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 | 64件罕見絲織品,講述絲綢之路興衰史​

学术   2024-04-25 12:06   中国香港  

4月15日,由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哥倫比亞大學藝術史與考古系、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聯合主辦的《絲貴如金:古代中亞與中國的絲織品》中文譯本出版座談會在哥倫比亞大學舉行。


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院長趙豐,哥倫比亞大學中國和中亞史羅茂銳教授(Prof. Morris Rossabi)、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亞洲藝術部陸鵬亮博士、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紡織品修復中心代表Minsun Hwang和 Kristine Kamiya、威廉帕特森大學張禾教授、紐約巴德學院梅玫教授,及來自哥倫比亞大學的學生代表出席座談。出版座談會由哥倫比亞大學徐津教授主持。


《絲貴如金:古代中亞與中國的絲織品》源於一場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同名展覽,由曾經共同參與策展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亞洲藝術部榮休館長屈志仁和前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織品部館長華安娜聯合撰寫,在出版26年後,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首次推出中譯本。


在展覽之外,為什麼還要集結各方專業人士花大力氣做一本書?它和一般的展覽圖錄有哪些不同?它的中文版出版背後又有著怎樣緊密交織的緣分?


源於全球首個8至15世紀中亞與中國絲綢和刺繡特展

一部藝術史視角下的絲路興衰史

大開本全彩印製,再現絲貴如金的輝煌年代

《絲貴如金:古代中亞與中國的紡織品》
屈志仁、華安娜 著
徐薔 等譯  趙豐 審譯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點擊封面即可在【京東】購買
如需購買屈志仁先生親筆簽名版,請拉至文末

殘片中的輝煌年代
《絲貴如金》的出版,要追溯到1998年。那一年紐約有一場震動藝術史界的展覽,由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和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聯合舉辦,這是首個關於8世紀至15世紀中亞與中國生產的高級絲綢和刺繡的特展,也是第一個以絲綢為主題切入絲綢之路的展覽,名字就叫「絲貴如金」(When Silk Was Gold)。

展覽匯集了兩家世界級博物館64件關於中亞和中國的織物藏品,這是西方在絲綢方面最重要的兩組收藏,藏品年代可追溯到唐代晚期至明初數十年,而且包括一些在中國未被保存下來的絲綢和刺繡類型。

屈志仁(James C.Y. Watt),藝術史家,畢業於牛津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創始館長。1985年來到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先後擔任中國古器物及工藝品高級顧問、亞洲藝術部高級主任,2000年開始擔任亞洲藝術部主席。

據這場展覽的策展人之一屈志仁先生回憶,當時有一件藏品因為保存得十分完好甚至曾被質疑是「新物件」而不符合展覽標準,因此他找到了自己在牛津大學的老師,緊急做了碳14檢測(一種利用碳的同位素14C的放射性來對含有有機物質的物品進行年代測定的方法),才證明那件藏品確實來自14世紀,讓觀眾有機會在展覽中一睹真容。

屈志仁先生談「絲貴如金」策展故事


展覽中的64件珍藏雖然已經大大填補了關於中亞和中國早期紡織刺繡史的空白,卻也只是那個年代絲織品海洋中的少量倖存——一截袖口,一段下襬,或是幾釐米無法確定來源的殘片。但是,這些破碎的局部也足以勾勒出那個失落的宏偉時代的盛景:絲綢之路上貿易繁盛,帶來各族群之間的密切交往,也激發出有趣的藝術創造力。

展品之一:獅龍紋緙絲,中亞東部,11至12世紀


重現展覽,超越展覽
展覽的圖錄《絲貴如金》也於1998年同步出版,這本書凝結紡織品專家、研究檢測人員和修復師多方專業力量,對展品做了超越展覽現場的細緻闡釋,包括審美特性、技術分析、時代背景以及藝術史考證,有些展品的織物類型和編織結構只能在顯微鏡下檢視,書中都附上了細節照片。
《絲貴如金》內頁
不過,《絲貴如金》並不只是一本圖錄,它也是一部學術著作。書中對中亞和中國的緙絲演變、金代和蒙元時期的妝花織物、蒙古帝國的奢華絲綢等課題做了獨到的研究,其中一些鑑定觀點尚屬學界首次。

《絲貴如金》內頁


比如,在唐代絲綢和遼代絲綢的研究中,最為重要的是斜紋緯錦,關於遼式緯錦,以前的文獻中介紹相對較少,《絲貴如金》第一次在國際上進行較為明確的鑒定和權威解釋;納石失是蒙元時期最有特色的織金錦,無數人寫過相關的文章,但卻沒有人把納石失和普通的織金錦分得很清楚,在這本書中有對納石失名稱來歷的詳細考證,并且展示了一批新的有着西亞和中亞風格的納石失織物。
《絲貴如金》內頁

時隔二十餘年的中文版
用紡織品來講絲綢之路歷史的全新策展思路,再加上紮實的研究和考證,讓絲貴如金的展覽和書籍影響深遠。在它之後,有了1999年年末瑞士阿貝格基金會(Abegg Stiftung)舉辦的中世紀絲綢展覽和學術討論會,2013年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交織全球」(Interwoven Globe)展覽以及2015年中國絲綢博物館的「絲路之綢:起源、傳播與交流」展覽。

《絲貴如金》中文版外封與內封細節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中國絲綢博物館的館長趙豐教授正是《絲貴如金》中譯本的引進者和審譯者。他與屈志仁先生因編寫《中國絲綢藝術》一書在1990年代相識,當時屈先生和華安娜女士正在為籌備「絲貴如金」展走訪中國各地的博物館。而「絲貴如金」在紐約開幕時,正逢趙豐教授在大都會博物館做客座研究。
「絲貴如金」展給趙豐教授的學術生涯帶來重要啟迪,因此一直念念不忘想把此書介紹給國內的讀者——這是一項漫長的工作。在譯者序中,他談到組織翻譯《絲貴如金》時在術語統一上的難點,既要尊重中文對於古代絲綢技術和紋樣的固有表達,也要遵循並完善近幾十年以來國內研究者建立的古代紡織相關的術語體系。
趙豐教授談《絲貴如金》

此外,哥倫比亞大學中國和中亞史羅茂銳教授為《絲貴如金》撰寫了前言,向讀者提供了關於中國與中亞地區的絲綢貿易詳盡的背景知識。在前言的最後,他略帶傷感地回望了一個輝煌時代的結束:

永樂大帝於1424年去世,明朝的擴張型政策隨之結束。鄭和的出使活動停止,對外出訪的使節減少,朝貢和貿易使團再度受到限制……陸地之上,勇敢的商旅不再在歐亞大陸之間運送絲綢。絲綢之路沿線的綠洲和城邦儘管失去了原有的色澤和光彩,但是,從那個奇妙年代留存下來的產品證實了一個輝煌時代的存在:絲貴如金。

這也道出了《絲貴如金》中那些跨越千年的絲織品在今天依然值得被欣賞和理解的原因,它們既是圖案和紋樣傳播、存續的載體,具有重要藝術史價值,也是那個融合共通的時代的見證,向今天的人們講述著,在沒有快捷交通方式和互聯網的時代,物質、文化和信仰的交往與融合何以可能。


屈志仁先生親筆簽名版《絲貴如金》
點擊下方即可購買
《絲貴如金:古代中亞與中國的紡織品》
屈志仁、華安娜 著
徐薔 等譯  趙豐 審譯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屈志仁先生簽名藏書票




不激不随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的公眾平台 | 立身天地 安守边缘 守先待后 不激不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