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者经济在中国怎能成功?“败走”海外复盘| 近期思考

文摘   其他   2024-06-23 20:03   英国  




近期思考




01

创业


1 💡 创作者经济复盘

“最近看到小磁场、面包多、竹白这些‘创作者经济’产品都维护期,好奇为什么

逻辑来看,卖知识每一笔都有收入,流量也是创作者自带的,没有买量成本,类似知识星球与小报童,应该有不错的营收”

和朋友@Rey 随意讨论+简单复盘了下我们当时做小磁场*创作者经济的一些教训:

实际上,这些工具支撑不了我们的支出。

中国创作者的主要收入不在C端,而是在B端。

帮他们搞C端的工具,能够切的蛋糕基数非常小,难以养活一个大的团队。小团队还有可能,但要做大就必须帮创作者搞B端。

像我们当时小磁场的主要创作者是美院科班的手工类创作者,他们的收入大头都在B端商单上,一单能挣几万。

C端那边只是爱好和图个热闹,硬要他们从C端赚钱违背逻辑。

所以其实不应该宏观讨论“创作者”,这个概念太宽泛了。

要看具体的类目,不同类目的差异很大。

知识星球那个其实是知识付费的赛道,蛋糕够大的,小报童也能算这个赛道。

这些创作者工具其实最后产品能力没啥差异,关键在于运营。

这里的运营不是指狭义运营手段,像是少楠结合自己经验教育创作者怎么做知识付费,搞flomo学院这种,其实我觉得算是很高明“运营”

销售工具最有效的方法是销售工具背后的理念和模式,工具只是附带的,理念模式不行,工具再好也用不好。

漫画类需求虽然大,但深入行业发现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分发和利益链条。比如米画师是一个搞B端的约稿平台,GMV每年有10亿,现在C端也站稳了脚跟。漫画创作者的收入大头在B端,所以搞漫画C端勉强能养活小团队,但要做大还是得搞B端。

创作者类目太多,不同创作者对应的行业千差万别,每个类目都有自己独特的逻辑。我们当时试了很多类目,最后觉得漫画最有前景,但盘了一下发现最大的问题不是类目,而是方向切错了,应该搞B的。如果搞B的话,我们一开始切的那些科班创作者就完全合适,也不用切换到漫画了。

搞B端的能力模型完全不一样,要有行业里的资深从业者和关键链条上的生态合作伙伴。

国内做SaaS付费难度大,B端付费意愿虽强但事儿多。既然要搞难搞的B端,为什么不一步到位去海外找付费能力和意识更强的市场呢?

互联网团队出来创业,如果不是在通用需求赛道,想进入某个行业并取得成功,还是要靠行业里的资深者,深入了解整个行业的运作和利益链条。这样才能真正打开局面。

举个例子,我们现在切英国中小商户的财务市场,这个市场里,所有的服务类目有哪些?我们要做的服务类目整个协作链和所有的角色有哪些?每个角色价值几何?每个角色痛点在哪?整个协作链里最痛的是啥、最费时的是啥、最脏的是啥、最抛不开的是啥、最适合技术自动化的是啥?你想要切的点,市面上所有方案和主流供应商是啥?目标客群对已有方案满意吗?不满意的点是啥?已有方案完整的方方面面显性隐性成本是多少,切到我们这里的迁移成本又是多少?关键生态角色里哪些是我们的敌人(短期/长期)哪些是我们的伙伴(短期/长期)。

怎么弄清楚上面的事情,做到和行业里深耕的人最懂?

没有技巧,全是用力。

简单的用研和市场调研不行的,蜻蜓点水,做出来的东西大家不买账,一眼看可能还好,真正用出来就会觉得哪哪都不对。我们怎么做的?

我们直接雇专家、申资质,真的开了一家英国本地的会计所,实打实服务了本地中小商户两年,拿到了很高的好评和客户满意度。

才敢说,我们对这个市场和我们要做的事情,有“一些些”了解了。

但是对于最后能不能做成,还是没底的,因为变量太多、执行太重要。



02

日常闪念



1 🔄 反向PUA:员工资质与老板责任

“团队之所以产出不行,是因为成员资质不行”

反向PUA回去:

“厉害的老板,要么可以自己找到厉害的员工,要么可以把不厉害的员工培养的厉害,要么可以把不厉害的员工搭配出厉害的组合。反思下是不是自己的老板资质不行,所以指望员工带飞呢”

2 🔧 实践中的成长:展会销售的即兴学习

你永远没有办法“完全准备好”,最可能和普遍的情况永远是在没有准备完全的情况下,进入到实践中边走边试边迭代。

你就说这次展会吧,因为知道自己也要面对面的对local做销售,原本想的是,对着准备好的销售话术提前背好,然后再和ChatGPT多练习几遍。

最后发现最高效的做法,其实是旁听了几遍销售同事的话术,然后直接就赶鸭子上架被推过去要销售了。

是的,不是我主动的,我当时还在对着手机📱温习销售话术呢,突然local直接来啦,拍了拍我说,觉得我们的解决方案好酷,能不能详细讲讲,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然后有了第一个就有了第二个、第三个、第N个,越讲会越顺。后面还主动出去招揽人来我们展位好好聊聊。隔壁展位的小哥还以为我就是销售,听说我其实是产品经理,也是有点点惊讶的。

3 🏭 内耗与生产力:大厂与创业的对比

和还在大厂的朋友聊,感觉好多时间精力都被占在内耗上了,感觉这几年生产力很高一个被忽视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在工作上几乎真的是零内耗。

---

可能以前大厂内耗也存在,只是那个时候还在快速增长业务成就和高薪的正向反馈盖过了内耗的不愉快,以及业务高速增长期内耗可能也会相对少些,因为大家都埋头做事相互耗着不划算。

4 🎯 高强度体验与日常的融合

喜欢什么东西,就会在一段时间里持续高强度地去体验。

然后要么祛魅放一边,要么彻底体会完理解了 ta 对自己的意义和价值,就会回归常态放进自己的日常里。

5 🔄 善意反射:对话与沟通中的相互影响

大家都不是圣人,都是在好坏光谱的中间地带。

对话和沟通的时候,对面也处于不定的状态,你要能激发和引导人家好的一面,对话和协作就会愉快,你激发人家不好的一面,你也就不愉快。

这可能就是所谓“善意反射/回音”。





近期日常




1 🏆 企业家二代的核心思维与成功路径

恰好有机会和很多企业家二代接触,其实对于他们来说,很多时候也不用注意方方面面的细节,通常都是抓住一两个粗暴的核心点,比如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成长就是要交学费,自己的时间是最值钱的 etc 基本带着家里的资源见识可预见都能有相当成就。

龙有龙道,蛇有蛇道,走适合自己的路就好,也不用羡慕嫉妒,反正也羡慕嫉妒不来。

2 📣 为爱做 E:蹭活动与多多曝光

努力营业🈺山⛰️

非球迷但是也要蹭一蹭合作方的观赛活动,主打一个多多曝光。

竟然忘记穿公司文化衫接受采访,错失一个亿!!!

近期主打一个“为爱做 E” 了属于是。


3 🎪 行业展会:面对面推销与实时反馈的成长

上上周参加了为期两天的行业展会,超累的,但是收获很多。

实际上手实时演示产品给潜在的客户看,同步给他们去做讲解和销售。

当场看到他们的神情、眼神以及各种肢体语言的变化,当然还有及时的反馈,对于之前产品的设想、接下来产品的迭代都有了非常有价值的输入。

尤其是当你不仅仅是展示产品,而是同时在作为一个销售去安利和推销自己的方案的时候,你的感官和洞察会更加的敏锐,你真的是能清晰地去看到潜在客户对你提出的每一个点的反馈。

顺便又突破了下自己,之前还只是线上打打销售call,这次直接抓着很多local客户面对面安利推销,对于I人山⛰️来说也是相当努力了。

创业就是要每天都有进步。






往期文章:

OpenAI/ChatGPT迎来华人产品老大,斯坦福毕业,硅谷产品大佬,在Facebook、Instagram、Uber负责产品

年营收1亿美金,仅11位全职雇员,其中4位是尚未毕业的本科生 | Midjourney团队成员履历探索

离开大厂,加入创业团队——阿山的思考与心路

写给即将上大学的妹妹

牛津人研究所|“下沉”的牛津人木木山:当我们离开象牙塔

牛村木木山
鹅厂产培\x26amp;VX产品萌新@牛津大学生即刻ID:牛村木木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