击蓝字 和我一起成长吧~


最近两年,财商启蒙成为了养育孩子过程中一门新兴的课程。

家长们不只是关注孩子学习,想着如何让孩子找到好工作,更加关注如何让孩子过上衣食无忧的好生活,我自己也不例外。

我买过财商启蒙的绘本,也报过亲子财商启蒙营,我发现,无论是绘本还是课程,都在强调“钱”,如何理解钱,如何创造钱,如何管理钱。

但如何才能真的管理好钱?这个课题,其实不只和钱有关。

买买买,满足的到底是什么

最近一段时间,朋友在准备搬家。我经常陪他去逛宜家。

朋友的房子不大,但他想买的东西可不少,尤其是床边的书桌,最开始他看上了一个尺寸跟房子极不匹配的电动升降桌,边看还边跟我们说,这个桌子还可以和面。

最后,在我们的极力劝说和他自己的理性作用下,他放弃了这张桌子,但在陪他逛的过程中,我似乎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我是2011年参加工作,收入还可以,按我妈的预期,我们的储蓄应该不少了,然而事实却是,除了买房子被迫攒下的钱,我手里的钱也并不多。

钱都到哪去了?自然都是在买买买。

但是如果说我花钱大手大脚,似乎也不是。

我买的东西单价都不贵,但就是买的数量多。

几次搬家都发现,厨房工具买了一堆,很多都没怎么用;衣服买了不少,很多都在压箱底;居家用品买了好多,最后主要都用来收纳。

在花钱方面,我似乎就是一个矛盾体,一边抠抠索索舍不得买单价高的东西,而另一边又不停地买买买,花出去的钱一点也不少。

这到底是为什么?直到最近几年,我才搞明白。

我们常把喜欢买买买的人形容为“物欲”强,但其实物欲的背后,不是简单的喜欢和想要,而是人生的匮乏感。

《有钱人和你想的不一样》中提到,有钱人能够做到把今天的玩乐花费与对明天的投资两相平衡,普通人则更多地会选择立即享受。

同时,作者也说,为了立即满足而购物,只是因为想要弥补我们对生活的不满。

超支,以及渴望立即得到满足,这两种行为跟你实际上买了什么东西无关,而跟你在生活中缺乏满足感有关。

还记得有一年书香节,我特别想买书。

当然,那肯定不是第一次想买,只是以前的很多次我都在纠结中收手了。但那一次,我突然就想任性一把,看看自己到底能买多少。

想让自己任性一把,不只是简单地想满足自己,同时,也是希望自己不带任何恐惧和嫌弃地看一看,想买的背后,到底是什么;不加限制地买带来的后果,自己是否能够承担得起。

于是,我放开了下单,只要想买就去买。最后一共花了将近四千块钱,结束了那个书香节。

然而那一趟的收获,不只是收到了一个又一个包裹,它也让我看清了,自己想要买的背后是什么。

无他,就是自己内心深深的匮乏感。

匮乏感并不等同于匮乏。

匮乏指的是物资缺乏,而匮乏感指的是无论拥有多少,内心总是感觉不到满足。

匮乏感的一种表现,就是尝试通过买东西来满足自己,但最终只会导致囤积和浪费。

当我看到这一点,我也终于明白,想要不为钱发愁,衣食无忧,能挣钱、会花钱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需要填平自己心里匮乏感带来的黑洞,否则一切努力都是徒劳,再高的收入都会被黑洞吸走,带来的不是快乐,而是无尽的纠结和自责。

匮乏感从哪里来

我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个问题:

博主问,孩子非要买一种挺贵的东西,打了骂了都不管用,该怎么办。

有一个答主描述自己的经历:

答主有一段时间经济条件不太好,但女儿非常想体验一下坐飞机。为了满足孩子,她在网上守了半年,终于买到了两张200块钱的机票。

因为便宜,这趟航班中转时间有七八个小时,那天她和孩子看完了书,吃光了零食,就在候机厅里溜达。

在一家商店里,女儿看到了一种牛肉干,一看标价,竟然要800块钱一斤,显然不是他们能负担得起的。

走出商店后,女儿问,我能回去捏一下那个牛肉干吗?

妈妈想了片刻,决定回去带孩子买一条。只买一条,的确是一件让人尴尬的事儿,但至少一条是他们还负担得起的。

孩子拿到那一条牛肉干非常开心,娘俩分享着吃掉了,孩子说,这就是普通的牛肉干,还不如姥姥做得好吃。

答主说,之后他们经济条件好了起来,能买得起更多的东西,但孩子并没有因为一根800块钱一斤的牛肉干变得欲求不满,反而是对很多东西没有太大的兴趣,也听得进去妈妈给的建议。

匮乏感究竟从哪里来?穷就一定带来匮乏感?有钱就能避免匮乏感吗?
答案并不是肯定的。

我参加的一个亲子营中,有同学也问出了匮乏感的问题,老师给的回答是:

没有并不会给人带来匮乏感,但如果父母总是在孩子想要得到时设置障碍,长期以来,就会形成孩子的匮乏感。

家长时常会觉得,只有经过努力得到的东西,孩子才会珍惜。因此当孩子提出什么需求时,总是会给出一定的条件。

几年前,孩子想要一双轮滑鞋,我们一起去了商店。

一套轮滑鞋加护具,一共大概500块钱,完全在我们的承受范围内。但不知道为什么,先生一直犹犹豫豫。

他跟孩子说,我们先去报个班,你试一试,如果你喜欢,我们再来买。

我自己成长过程中,也有过很多这样的经历。

记得有一次,大概是小学一二年级,我特别想要一个玩具娃娃。爸妈说,娃娃可以买,但要等期末考试考了第一名才可以。

那次期末考试,我真的考了第一名。回到家,我把这个消息告诉爸爸,他骑上摩托车就带我去了百货大楼,给我买下了那个娃娃。

按理说,经过了那么长时间努力得到的东西,我应该非常珍惜,但实际上,我很快就不喜欢它了。

而现在回忆起去百货大楼的那一天,当时的我可能根本分不清,自己心里难掩的兴奋,究竟是源于那个娃娃,还是经由那个娃娃带来的自己被爱的感觉。

最近两年,我感觉自己物欲比原来低了。

一方面,对待自己喜欢的东西,我愿意支付更高一点的价格,不再纠结于单价如何;

另一方面,对于很多并非来自于实际需求,而是为了满足情绪问题的想法,我也能更好地识别,并果断地放弃。

之所以能够做到,不是因为我比原来更懂得管理钱了,而是我比原来更有力量了。

因为相信自己值得,相信自己一直被爱着,所以不必再去试探和纠结,也无需通过买买买来为自己的情绪买单。

如何避免孩子的匮乏感

作为家长,我们一定都不希望孩子带着匮乏感去生活。

同时也会担心,是不是必须什么都满足,才能消灭匮乏感。

当然也不是。

我们不需要满足孩子所有的需求,一样能够培养出内心充盈富足的孩子。

  • 适当享受

这些年,我也在不断地看书学习,想要理顺自己和金钱的关系。

以前我一直觉得,要想有钱,就是要尽量压缩支出,增加储蓄。但自己总是坚持不太好,很容易陷入自我怀疑和自责。

后来我才明白,储蓄的比例不是无限制地扩大,我们的收入分配中,也需要有一部分留给享受生活。

只有当我们享受了钱带给自己的好处,才有更大的动力去赚钱,也才不会被“节衣缩食”的压抑生活反噬。

去年,我们带娃去北京。

此前我们去过很多次,每次都是买高铁二等座。

那一次去的路上孩子问,商务座是什么样?她能不能去看看?

于是,我们返程就买了商务座,一起体验了一把躺平的座椅和不同的服务。

前一段时间,我也在网上看到过一个妈妈类似的经历。

她带孩子坐了商务座,孩子问为什么,妈妈说,因为你值得!

我们总以为,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是让他学习好,进入好的大学,将来才能有好的工作,过上好的生活。

但其实只有当孩子深深地认同“我值得”,才有为更好生活努力的动力,也才有让自己过得更好的信心。

而这一点,就是在享受生活的过程中获得。

  • 坦诚相告

家长一定会担心,一次享受是不是意味着以后次次享受,是不是从此由奢入俭难,孩子变得欲求不满。

只能说,我们大人脑补的场景太多了,孩子远没有那么贪婪。

就像那个吃过800块钱一斤牛肉干的孩子没有从此什么都想要好的,我们家娃也没有要求以后每次出行都要商务座。

当然,她知道商务座更舒服,也会问为什么这一次不能买商务座。

此时,我们该如何回答呢?

很多父母可能会担心在孩子面前丢面子,怕孩子觉得自己无能,会选择训斥孩子,让孩子觉得想要是自己的错。

而我选择的是,坦诚地告诉孩子,以目前爸爸妈妈的收入,还不能达到每次出门都坐商务座,但我们会努力的,希望我们将来能更舒服地出门。

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类似的场景。

孩子想要某个东西,但因为某些原因我当时不想买。我也会直接告诉孩子,今天的支出超预算了,我没办法给你买。或者跟她商量,我的支出超预算了,你愿意自己出钱买吗?

对于孩子来说,买或者不买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不要因为家长不想面对自己的问题,就把锅甩到孩子身上,让他觉得,想要就是错。

  • 不设限

前几天,我们家娃跟我聊天的时候说,妈妈,将来我长大了,我想买一个大别墅。

我说,好啊,我们一块努力,妈妈也想买一个大别墅。

《有钱人和你想的不一样》中,有一个公式叫“实现程序”。

想法➡感觉➡行为=结果

即,想法产生感觉,感觉产生行动,行动产生结果。

只有我们能让一种想法产生积极的感觉,才有可能产生想要达到目标而不断前进的行动。

孩子的想法总是天马行空,从不为自己设限的。但问题在于,家长可能会打着现实主义的幌子,给孩子泼冷水。

孩子说想买豪车别墅,家长可能会说,就你那学习成绩,还想买那个?先把你成绩搞上去再说吧!

我们以为自己是在用激将法,让孩子知耻后勇,激发他学习的动力。

但其实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让他对自己想要享受好东西的想法产生了不好的印象,以后再想起,产生的都是负面感觉,也就无法产生相应的行为。

有一句话说,相信相信的力量。

父母对孩子最大的支持,就是无条件地相信他能够靠自己的力量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即使那个生活跟自己想象的不一样。

万不可,用自己的经历为孩子设置天花板,把孩子囿于自己有限的能力之下。

////////////////////////////
财商教育离不开钱,但它绝不仅仅是关于钱。

或者说,钱只是表象,根本上,是关于一个人的能量和人生状态。

人赚不到认知之外的钱,也守不住能量之外的财富。只有心理充盈富足的孩子,才有可能过上不为钱所困,幸福舒展的人生。

往期推荐

孩子说想买斐乐套装,可我有点舍不得

想无条件满足孩子,又怕养出白眼狼?一张图讲明白破解之道

多少个待收的包裹,才能填满匮乏的沟壑

我是VIVI,职场妈妈一枚,
时而迷茫,时而焦虑,
从未放弃在与孩子对话中探索和寻找自己,
一起上路吧~
关注我,和我做朋友吧~

VIVI的麦克风
哈喽~感谢你的到来~我是VIVI,职场妈妈一枚。想做更好的自己,陪伴孩子共同成长,也想在有限的外部环境下为自己和孩子寻求探索和成为自己的机会和可能。一起上路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