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大环境很差时的跳槽
不是找更完美的选项,而是基于对自己当前价值取向和偏好的深度认知的再度取舍。
尤其是跳槽动机通常出于对当前选项不满。
要避免在找新机会的时候,只关注新机会要在当前选项不好的地方更好,忽略了新机会其实有可能在其他地方比当前机会差。
那样就会是所谓拆东墙补西墙了。
不过现在的形势,大概率可能就是选东墙还是西墙。
这不是说不要折腾不要跳,而是得意识到其实是取舍而没法全都要…
关键看自己特定阶段需要的东西,要想清楚自己的价值偏好。
因为外界意义评判下没有高下之分的不同纬度,在你这里的权重是不一样的。
这样即使新机会也有其他问题,但是只要它的问题在你这权重小,那对你来说就还是好机会。
挑选岗位时不用考虑十年以上的去向和竞争力,因为计划赶不上变化。
到那时候一定需要的东西是'不断解决问题的冲劲'。
所以推演回现在,最大的成长和收获,就是'保持住解决问题的热情和冲劲'
感觉不矛盾,规划周期拉长十年不可控,和你想要积累东西还是要按两年、五年、十年去做规划,是两个维度的事情。
按了十年做规划也不等于说不会在过程中随机而动适当调整。
计划赶不上变化,但是计划可以帮助推进过程有效和有目标,不然就是乱打撞运气了。
至于“保持住解决问题的热情和冲劲”,这个有道理。
找工作不要找内耗的,因为情绪能量也是对工作机会的重要评判标准。
如果这个工作很内耗,它会潜在的、实在的消耗你的其他可能性(通过让你麻了木了这个机制)。
这可能会是其他维度上的收获很难弥补的损失。
因为人始终珍贵的地方是“无限的可能性”。
1 君子不器、可能性的收束与“死亡”
最近在看#万道长途 ,有个设定是,高级的存在已经超越了时间、空间,具备了永恒的实在性。
他们的死亡不是物理上的消亡,而是“可能性”的收束。
当你把他们困在可能性的闭环中使得他们再也不具备任何可能性的变化的时候,他们就“死亡”了。
最近正好持续在思考创业的状态对于我究竟改变了什么,相较于之前在大厂的状态。
和这个设定倒是有点呼应。
我总觉得在所谓的能力锻炼个人成长之上,更重要的是“可能性的打开”。
我不再觉得自己只能成为某种特定的形状,而是觉得自己有可能做很多事情,成为各种样子。
之前在大厂,我会觉得自己被“折叠”。
那是可能性的收束:
我要成一个越来越高级别的产品经理,在对应的模具或者标尺下越来越标准和完美,但是也越来越固定。
其实我好像从很早开始,就会对“千篇一律”感到很可怕,那种发自内心的畏惧。
现在想想,这种可能性的收束和特异性的丧失,对于我来说好像就是一种“死亡”,我觉得我的个性彻底被压制进了共性的模具里。
所以说在创业状态中的这几年,我真的有成为“更厉害的产品经理”吗?
我觉得没有,甚至和当年还留在大厂的同伴相比,我觉得可能我在“产品经理”这个器、这个路上,早就落后了。
但我的可能性被打开了,我每天都会思考不同的解法新的思路,去推动业务往前走,不给自己设限,做很多自己之前没有想过,也不觉得自己能做到的事情。
2 为自己而活
我已经不像年轻时那样,总是惶惶地想向别人证明自己,甚至故意去吃亏,生怕别人怀疑我表里不一。 因为我意识到自己想讨好所有人的冲动是盲目和徒劳的。 每个人都会以己度人,你永远无法让一个不真诚的人相信你的真诚。 反之,你根本没必要向一个真诚的人证明你的真诚。 《我在北京送快递》
是的,意识到自己其实不用让所有人满意,只需要让自己开心就好了。
为自己而活就已经需要竭尽全力了,如果还要想办法为别人的目光、心情去额外做功,那我没有这个本事。
3 自洽的情绪底盘
“自洽”好重要,感觉如果内心自洽的话,情绪底盘基本都是稳的,表层情绪起伏都是小波浪。
4 牛人无用
再牛的人,如果不能帮到你,那就和你没关系,对你来说ta 和一个普通人没有任何区别。
当然精神上的激励、榜样的鼓舞作用这些也都算是“帮助”的哈。
1 专家知识经世致用
故事好温暖,小伙在网上留言问为什么自家种的菇就是不长出来。
网上有个号说给个号码,第二天让农科院去看下。
然后第二天当地农科院的专家就真的过去了,认认真真去给人家检查。
然后定位了问题,还给了特别简易的方法,过了三天小伙的菇🍄就长出来了。
真好真好,经世致用,专家的知识为普通人民造福。
完
往期文章:
OpenAI/ChatGPT迎来华人产品老大,斯坦福毕业,硅谷产品大佬,在Facebook、Instagram、Uber负责产品
年营收1亿美金,仅11位全职雇员,其中4位是尚未毕业的本科生 | Midjourney团队成员履历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