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角市:老街老桥与老厂
张长宁
菱角市地处南京老门西下浮桥的西侧。相传明清时,此处为菱藕集贸市场,故名。
1984年春节后,我家由望鹤岗迁至菱角市95号的单位宿舍。
至今记忆犹新的是,菱角市连接的来凤街,两巷对接路虽不长,但驻地企业却有七八家,除了国家大型骨干企业南京第二机床厂外,劳动密集型的企业有南京袜厂、帆布厂、第三塑料厂、华东光学仪器厂等。
螺蛳壳里做道场!在这公交车一站路距离的街巷上,各工厂职工加起来的总数逾万。故而,每天上下班高峰时人流如潮,把整条街巷挤得满满当当。
更为壮观的是,不计其数的自行车挤在喧嚣的人流中,车铃“大合唱”胜过消防车警笛鸣响。
那时集庆门城墙尚未掘洞打通,连接来凤街与菱角市的下浮桥便成了咽喉通道,每天都会上演“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街头活报剧。
为了在人潮中快速通过,骑车人常常跳下车秒变“车骑人”。上下班高峰时段,邻近的毛纺厂上千女工也经此路,那可是“百凤朝阳”,银铃般的笑声让无数帅哥礼贤让道。久而久之,挤来让去,下浮桥不免成了男女青年牵手的“鹊桥”,但究竟有多少对终成眷属,无考。
值得一提的是,这条街的工厂上班时间段与第二机床厂旁的一所小学孩子上学时间重叠,每天早晨小学生过下浮桥时险象环生——挤在桥中怕被踩踏;挤到桥边又怕坠河。于是红领巾们各显神勇,年龄大一些的左冲右突,前躲后闪;年龄偏小的,钻天觅缝、哭着嚷着“上课铃声响啦”——混乱中带着喜气。
那个时代好人多,常见力气大的叔叔抱起小学生扛在肩上,一声高呼“别挤,别挤,孩子来喽,孩子来喽”而“招摇过市”。
菱角市10号的水果店,摊位就开在下浮桥十字路口西侧的人行道旁,朱姓的“水果西施”是爱娃若己出的女模范!——她每天大清早就忙于在店前腾出“一人道”,专供小学生由此绕进绕出,风雨无阻守望着可爱的书包娃平安到校……
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下浮桥在以后的4年半时间里进行过两次加固和加宽,使主道上可并驶3辆公交车,慢车道上可跑“桑塔纳”……
当年,人们习惯把南京第二机床厂简称“二机”,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大企业,在菱角市形成“厂城”文化生活圈也笼住了当地居民——厂大礼堂放电影可买票入内,在厂医院挂号就能看病,去厂澡堂洗澡买了月票一天洗两趟没人挡!孩童上个托儿所、幼儿园什么的,不是“二机”家属的居民只要托人找关系便能如愿以偿。
话说1985年春节后,随着国家经济调控而银根紧缩,二机大批原材料采购也遇到了资金短缺之困难。为此,全厂职工积极响应厂部号召当月缓领工资,一时成为业界佳话,市委办公厅为此还发文表彰。
不过,《南京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报道此新闻时却出现了重大差错。该文章见报的当日上午,我还在家蒙头大睡,便被急促的敲门声惊醒。起床开门,迎来的可是二机宣传科曲科长,他让我赶紧穿好衣服跟他走。我睡眼惺忪正一头问号,曲科长这才相告:南京日报社总编办主任电话打到二机宣传科,请他传我去接听指示。听曲科长说话的意思,好像总编辑要找我“算账”。那时很少有人家里装有电话,BP机、手机都还没问世,报社领导急着找我,也只得把电话打到了二机转接。
接到电话我才弄清楚,见报的那条宣传二机的一版头条新闻,主标题错了一个关键字,将“二机职工找到一条自我教育的好形式”中的“式”,居然错成了“武”!什么是“好形武”?错得也太离谱了!我当时还在电话里瞎狡辩,回道:“式与武,在古汉语里好像通假。”电话那头顿时吼了起来:“通你个头啊!市委C书记正火冒三丈要处理责任人,你等着挨处分吧!”
出了这样大的“低级错误”,我顿时懵了,当冷静下来细细一想,昨夜我并没有上夜班,而是在家轮休的呀!不过,报社同仁出错我脸上也无光,自此再没踏进二机的大门一步。
光阴如梭。我在菱角市一住整整20年,到2004年春才举家迁往软件大道的新居。这些年,但凡路过菱角市,我都会放慢脚步东张西望:过去那连片的民居大杂院再也找不到,取而代之的是整片的商品楼房,虽街巷拓宽、建筑整齐,却少了些许市井烟火气。如今,在二机老厂原址上,建起的南京市国家领军人才创业园,聚集了150多户新兴创业企业,家家前景无量!
某日,我又一次走进二机唯一一处保留的旧厂房。斜阳下,那里早已物是人非,只有路边不多的几株高大的梧桐树还能唤起我不灭的记忆……
走着走着,我眼睛一亮——大门对面的孟氏品牌的炒货店尚在。于是迈步入内,要了两斤五香花生米。装包时,老板又抓了两把放进袋子里,说见我眼熟。
插图 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