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生需要意义,否则太轻太飘忽
“留美八年回国杭州三年再次重返美国🇺🇸”
乍一看觉得有点折腾,不过如果放在国内的话三年跳槽其实也就是正常的职业流动,只不过跨国了而已。
想起来中学英语课本上一篇文章说“国际公民”大致是说有类群体:
虽然生在某个国家,后面常驻在某个国家,但是觉得自己并不被出生国和所在国定义,全球都是自己的流动范围。
当时觉得还挺酷的,不过不觉得自己会和这类群体有什么关系。
从微信出来之后,开始重新跑英国,今年也开始溜日本。
虽然愈发觉得不考虑工作还说国内生活舒服,但是在职业或者说事业的视野与选择上反而愈发坚定了国际化。
因为选择面多了就更容易找到自己适合的事情,另一方面,多在不同国家走走看看,也会觉得心胸宽广,很多容易默认的潜在观念会自然摇动和反思。
在不同文化社会背景间游走也会自然思考人生意义和自己的真正所求,如果在一个语境下待太久感觉人容易麻掉会萎缩和固定。
而想清楚自己要什么相当重要。
愈发觉得“意义”比一时的“报酬”和世俗意义的“成就”更重要,所以也愈发不太能接受无意义的工作或者状态。
比如最近看武术体育生中信建投研学的瓜,就觉得相较之下声量小很多的吉林副市长为了抗洪救灾落水身亡好像更有意义。
现在看到这些罗马人新闻除了一开始吃瓜的短暂兴奋,很快就会觉得“哦”好像也不是很有所谓,因为觉得他们似乎也没有过非常让自己“羡慕而不得”的人生。
因为想了下如果(只是如果)自己将来有了同样的资源资金,还是希望做些可以对很多人有意义的事情,能够真正给很多人带来很多正向改变的这种,这样才不算虚度。
所以这些瓜主的生活愈发不让我感觉到有吸引力,也就自然不会有什么羡慕嫉妒的情绪。
人生需要“意义”,不然太轻太飘忽了,晃晃神可能很多年就会空虚地度过。
1 读书要取舍聚焦
现在就是:
1 只看最感兴趣的一个话题,其他的可以先放放;
2 能读书就尽量读书,新闻文章这些优先级靠后。
2 交友要投缘不强求
交朋友越来越觉得要看是否投缘
以前觉得背景、能力、人品这些硬指标最重要,现在感觉其实还是得看投不投缘,人再好,聊不来就是聊不来,处着别扭就是处着别扭。
如果是想要相互借力的职场人脉另说,但是生活本就艰难,交朋友呢就简单点,你处起来愉快你就处,不愉快就礼貌保持距离,不要勉强自己。
人生越是早些时候,交友很难有选择权,比如同学、同事这种,这些算是“缘分”吧,要珍惜,分开之后如果有机会还是热诚相待,但是如果离开了把大家链接在一起的场域之后,感觉热不起来也就算了,不强求。
3 日本见闻随想
在日本一个很微妙的点,如果你同时会英语和日语,和日本沟通使用语言的顺序会带来微妙的结果差异。
如果你上来说英语,然后适当展示下你也会些日语,感觉日本人的态度是最拘谨和客气的,然后发现你能说点日语还会很惊喜和开心。
如果是先日语然后再英语,会感觉一开始日本人还是会有微妙的俯视感(面上还是会非常日式客套的)。
当然我的样本量太少体感太主观,未必有参考价值。
在思考如果是一个同时会中文和英语的外国人和我们交流,类似的顺序不同是否会带来类似的结果差异。
完
往期文章:
OpenAI/ChatGPT迎来华人产品老大,斯坦福毕业,硅谷产品大佬,在Facebook、Instagram、Uber负责产品
年营收1亿美金,仅11位全职雇员,其中4位是尚未毕业的本科生 | Midjourney团队成员履历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