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是临床最基本、简单、快捷的血液检查项目,全自动血液分析仪主要检测白细胞(WBC)及分类、血红蛋白(HGB)及红细胞(RBC)各项参数、血小板(PLT)各项参数。血小板各年龄段参考值 [1-2] 如图 1。
图 1.血小板参考值 × 10 ^ 9/L
血小板减低可引起出血或凝血时间延长,国外血小板减少的定义为 PLT < 150 × 10 ^ 9/L,国内虽无统一标准,但绝大多数文献 / 指南均采用 < 100 × 10 ^ 9/L 作为界限 [3]。
血小板生成减少、破坏过度、分布异常或血液稀释等原因均可导致血小板减低。
但若是实验室检测的血小板数量小于患者本身血小板真实水平,则为血小板假性减低。血小板假性减低可能导致临床做出错误诊疗决策,也会给病人带来恐慌,故而我们实验室检测时应保证血小板结果的准确性。
由于血小板的特征(体积小、有聚集功能、参与止血和组织修复 [4])与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的局限性(大部分采用电阻抗法,按细胞大小分类),故其检测结果受抽血、仪器影响,那么,血小板假性减低的原因都有哪些呢?下面几个小案例带你总结。
分析前原因
末梢血采集由于不可避免造成皮肤组织损伤,以及挤压造成或多或少有组织液混入,使血小板短时间内出现可逆性的小聚集 [5],而 EDTA 抗凝剂未充分作用,仪器不能识别聚集的血小板而导致血小板假性减低。故末梢血采血时需放置 5 min 以上(冬天天气冷时可延长时间),使抗凝剂与血液充分作用。
分析中原因
由于血小板聚集 / 卫星现象(分布异常)、大血小板等原因,血小板直方图尾部抬高 / 锯齿状,造成血小板假性减低,可采用重采、换抗凝剂、光学法(PLT-O)、荧光法(PLT-F)或血小板人工计数纠正。
注:
PLT-O 原理:荧光染料(聚次甲基)在染网织红细胞的同时,与血小板的 α 颗粒中的 RNA 结合,荧光强度与颗粒多少、细胞大小成正比;
PLT-F 原理:荧光染料(噁嗪)对血小板线粒体的 DNA 进行特异染色,特异性较 PLT-O 强。
分析后原因
总结
引起血小板假性减少的原因很多,在日常检验工作中经常会遇到,检验人员必须心眼明亮,当血小板结果减低或怀疑仪器测量假性减低时,首先排除抽血因素,其次排除仪器方法因素,必要时需结合 PLT-O/PLT-F、涂片染色镜检、人工计数、重采等方法,最后一定要核对数据后发报告,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检验数据,以免误诊或误导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