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这一年,我的目标只有一个

育儿   2022-07-17 23:36   河南  

“点击蓝字 / 和我一起成长吧”


上周我写了一篇文章,主要是在中考和高考分数出来之后,结合自己的经历谈了一下自己对教育孩子的期待。➡️中考高考卷上天,12年以后要高考的娃,现在该咋办?
那篇文章发出去之后,有一位朋友给我留言,她说,看完好感动,虽然觉得现实可能会迎头给你一棒,但能保有一份清醒又是那么难得。
看完这条留言,我跟杨先生开玩笑说,是不是我写的文章太多都在说不要卷啊,大家是不是觉得我是“快乐”教育的支持者?那我下一篇要写写孩子写作业了。
杨先生听完说,那你下一篇写完大家会说,你看这个人,忽悠大家别卷,自己在家拼命鸡娃。哈哈哈
玩笑归玩笑,其实我明白留言朋友的意思,外界很残酷,即将开始的学龄阶段也会给我带来很多冲击和考验,这也是我有所预料的。
对于我自己来说,我的确希望孩子能够实现自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这件事和学习本身并不冲突。
所以,其实我并不是完全放弃学习不管,只是换了一种思路去管。
今天,就讲讲孩子幼小衔接这一年,我自己的期待和收获。

我的目标

对于我自己来说,其实是非常开心有这样一年的幼小衔接时间。毕竟进入小学之后,很多接踵而来的任务可能会打的我措手不及,提前一年的适应期,就显得特别宝贵。
因此,在幼小衔接开始之前,我就给自己明确了这一年的目标——绝不把孩子的作业搞成我自己的事儿
看到这个目标,很多父母可能都乐了。
作业本来就是孩子的啊,怎么可能会变成自己的事儿呢?
先别着急乐,我们先来看一看,怎么样来判断作业是孩子的事儿,还是自己的事儿。
其实标准非常简单,只要自己想一想,孩子完不成作业的时候,是自己更着急,还是孩子更着急?
一件事情谁更着急谁情绪更大就是谁的事儿
相信这样一看,能够轻松地说,作业就是孩子的事儿的家长并不多。
正是因为知道做到并不容易,所以我才给自己确定了这样的目标。就是希望自己将来遇到孩子作业的问题,都能冷静处理,而不是比孩子先慌了神。


作业的意义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觉得一件事情很难解决,是因为我们对于问题的定义出了问题。
比如说,对于很多学龄孩子家长来说,做作业都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在家长眼里,老师留作业,学生做作业是天经地义的事儿,理所当然,就是要做。
可是,真的如此吗?对于我们自己来说,孩子写作业的意义是什么呢?
退一步来想这个问题,我们把孩子送到学校,是为了每天按部就班地完成作业吗?
当然不是。
我们的目标是,让孩子在学校学到知识,这个知识也许会在将来对他有所帮助,或者是,所学的过程能够帮助他实现人生的目标。
那下一个问题是,学到知识,和做作业之间是不是必然联系呢?
写完作业就代表学会了吗?不写作业说明没学会吗?这个问题问出来,我们就知道,并不一定。
所以,在面对孩子作业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把作业对自己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自己到底要通过孩子写作业达到什么目标搞清楚。
对于我来说,我希望了解的是,这一阶段学习的内容,孩子掌握了吗?有哪些还不够扎实?我可以做些什么帮助他进一步掌握?
通过写作业,我们可以回答以上问题。但是,回答以上问题,并不是只能通过写作业。
杨先生特别喜欢跟娃玩“洗剪吹”的游戏。
这个游戏其实就是每次给孩子洗头时候的对话。孩子躺在洗头椅上,是顾客。爸爸一边给她洗头一边跟她聊天,聊天内容就包括,洗头发多少钱,吹头发多少钱。啊,你待会还想洗澡啊?我们这有洗澡师傅,洗澡一次多少钱。这几项一共需要多少钱啊?你带了多少钱?还能剩多少钱?等等。
这个对话从简单的10以内加减法,延续到了后来的20以内加减法,甚至后来更复杂一些的加减法。
通过这些对话,我们大概摸清楚了孩子对基本运算的掌握情况。虽然她写作业的时候,有时候表现得很机灵,一下子就算了出来,有时候算半天也算不对,但是因为我们知道,作业的那些内容都基本掌握了,对她做作业的结果也多了很多包容。

陪作业的目的

孩子幼小衔接这一年,我一直都在陪作业。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觉得我自相矛盾。刚才还说,不把孩子的作业搞成自己的事儿,现在又说,每天都要陪孩子写作业。
不把作业的事儿变成自己的事儿,是说要时刻明白这是孩子应该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孩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袖手旁观,留他一个人去面对困难。
对于我来说,孩子写作业过程中的体验,比孩子数能不能能算对,字能不能写工整更重要。
而这种体验是,孩子是因为作业产生了挫败感还是成就感,孩子在写作业的过程中是感受了支持还是孤立无援。


1920年,心理学家华生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对一个9个月大的婴儿艾伯特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
首先,让艾伯特接触各种动物,包括白鼠、狗、兔子、猴子等。艾伯特对这些动物均未表现出恐惧。
两个月后,再次进行实验,他将白鼠放在艾伯特附近,同时在艾伯特身后敲击铁棒,发出巨大声响。艾伯特被声音吓哭了,并表现出了害怕。
几次实验后,当艾伯特再见到白鼠,立刻表现除了极大的恐惧。
在这个实验中,艾伯特最初并不害怕白鼠,但是当巨响和白鼠关联起来,就引起了艾伯特的恐惧,艾伯特将白鼠和巨响进行了关联,之后,当他再见到白鼠,就立刻激起了反应。
这是华生臭名昭著的小艾伯特实验,为的是要探究人是否存在条件反射。
但另一方面,这个实验也说明了,很多让我们产生负面情绪的事情,我们所抵触的可能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与这件事相伴相随的感受和体验。
其实,写作业这件事也一样。
作为家长,我们回忆起自己写作业的经历,很多都是不愉快甚至痛苦的。可是,如果我们仔细回忆,我们讨厌写作业,到底是在讨厌什么,也许答案会有所不同。
对于我来说,我讨厌写作业,是因为不喜欢遇到难题时的挫败感,恐惧作业没做好时被指责的羞愧感。
对于很多孩子来说,他们对作业的反感,其中很大程度还包括妈妈搂不住的情绪,以及由此带来的“妈妈不爱我了”的恐惧。
所以,我选择陪孩子做作业,是希望她面对难题时,自己能够即使给予帮助,让她体验到被支持;当她遇到困难时,我能够能够帮助她想办法,化繁为简,步步为营,让她体验坚持的成就感。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陪伴,让她在将来即使面对不得不完成的作业,勾起的不是陷入困境的孤独,而是被支持的温暖;感受到的不是被困难压倒的挫败,而是解决问题的自豪。


改善孩子体验的方法

  • 安排的自由

作为家长,陪孩子写作业的目标其实是将来能够不陪,是希望孩子能够产生自驱力,具有自主性,能够自己安排好自己的事儿,为自己负责。也就是常说的“自律”。
我一直坚持的观点是,自由是自律的基础
只有孩子在能够选择的环境中,自己决定去做一件事,才是自律。被权威压制不得不按部就班地做,不是自律,是他律。
所以在陪孩子写作业的过程中,我也尝试放手,让她体会自己负责。
大班的上学期,她有选择写或者不写的权利。
通常我们会觉得,一旦让孩子选择写或者不写,他肯定选择不写。
最开始确实是这样的,每次我问今天写作业吗?她都说,不想写。可是突然有一天,她自己回到家就开始写作业,一边写一边说,必须得写作业,不然老师去了又该批评我了!
家长都不愿意看到孩子被批评,但是我觉得,自己去面对结果,是自我负责的一部分。如果她选择不写作业,就需要自己去体会可能带来的后果。
这样一段时间之后,她自己认为作业要写,即使再晚也要写。这时候,她依然有选择的权利,那就是,什么时候写。
因为她写作业的时间会影响我休息的时间,我没办法让她完全自己决定什么时候写。所以,这个选择不是完全毫无限制的选择。
一般我会问她什么时候写作业,是现在写,还是再玩一会?玩一会是玩几分钟,还是玩完一个游戏?
通过跟她讨论确定写作业的时间,一方面是让她体会自己做决定的过程,认识到这是自己的选择,而不只是我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这样商量下来她心里会产生一个预期,知道接下来就要写作业了,当她心里有了预期,再面对做作业时,抵触情绪就会缓解很多。

  • 拆解难度
有时候,即使是提前做了计划,当真的坐到桌前,孩子还是会各种不想动笔。这种情况下,一定是有原因的。
比如,有一段时间,学校的数学作业是要做一页的计算题。这一页计算题分成四块,每一块差不多5-10道题,一页下来大概有2030道。
每当遇到这样的作业,孩子就会哼哼唧唧不想动手。其实,内心是觉得太难了,这么多题我什么时候才能做完啊。
如果我们看到孩子磨磨唧唧,就要训孩子,实际上是加深了孩子的负面体验,即使最后在家长的催促下不得不做完了,但过程并不会让人舒服。
这时候,其实是要把大目标拆解成小目标,让每一个目标的难度降低,让孩子通过实现小目标去达成大目标,体会解决问题的过程。
刚开始拆解目标,我会跟孩子说,做完一块就去玩一会,或者去吃点东西。然后当她都做完的时候,跟她回头看,我们是怎么一步一步地完成了之前觉得困难的任务。
这样一段时间后,她需要的小目标越来越少了,也很少需要真的停下来去玩一会。但每次写作业,我都会在旁边准备好零食或者水果,孩子觉得有点难的时候,我们就会玩“大力零食”的游戏,我喂她一口吃的,跟她说,看看这个大力零食能不能坚持到写完第五道题。
有时候,的确差不多每五道题吃一口,但有时候真的只是个引子,一口下去她就开始抓紧时间写,一下子写完,然后跟我说,妈妈,你看这一口劲儿大不大!
可能很多人觉得我这种做法有点太骄纵孩子了,写作业是一件严肃的事儿,就应该端坐在书桌前,认认真真好好写。
但是我想说,那只是我们“认为”的,或者说,父母要求我们的写作业的方式,它真的就是唯一正确的吗?我并不这么认为。
从写作业的效率来看,孩子的同学家长说,自己家孩子写作业需要四五十分钟,而她自己写完基本就是十来分钟的事儿。
尽管我们给了她很多选择,也给了她很多照顾,但并没有因此让她变得磨蹭,反而能够集中精力快速完成。


  • 和孩子在一起

作为一名成年人,每天有很多要完成的任务。尽管心里清楚得很,有很多活必须要做,早晚都要做,可是在某些瞬间,我就是不想做。
这时候,如果有一个人在旁边跟我说,你快做啊,赶紧做完得了。你怎么还不做啊,这么磨蹭。并不会激起我内心想做的斗志,反而是让我陷入更深的自我怀疑——是不是自己不够努力,是不是自己太懒了。
但如果这时候有一个人允许我懒一下,接纳我想不做的情绪,其实,我也并不会长久地陷入其中,反而会慢慢恢复理智,开始动手。
这两个人不是别人,就是内心我自己的声音。
其实,对于孩子也是一样的。尽管我给了孩子选择的权利,也尽量努力让写作业的过程有趣一些,但依然不能避免,有些时候,她就是情绪不在线,不想写。
这时候,对于我来说很重要的选择是,跟孩子站在一起
通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孩子会跟我说,她觉得没有准备好。这时候我就会问她,需要妈妈的拥抱吗?然后我就会抱着她,跟她聊聊天,看看她在担心什么。
有时候她会自己说准备好了,但有时候也会遇到没办法一直等下去的时候。这时候,我也会告诉她,已经10点了,我担心我们睡觉太晚了。
“孩子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个又一个困难和问题,父母关键的选择在于,是跟孩子一起打败问题,还是和问题一起打败孩子。”
这句话,首次听到是在某位老师的课堂上,听完之后,自己感觉豁然开朗,深以为然。
当孩子表现出不想写作业,不想完成既定任务时,我们定义的问题,究竟是一个“懒惰”的孩子,还是孩子面对的困难,其实,会带来截然不同的选择。
不把孩子定义为问题孩子而是定义为面对问题的孩子才是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的前提
////////////////////////////
写了很多文章关注的都是孩子的心理问题,不是因为我完全不在乎孩子的学习成绩。在这个世界中,即使我不用普世的成功规则来定义孩子,更多的学识也必然给她带来更多的选择和更广阔的世界。
为什么自己在关心孩子心理方面付出了比教会孩子知识更多的精力和努力,是因为我相信,在大部分孩子智商差异并不大的情况下,内心强大能够面对困难、心理轻盈不被自我怀疑所累的孩子才有更多的精力去面对学习的压力,成为学习更主动、成绩更好的人。
我所做的努力,不是在自己照顾下帮助孩子学到更多,而是努力帮她松绑,让她少一些内耗和牵绊,多一份轻装上阵的洒脱和力量。
我是VIVI,职场妈妈一枚,
时而迷茫,时而焦虑,
但从未放弃在与孩子对话中探索和寻找自己,
一起上路吧~
VIVI的麦克风
哈喽~感谢你的到来~我是VIVI,职场妈妈一枚。想做更好的自己,陪伴孩子共同成长,也想在有限的外部环境下为自己和孩子寻求探索和成为自己的机会和可能。一起上路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