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終其一生都在不斷地學習和解決問題。他引導着中國的轉型 ——一個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使得這個國家和他1978年接手時相比,變得幾乎難以辨認。」
傅高義教授的《鄧小平時代》,出版至今一直被視為深度了解鄧小平及其整個改革開放時代的必讀之作。
今天是鄧小平誕辰120週年紀念,再次和各位分享這本經典傳記,走近這位改變了每一個當代中國人命運的領導人,了解他的人生和使命。
傅高義 (Ezra F. Vogel) 著 馮克利 譯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編輯部 譯校
鄧小平這個人
節選自《鄧小平時代》3—9頁,略經編輯
雖然鄧小平身材矮小,但擔任最高領導人的他在房間一露面,就能展現出奪人的氣勢,自然而然地成為眾人矚目的中心。有不止一位觀察家說過,他似乎能給房間帶來電流。他在解決重大問題時專注而果斷,既有戰時軍隊司令員那種天生的沉著,又有半個世紀裏接近權力中心處理重大問題養成的自信。他經歷過官場沉浮,在妻子兒女和親密同事的支持下又東山再起,所以對自己的處境已經泰然自若。如果他不瞭解某事,他隨時樂於承認。占美.卡特總統曾評論道,鄧小平跟蘇聯領導人不一樣,他有一種內在的自信,這使他能直奔實質問題。他從不糾纏於過去的錯誤或誰要對其負責。他經常打橋牌,就像他打牌時的表現一樣,他只想把摸到手的牌打好。他能認識並接受權力現實,在可能的範圍內做事。一旦沒有毛澤東在背後盯著他,鄧小平對自己和自己的權威十分自信,在客人面前表現得輕鬆自如,坦率而機智,並且直言不諱。
鄧小平在1978年時已74歲,但依然精力充沛,機警過人。早上起床後,他會在家裏的花園快步繞行半小時。他的辦公室就設在自己家裏。很多中國領導人同客人坐在並排的沙發上談話時都是目光直視前方,鄧小平卻喜歡轉過身來注視著與他交談的人。他勤思好問,善於傾聽。據外國官員的描述,如果他反對外國的政策,他會表現得易怒和「咄咄逼人」。鄧小平見識過那些利用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和海外武力謀求私利的國家,因此他對自稱友善的外國領導人從來不抱天真的希望。但是,無論來自大國還是小國,那些有着不同社會地位、屬於不同政黨的外國客人,最後都會感到與他相處愉快,即使他們並不喜歡他說的話。他們覺得鄧是一個能夠打交道的人。有些西方人對鄧小平的直率和務實留有深刻印象,這使他們誤以為他骨子裏是個資本主義分子,他會將中國引向西方式的民主。他一向樂於學習,但他最終認為,自己要比他們更清楚什麼對中國有利,而那不應該是資本主義和西方式的民主。
到1978年時,鄧小平右耳聽力已經很差,這妨礙了他參加人們表達不同意見的會議。他更喜歡看報,每天上午都會一個人坐著讀各種報告;他的辦公室主任每天為他拿來十五份報紙和所有重要報告,鄧小平會從中選出那些值得花時間去閱讀的東西。會見外賓對他來說要更容易一些,因為譯員可以直接對著他的左耳說話,使他能夠與客人自如地交談。鄧小平講一口帶有濃重四川鄉音的普通話,不過會講普通話的人並不難聽懂,所以他不必放慢語速。鄧小平面對的任務令人望而生畏,但很難想像還會有什麼人比他作了更充分的準備,或者是從性情和習慣上更能勝任。
1976年1月19日的《时代》封面
除了短暫的中斷,鄧小平終其一生都十分接近最高權力的位置,這使他得以從內部觀察最高領導人對形勢變化的反應。1927年回國後不久,他又回到周恩來手下,在上海從事地下工作。當時,他們過去的同事蔣介石正試圖將共產黨斬盡殺絕,因此他們要努力找到生存的戰略。鄧小平不但參與了籌劃城市暴動的工作,而且年僅25歲的他還被派往廣西領導城市暴動。當毛澤東開始在江西建立蘇維埃根據地時,鄧小平也去那裏擔任了瑞金縣委書記,並學習到毛澤東是如何建立農村根據地的。在長征期間,鄧小平參加了關鍵性的遵義會議,正是在這次會議上毛澤東作為領導人脫穎而出。在長征結束前,鄧小平有幸成為毛澤東信任的人。毛在西北建立根據地後不久便對鄧小平委以重任,讓他擔任了領導部隊政治工作的政委。在後來的內戰中他又參與接管上海,領導向共產黨統治過渡的工作,之後又擔任了全國六個大區之一的西南區的領導人。
最重要的是,由於鄧小平從1952年到1966年一直置身於北京的權力中心,他才得以跟毛澤東近距離共事,思考有關中國發展和外交問題的戰略。毛把鄧小平當作自己潛在的接班人之一,讓鄧小平參加政治局會議,並在1956年以後與其他五位國家最高官員一起參加政治局常委會。他是籌劃和建立以農業集體化和工業國有化為特點的社會主義體制的核心人物之一,在西南區的土地改革中也發揮著核心作用。從1959年到1961年,在大躍進失敗後的社會主義結構調整中,他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總之,1978年的鄧小平,在思考中國最高領導人領導國家的戰略方面已積累了50年的經驗。
鄧小平當了12年軍隊領導人,後來也時常自稱軍人。雖然他是政委而不是司令員,但他是黨的書記,負責批准軍事行動。他與司令員緊密合作,先是在小型游擊戰中作戰,後來又在內戰中打過大戰役。在1948年的淮海戰役中,他擔任總前委書記,負責指揮50萬大軍。這是軍事史上最大的戰役,也是內戰的關鍵轉折點之一。
鄧小平在其一生中主要負責落實,而不是理論。他的責任不斷加大,在抗戰期間先是領導江西蘇區一個小小的縣,後來領導太行山區的幾個縣,抗日戰爭勝利後則領導數省交界處的邊區,1949年後領導整個西南大區,直到最後領導全國。
在1950年代,鄧小平負責指導中國共產黨與其他國家共產黨的關係,當時中國與西方幾乎還沒有外交。文革期間允許他恢復工作後,他擔任了周恩來的助手,接手領導中國的外交工作。
有人說,鄧小平在經濟方面沒有多少經驗,但經濟活動一向就是黨內多面手的重要職責。此外,鄧小平在1953年到1954年擔任過財政部長,當時是中國建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一個關鍵階段。宣傳向來是中共的一項重要工作。鄧小平在法國時就負責印發宣傳品。他在江西蘇區受到批評後,被分配管理整個蘇區的宣傳工作,在長征期間他再度分管宣傳領域。作為部隊的政委,他發現最具有說服力的辦法是直截了當,為部隊提供大局眼光,把部隊工作跟全局及其使命聯繫在一起。
總之,鄧小平有著在地方、大區和中央工作的豐富經驗可資利用。半個世紀以來,他一直是中共領導層構思宏觀戰略思想的參與者。他在黨政軍都曾身居高位。1950年代他參與過從蘇聯引進新工業和新技術的工作,就像他將在1980年代主持引進西方新工業和新技術的工作一樣。
1984年國慶大典,學生在天安門廣場打出的橫幅
對於普通百姓來說,鄧小平要比像神一般的毛澤東更易於接近;人們在談到毛時畢恭畢敬,對鄧卻可以直呼其名——「小平」。他對自己的毛病也很坦然,對客人說自己有三個壞習慣 —抽煙、喝酒、吐痰,而且從中自得其樂。
鄧小平堅定地為黨和國家謀利益,不為自己的朋友撈好處。自16歲離家之後,他再沒有回去看望過父母或回鄉探過親。他明確表示自己不代表某地、某派或某些朋友。他最親密的同事都是為共同事業一起工作的同志,而不是在組織的需要之外效忠於他的朋友。他和妻兒的關係特別親密,但他嚴守黨紀,從不向家人透露高層機密,儘管他的妻子和四個子女也都是黨員。作為嚴守軍紀的軍人,他接到命令就會勇往直前,即使他知道這會帶來嚴重傷亡。
並非所有的中國人都喜歡鄧小平。有人認為鄧喜愛權力,並設法呆在權位之上,甚至在他催促其他同事退休時也是如此。有人認為他獨斷專行,不尊重別人的意見。有人認為他過於急躁,太想衝在前面,太想強調紀律。就像任何出色的軍人一樣,他希望下屬有令必行。他歡迎別人提出能夠解決問題的建議性意見,但是外國人和政治異見人士對黨的批評則會讓他勃然大怒。他對內戰和文革的混亂記憶猶新,因此認為中國的社會秩序很脆弱;如果他斷定它受到威脅,就會作出強硬的反應。作為最高領導人,他準備按自己的日程表大膽實行改革開放。簡言之,當他成為中國最高領導人時,他是個嚴守紀律、經驗豐富的幹部,決心為黨和國家的需要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