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比利斯 | 世界上从不缺少“自由广场”

旅行   旅游   2025-01-28 00:00   格鲁吉亚  

格鲁吉亚人冷漠吗?

跟土耳其人相比,是冷漠的。

一个刚从土耳其过来的朋友跟我说。

在换钱时发现数目不对,在打车时被随意开价,到第比利斯的第一天,他对这里有些失望,想要马上离开。

我的观察是,冷漠也谈不上。

毕竟作为游客也少有跟本地人打交道的机会,但相比土耳其,是差那么一点。

可能也是今天第比利斯的天气不是太好。

一整天雾蒙蒙的,整个城市都笼罩在灰色之中。

这种背景下,前苏联粗野主义风格的建筑在这里相得益彰,两者都是灰色为主色调。

第比利斯早上818分才日出,我在手机上查了这个时间。

4点醒,5点起床,国内已经9点,第比利斯外面还是黑的。

等了两个钟头,依然没有天亮的迹象。

我还疑惑是这天出问题了,还是本该如此。

终于熬到天亮出门,路上行人寥寥。

估计是周末,上班与不上班的都不会出现在这个清晨。

我一下子想起电影里东欧那些萧条寒冷的冬日场景:没有阳光,寥寥行人各自裹着大衣,行色匆匆,刻板而冷漠。

我有些不知道这个清晨要去哪里。

最后杂乱无章地走了一圈,甚至去了中国驻格鲁吉亚大使馆。

使馆躲在一个半山坡的小巷子里,周末不上班。

格鲁吉亚最中心的地方叫“自由广场”。

“自由”看起来很像一种终极追求,像共产主义。

世界上可能会缺少自由,但从不缺少自由广场。

我没追本溯源,格鲁吉亚的自由是反俄的自由,还是反苏修的自由。

这里的雕像太多,每个看起来都像那么回事,像是苏联风格的产物。

但对于外来者,他们只是高矮胖瘦各有不同。

类似的还有涂鸦,这也是一种“自由”?

在城市中,你所能看到的所有地方都有涂鸦,围墙、过街通道、公园,除了“自由广场”。

看不懂,但他们就待在那里。

或许也只是想对苏修粗野主义的消解。

但某种程度上说,这种消解和狂热是相对的。

就如土耳其一直在世俗化和宗教之间反复摇摆,但并不妨碍他们到处悬挂国父红底黑线条的肖像画。

格鲁吉亚的另一种狂热来自于街头的欧盟旗帜。

第一次见到一个国家对加入一个组织如此热心。

在街头的涂鸦里,欧盟的蓝色旗帜和格鲁吉亚的白底红线条旗帜是一种孪生关系,形影不相离。

他们尚不属于欧盟,心却在欧盟久矣。

他们用一种自我昭彰的方式,来向组织表达忠心。

看起来,欧盟是另一种宗教。

看不懂的太多,格鲁吉亚文到处都是,愣是没看懂一点。

想要望文生义都无能为力。

这也让我昨晚在奔往“自由”的路上有了些许波折。

还好车上四五个乘客里,还有一个中国女生,她也去自由广场。

她给我导航指路,才让我不至于在自由路上流离失所。

说格鲁吉亚人冷漠,或许也不是全无道理。

这两天在路上,碰到中国面孔时,那感觉像是戒断反应的效果。

每个人都热情地不行。

开头跟我说格鲁吉亚人冷漠的,就是在路上碰到的两个女生。

“你一个人?那你跟我们一起玩。”这是她见我的第二句话。

在街上碰到一对杭州的母女,刚吃完饭在散步,见到时惊喜地问“你也是中国人?”

想起来,说冷漠也不全然对。

这两天对我笑得最开心的,是酒店那个带我看房间的黑人小哥。

在我付了他现金后,脸上突然笑容绽放。

所以,有没有可能也是打开的方式不对?

去第比利斯火车站搭乘下午5点的火车前往巴统。

这个火车站藏在一个商场里,而不是商场藏在火车站里。

如果不看地图,在众多商铺中,需要极好的辨识力才能将各个站台一眼认出。

我愣是找不到1号站台,直到我在反复上电梯时,瞄见一角落的玻璃门上赫然写着“1站台”。

推开玻璃门,眼前豁然开朗。

这倒是很像哈利波特里的场景,突然从某个巷尾角落打开对角巷的入口。

第比利斯这名字的意义是“一座温暖的城市”。

但此温暖非彼温暖,这温暖来自于传说,国王在打猎时发现自己的爱禽误入温泉被煮熟了。

国王觉得此地很温暖,赐名第比利斯。

听起来倒是有点卡夫卡。

无论如何,我顺利坐上了火车。

此刻在火车上,坐在一个两两相对的空间中。

旁边的女人在看INS,对面的男子张着嘴在睡觉,另一个人高马大的年轻人睁着眼边听音乐边刷手机,而我在打着这些文字。

我们都在奔赴巴统的5个小时旅途中,自由地做着自己。



- 高加索系列往期精选  -


1 | 落地格鲁吉亚,在“不舒适圈”来回横跳


微信公号「城南八卦局」是贾科长和朋友们的个人博客,主要分享来自真实现场的城市故事与世界各地的走读见闻,除工作的一些见闻,这里也会不定期码点个人生活感受。

城南八卦局
贾科长,业余演员,职业码农,搜狐2018年最佳旅行情感作者,这里主要分享来自真实现场的城市故事与世界各地的走读见闻,也会不定期码点个人生活感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