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觉 | 莫名的坏脾气,脱口而出的话,你的大脑可能在控制你

2024-09-22 08:00   瑞士  

关注我,一起人生破局吧~

今天继续个人成长系列,我们来聊一聊关于如何真正了解自己,并在这个基础上作出一些改变。

上一篇文章中提到了,无论自己今天多么糟糕,都是我们能力所及范围内能做到的最好的自己。

了解到这一点,我们会少一些对自己的责怪,多一些理解和接纳。

而只有我们真的停下对自己的指责,也才能为大脑腾出空间来看到真实的自己。

但我们的大脑是如何工作的呢?

平时我们常说,脑子好使还是不好使,我们平时真的有在好好使用自己的大脑吗?

很多人可能觉得这个问题有些莫名其妙,大脑和身上的其他器官一样,只是身体的一部分,当然是受自己支配的,自己当然在好好地用脑子。

真的如此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心理学中的ABC

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了情绪ABC理论。

他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

也就是说,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不是由某一个激发事件直接引起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主体对它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信念引起的。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上学的时候都经历过非常多次的考试,当一次考不得不够好,有的人对此表现得无所谓,而有的人觉得天都要塌了。

为什么同样的事件会引起不同的反应?就是因为每个人秉持的信念是不同的。

有的人觉得,这只是一次考试,考不好也没关系,下次继续努力就好了;

而有的人则认为,一次考试就是对自己的评判,没考好就等于自己太笨了。

于是,同样的事件就引发了不同人的不同反应。

如果我们单纯地看一个事件,我们一定能够清楚地分辨出来,哪些信念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那我们只要树立合理的信念,就能改变自己的行为和反应。

这似乎也不是啥难事儿。

无意识中的信念

之所以说是无意识中的信念,主要是源于两个方面。

一是信念始于无意识。

我们大脑中储存的很多信念,都是在我们还很小的时候就形成的。

在我们还不谙世事,甚至不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就记下了某种场景下的感受。

彼时,我们的大脑也不具备清晰的逻辑处理能力,它无法梳理清楚前因后果,只知道在某种场景下,某种非常不好的体验发生了。

从此,这种场景和体验就紧紧联系在一起,构成了大脑处理某类问题的模式。

心理学中有一个臭名昭著的小艾伯特实验。

实验人员将一个婴儿和毛茸茸的动物和玩具放在一起,之后当他和玩具接触时,就发出刺耳的响声,几次重复后,不需要出现响声,只要毛茸茸的东西出现,婴儿就会产生恐惧心理。

对于婴儿来说,他不知道自己害怕的是响声,只知道,毛绒绒的东西和恐惧的感觉是同时出现的,从此以后,毛绒绒就会带来恐惧。

看到这里很多人可能觉得这只是一个实验和个例,但其实,我们人生中的很多信念,就是一些不知道在什么样情况下被植入的,经不起推敲的伪逻辑。

除了信念植入的过程源于无意识,信念调取的过程也一样毫无征兆。

《思考快与慢》中把思考分为快思考和慢思考,《认知觉醒》中把大脑分为三个层次,本能脑、情绪脑和理智脑。

慢思考和理智脑很像,他们需要调用人的理智,作出分析和判断。

而快思考则更像本能脑和情绪脑,它总是在瞬间用大脑中既定的程序作出决定,快到我们可能都意识不到这是一个决策过程。

我们肯定觉得,理智脑和慢思考是好的,毕竟我们都想努力做一个理智的人。

但实际上,启用慢思考是要消耗能量的,出于生存的本能,大脑坚持的原则是能快思考绝不慢思考。

所以,我们日常生活中95%以上的决策都是由快思考决定的。

这也是很多时候我们不明白,自己的情绪为什么这么难控制,不该说的话为什么又脱口而出,不是因为我们不想,而是大部分时候我们都没来得及控制大脑,就已经被大脑左右了。

改变源于0.0几秒

科学研究表明,从大脑接收到刺激到作出决定,中间的时间差只有0.0几秒。

我们要想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就需要抓住这不足一秒的时间,启动理智脑,真正控制自己的生活。

如何才能找到这个短暂的间隙?

最好的方式就是复盘

只是在复盘中,我们不只是要简单地从头到尾地叙述事件,而是要做到以下两点:

  • 找信念

以前,我也是一个情绪控制能力非常差的人,无论是跟父母、朋友、同事,都有过冲突和不愉快的情况。

你可能觉得我没有被教好,但实际上,我在这方面接受的教育很多。

父母一直教育我,要跟别人好好相处,不要什么事情都表现在脸上,但我一直都做不到。

当我了解到ABC理论之后,我开始留意自己每一次情绪变化背后的原因。

印象很深的是,有一次单位领导找我聊天,聊完之后我心里特别乱,但我又说不清到底怎么了。

以前遇到这样的情况,我总是会选择转移注意力,干点别的就好了。

但那天回家后,我决定好好看看自己到底怎么了。

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找了一个放松的姿势,闭上眼睛体验会自己的感受。

在各种纠结、恐惧和担心之中,我最后看到了自己的情绪的源头——不够好的人不值得被爱,甚至会被抛弃。

在之后的很多次复盘中,我都发现,这是我很多情绪的始作俑者。

我怕被否定,听不得别人的意见,甚至别人稍有语气不佳我都受不了。

以前我总觉得是自己小心眼,脾气差,但后来发现,其实背后都是因为怕被否定,怕否定之后得不到爱。

当我看到了自己这个信念,我也就知道如何改变。

首先,我告诉自己,你是值得被爱的,无论你是不是足够好。

其次,我也提醒自己,你长大了,即使没人爱你,你也一样可以爱自己,你可以靠自己活下去。

有了这样新的信念,我对别人的行为有了不同的解读,对很多评价也能一笑而过,情绪也比原来平和了许多。

而最有成就感的莫过于,感受到自己的情绪从脱缰的野马变成温顺的小马,被自己关在笼子里,而没有肆意乱跑,冲撞他人。

那一刻终于觉得,掌控人生就从掌控自己的情绪开始。

  • 找节点

除了找到背后的信念,我们还需要复盘出情绪变化的过程,找到大脑作出决定的节点。

从前面讲到的ABC理论可以看出,从外部时间到最后的情绪反应,中间是有两个环节的。

第一个环节是事件到信念,第二个环节是信念到反应。

只是从我们的经历来看,信念就像是预置的程序,一触即发,我们根本都感受不到它。

复盘,就是要找到,是哪个事件、哪句话,甚至哪个动作和表情触发了信念,信念又是怎样作出反应。

找到这个过程,就是让本来稀里糊涂的决策过程显现出来,给我们的改变一个抓手。

从我自己的经历来看,多次复盘之后,我大脑中的时间似乎变慢了,那本来一秒不到的应激反应,就像上演了慢动作。

我能体会到眼前的事件又一次触发了“我不够好”那根弦,而我也可以抓住这一瞬间,用另一根弦来替换它——你很好,或者你也不需要什么都好。

于是,在很多个当下,原本固有的模式被改写,我也终于有了跟原来不同的反应。

而最重要的是,所有的慢思考,在最后都会成为快思考。

在经过足够多的调整之后,新的信念就会替代旧的信念,成为大脑新的程序。

只是这个程序,不再是无意识的植入,而是我们有意的选择。

我一直觉得所谓的成长,不是永远情绪平和,知书达理,而是带着觉知去生活。

我不一定要时刻得体,但我要做到,无论是否得体,这都是我的选择。

而要做到主动选择,就要先了解自己的大脑,摆脱被它左右,真正做它的主人。

往期推荐

人生破局 | 测过人格,算过星盘,我更加相信哪吒那句话:我命由我不由天

接纳 | 最糟糕的我,也是最好的我

看美剧,共成长| 生活总是一团糟,如何才能破局?

我是VIVI,职场妈妈一枚,
时而迷茫,时而焦虑,
从未放弃在与孩子对话中探索和寻找自己,
一起上路吧~


VIVI的麦克风
哈喽~感谢你的到来~我是VIVI,职场妈妈一枚。想做更好的自己,陪伴孩子共同成长,也想在有限的外部环境下为自己和孩子寻求探索和成为自己的机会和可能。一起上路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