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南京踪影:夫子庙
文/图 吕明
自古以来,夫子庙就一直是南京人心目中吃喝玩乐的中心。曾几何时,童年的记忆里,夫子庙里的游乐场,说书的、变戏法的、唱戏的,一玩就是一下午。那时的夫子庙大成殿还没有复建,空荡荡的一个大广场青砖铺地,广场中间有一个圆形的鱼池,水中有假石山,有金鱼在水中游弋。广场两边那一溜的花鸟鱼虫和古玩市场,更是使人流连忘返。记得我童年时自个儿去买的第一只“笔逗(儿)”小鸟,就是购于夫子庙广场的东市,当时只花了5分钱,后来我才知道为什么这么便宜的原因,因为一般养鸟人都喜欢养公鸟,而鸟贩看我人小,卖给我的是一只没有人要的母笔逗,不过现在想来,这鸟贩也还算公道,因为公笔逗是要卖一毛五分钱一只呢。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那已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的记忆了。
下图就是南京人称为笔逗(儿)的小鸟,也有人称该鸟为“黄雀”,(摄于2010年初冬的夫子庙花鸟市场)
下面的三张图,是我这几年收集到的夫子庙老照片,它们有力地印证了我童年的记忆。第一张照片里的这个高台,记忆里文革时期这里是秦淮区各组织集会的舞台。现在仔细查看照片,能看到两排石柱础,我猜想应该是原夫子庙古建筑的遗址,后面的“夫子庙人民游乐场”八个大字清晰可见。
广场中间的水池,比我记忆里的大了许多,宛如小一号的玄武湖动物园里的猴山。
东市的花鸟市场,这里也是我曾经流连忘返的地方:
改革开放以后,夫子庙迎来了新的发展春天。特别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期间,复建了夫子庙大成殿等古建筑,在贡院周围的金陵路上增设了服装市场、小商品市场和花鸟鱼虫市场,建设了地下青年商场,重建了永安商场,最难能可贵的是,鼓励各地的特色美食及小摊小贩沿街摆摊设点,那段时间夫子庙热闹非凡,吸引了本市的广大市民前来打卡,繁荣程度达到了顶峰。
下图是1987年春节的夫子庙灯市场景,那时卖花灯的市场就摆在贡院街的沿街路边,游人如织。
下图是我的摄友张老师的佳作,照片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夫子庙当时的热闹景象,拍摄时间大约在九零年前后,地点是奇芳阁门前,照片右上角的“阁”字依稀可辨,不知这大铜壶的龙嘴里喷出的是什么美食?望知情的网友告知。
那个时期的夫子庙,特色小吃摊点摆满了贡院街,烟火气十足。印象最深的就是每次带女儿来逛夫子庙,都要花上十块钱,买上三只女儿最喜欢吃的油炸鹌鹑,而我也要来两串油炸臭干。记忆犹新的是在永和园的大门口支着一口大铁锅,满满一锅金黄色的回卤干和豆芽,随着微滚的汤汁在锅中轻轻地波动,沿锅边放着三整只裸体的老母鸡,鸡身基本浮坐在回卤干之上,仿佛在告诉路人,我这可是正宗的鸡汁回卤干哦!1987年命名的“秦淮八绝”,把夫子庙的风味小吃推上了又一高潮,夫子庙的各店家纷纷推出了小吃套餐。价格从十元至二十元不等,小吃品种合理搭配,一时间顾客趋之若鹜,那时女儿正上小学,每次期末考试成绩优秀,我都会带她来吃套餐以示奖励。回想那时的夫子庙,真的是南京百姓的美食天堂。
转眼跨入到新世纪,夫子庙的业态已经膨胀到极致,后来在白鹭洲公园北门旁另开辟了花鸟市场,每年春节的花灯市场也搬迁到了东牌楼,这些举措大家都能理解接受,毕竟还在夫子庙的周围,特别是那位于白鹭洲的花鸟市场,又为南京的花鸟爱好者提供了一处休闲游玩的好去处,一时间热闹非凡。
夫子庙最热闹的时候,要数每年的春节过年期间,南京人过年有正月十五赏花灯的习俗,好像春节里没有去过夫子庙,就没有过春节一样,这时候的夫子庙,即使花灯市场已迁出到东牌楼,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每天都是人流如潮,那贡院街上并没有花灯,真不知道是看什么?估猜就是要感受那股热闹劲。
下图是2010年春节期间的夫子庙,那时马路边的人行道上还有卖糖葫芦的摊贩身影。
东牌楼的花灯市场,南京的传统花灯琳琅满目,荷花灯是每年灯市上必须有的主打品种:
时间来到了2012年,听闻夫子庙要建科举博物馆,虽然不知道具体的规划内容,但是那时由于南京的许多古建筑因为拆迁而消失了许多,只要听到老城南地区有拆迁消息,我就特别地敏感,所以特地数度前往夫子庙,记录下了夫子庙街景的最后绝唱。
此时的秦淮剧场好像刚出新不久,正在上映由郑伊键主演的最新喜剧片《我老公不靠谱》:
正对明远楼的道路,青年商场就在其西侧:
此刻的明远楼,游人还能近到门前欣赏:
明远楼门前的小商品市场和往常一样,人山人海,拥挤得水泄不通:
各种小商品五花八门、琳琅满目:
著名的解放电影院整体没有变,但是已经出租,成为海澜之家的专卖店:
解放电影院的后面情景,此刻还一如往常:
相隔一个月后再次前往夫子庙,眼前的明远楼街已经空空荡荡,往日的热闹情景消失得无影无踪,街道两旁的临时商用房被尽数拆除,感觉这街道一下子明亮了许多:
看到被囚困二十多年的梧桐树得到了解放,心里还为之欢呼了一下,一时心情轻松了许多:
明远楼院内在民国时期是南京市政府所在地,看这树龄应该是在那个时候栽种的了:
时间又过去了半年,在2013年的五一劳动节小长假期间,我又来到了夫子庙,想看看夫子庙科举博物馆拆迁的进展情况,因为在这期间,发生了南京文保志愿者反对拆除解放电影院的呼声,因为它是前朝的首都大戏院,有着很高的历史文物价值。
这次夫子庙的拆迁范围之大超出了我的想象,到处都是关于拆迁的宣传横幅和标语,其中这条“执行政策刚柔并济”很值得玩味:
解放电影院门前也有“拆迁”字样的围挡,红底黄字的横幅标语上写的是:“依法做好科举博物馆项目征收 改善夫子庙景区的生态和人文环境”,不知其最后的命运如何:
此刻的秦淮剧场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原址上一台挖掘机正在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
百年老店永和园,此时已经坍塌成为一片废墟,此时的夫子庙景区游人稀稀拉拉,失去了往日的喧闹:
又是一年的春节来临,一封给夫子庙花鸟市场经营户的信贴到了市场的大门口,宣告花鸟市场即将退出夫子庙,搬迁到距此七公里外的七桥瓮湿地公园对面。从此夫子庙景区再无花鸟市场:
下图是拍摄于2015年春节的科举博物馆,门前经过的游人众多,但购票参观的却寥寥无几:
明远楼作为博物馆的标志性建筑,仍然耸立在原来的位置。值得庆幸的是明远楼两旁很有年代感的高大法国梧桐树仍安然无恙:
稍感欣慰的是,有关部门听取了文保志愿者的呼声,解放电影院没有整体拆除,而是保存了迎街的门脸部分,并且恢复了原来的“首都大戏院”名称,小插曲的是,敏感的“首都”两个字,一时引起了网上的非议,后另加了“旧址博物馆”,方才平息了这场意外风波:
为建一座科举博物馆,曾经围绕在明远楼周围的金陵路服装市场没有了,百姓喜闻乐见的小商品市场没有了,花鸟市场没有了,百年的秦淮剧场没有了,青年商场没有了,特别是那百年老店永和园也不知去向,我念念不忘的那鸡汁回卤干哎.......
当初为了所谓的“改善夫子庙景区的生态和人文环境”而建科举博物馆,文化品味提升了,转型也成功了,看起来夫子庙景区文雅高大上了许多,可是却丢失了广大“下里巴人”喜闻乐见的传统经营和南京秦淮特色美食,南京本地人已经再无闲逛夫子庙的兴趣,而把目标转向到老门东,那里有南京一系列的传统美食如“蒋有记牛肉锅贴”、“黄勤记凉粉”、“蓝老大糖粥藕”、“朱记小郑酥烧饼”、“徐家鸭子”等等南京人普遍认可的老字号,还有传统的手工艺展示,更有百年老民居让人缅怀。而回看夫子庙呢?除了泮池的大照壁和沿河的石栏杆以及贡院的明远楼是古迹外,满眼都是新建的仿古建筑,想象不出哪里还有寻古之处,不要提那名不符实的乌衣巷,也不要说那张冠李戴的媚香楼,更不要提那败坏南京名声的假冒盐水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