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钩状效应」?多发性骨髓瘤诊断必看!

学术   2024-11-17 20:01   中国  



导  读

钩状效应,也称 HOOK 效应,是指由于抗原抗体比例不合适而导致假阴性的现象,抗体过量叫前带效应,抗原过量叫后带效应,统称为 HOOK 效应。

我们碰到一例生化检查中球蛋白明显升高,特定蛋白检查 IgG 却在正常范围,经与检验科及时沟通,样本适当稀释,随后经骨穿等检查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的患者。现汇报如下:


案例经过


患者为 65 岁女性,以「全身骨痛」9 月余来诊,个人史、既往史、家族史无特殊。查体:双侧颈部、锁骨上等浅表淋巴结不大,胸骨无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


查血常规:血红蛋白 77 ↓ (110-150 g/L),平均红细胞体积 95.1 (80-100 fL)

血沉:109 ↑(0-20 mm/H)

生化:总蛋白 132.5 ↑ (66-83 g/L),白蛋白 35.5 (35-55 g/L),球蛋白 97.0 g/L,白球比 0.4 ↓ (1.5-2.5),碱性磷酸酶 65 (25-110 U/L)

免疫球蛋白检查:IgG 8.42 (7-16 g/L),IgA 0.22 ↓(0.7-4 g/L),IgM <0.100 ↓(0.4-2.3 g/L),血清稀释 5 倍后 IgG 85.75 ↑(7-16 g/L)

β2 微球蛋白 47.80 ↑ (1.00-3.00 mg/L)

血清免疫固定电泳:IgG-Lambda 阳性

血髓象:骨髓增生明显活跃,异常浆细胞显著增生,考虑 MM,请结合临床及骨髓活检、免疫固定电泳、流式免疫分型等检查。 


骨髓病理:符合浆细胞骨髓瘤(肿瘤细胞占比约 90%),伴网硬蛋白增生(MF-1 级),请结合临床、影像学及免疫固定电泳等检查。


骨髓免疫分型:异常浆细胞群(R6)约占 35.12%,主要表达 CD138、CD38、CD20、CD117、CD56,不表达 CD33、CD28、CD27、CD19,限制性表达 clambda。骨髓中可见异常表型浆细胞,限制性表达 clambda,约占有核细胞 35.12%,表型符合浆细胞骨髓瘤,请结合临床、形态学及免疫固定电泳检查结果进一步确诊。


骨髓染色体 G 显带:46,XX[7]


诊断


多发性骨髓瘤(IgG - lambda 型,DS III 期 A 组,ISS III 期)

经唑来磷酸抗骨质破坏治疗 1 次及 1 周期硼替佐米 + 地塞米松方案治疗后复查:总蛋白 88.9 ↑ (66 - 83 g/L),白蛋白 34.3 ↓ (35 - 55 g/L),球蛋白 54.6 g/L,IgG 49.27 (7 - 16 g/L)

案例分析


沉淀反应是指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适当条件下发生特异性结合而出现沉淀的现象。沉淀反应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在几秒钟到几十秒钟内可以完成并出现可溶性复合物,快速但不可见。此阶段主要受抗原抗体特异性和结合力的影响。免疫比浊法中的速率法就是利用此阶段测定免疫复合物形成的速率。第二阶段则形成可见的免疫复合物,约需几十分钟到数小时完成,此阶段受抗原抗体比例、分子大小、绝对浓度、亲和力和电解质浓度和反应温度的影响。免疫比浊法中的终点法就是测定此阶段形成的复合物的量。

抗原抗体的比例是浊度形成的关键因素,当抗原和抗体的比例适当时,二者全部结合,既无过剩的抗原,也无过剩的抗体,这时免疫复合物(IC)的形成和解离相等。当抗原过量时,形成的 IC 分子小,而且会发生再解离,使浊度反而下降,光散身亦减少,这就量高剂量钩状效应 [1]

我们这例患者以全身骨痛来诊,住院后进行的生化检查中发现球蛋白明显升高,白球比下降,提示多发性骨髓瘤可能性大,但随后进行的免疫球蛋白检查却难以支持多发性骨髓瘤。考虑存在钩状效应,系抗原过量引起的后带现象。

查看我院 IgG 检测试剂说明书,在检测方法的局限性部分明确写道,「抗原过剩的情况,此时测量值可能会意想不到的低,从而会给出误导的结果。如果怀疑有这种情况则要进一步稀释………」

经与检验科沟通,并对患者样本进行适当稀释后,再次进行 IgG 检测,此时 IgG 明显升高。后续的血清免疫固定电泳、血髓象、骨髓病理等支持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经积极治疗获得疗效后,IgG 明显下降,此时不再进行样本稀释即可获得正确的 IgG 检测结果。

总  结


临床医师应熟知临床检验项目之间的内在联系,当出现自相矛盾的结果时,及时思考内在的原因,与检验科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

本例中,熟知「钩状效应」,识别免疫球蛋白检查中的假阴性现象,有助于临床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方向,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及时准确的诊断与治疗也必将使患者、医院、医保三方受益。

编辑 | Bree(jiamei sun)
投稿 | sunjiamei@dxy.cn
排版 | 姣姣
题图 | 图虫创意

参考文献
[1] Heidelberger M, Kendall FE. The precipitin reaction between type III pneumococcus polysaccharide and homologous antibody: III. A quantitative study and a theory of the reaction mechanism. J Exp Med. 1935. 61(4): 563-591


丁香园血液时间
血液时间是丁香园旗下的专业平台,这里有医生同仁分享经验、解读指南、追踪前沿,是血液医生的充电时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