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西欧欧”的第155篇原创文章
今年年初,我曾拆解过《微信读书App的裂变增长之术》,而作为该App的重度用户,2023年至今,我在微信读书上累计读完了38本书,今天单独开篇文章做下简单盘点,顺便给大家推荐10本今年读到的好书。
通常情况下,每读完一本书,我都会写上一篇短评,并顺手打个分(满分10分),下表是这38本书的概况,其中商业类5本、社会/历史/传记类7本、文学类26本。此次所推荐的10本书的评分均在8.5分以上(表中已标蓝),其中商业类1本、传记类1本、历史类1本、文学类有7本。
以下是我基于这个书单所推荐的10本好书。
商业类
《凤凰项目》(8.5分)
《凤凰项目》揭示了管理现代IT组织与管理传统工厂的共通之处,让读者不仅能对如何管理IT组织心领神会,更重要的是将以完全不同于以往的视角来看待自己的工作环境。
作为一名运营从业者,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发就是在推进运营项目时,不仅要有标准的流程和灵活的反馈机制,同时还要尽量构建“互信互助、真诚透明、充满激情、勇于担责、结果导向”的团队文化,毕竟不管是什么项目,说到底都还是人的项目。
借用本书译者成小留老师的一段话:“有些书适合给你的朋友,为了分享阅读的喜悦;有些书适合给你的同事,为了建立理念的共识;有些书适合给你的老板,为了播下伟大的种子。而这本书,适用于以上所有三种情况。”
这是一本值得每位运营从业者都好好研读一番的好书,此前我也曾针对该书写过一篇长评《“三步工作法”对运营的三点启发》,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翻看下。
传记类
《硅谷钢铁侠》(8.5分)
上次读到如此酣畅淋漓的人物传记还是去年的《成为乔布斯》,巧合的是,马斯克可能是当下科技圈中最有乔布斯气质的企业家了,莫非成功者真的是相似的?我将马斯克的成功归结为以下5点:
家庭:马斯克的家庭不仅让他天资聪颖智商过人,更赋予他热爱冒险的特质,这也是为他日后拥有开阔眼界和卓越胆识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习:对于“第一性原理”的执念,加上过目不忘的能力,马斯克总是能通过短时间高强度的学习,迅速成长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也让他有资格去各种鄙视那些难以与其继续对话的人们;
目标:超强的目标导向意识,让马斯克像一台“永动机”一样疯狂、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在实现他宏伟目标的道路上,传统概念里的亲情、友情、爱情以及职场等关系都是渣渣;
人脉:马斯克喜欢参加各种主题沙龙和社团组织,同时热衷于通过各种方法进入名流人脉圈,以及说服各行业的顶级人才为他效力,包括亲自去藤校物色优秀毕业生,深谙“人人皆可为我所用”之道;
美国:开放、平等、先进的美国社会为马斯克的成功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一方沃土,国家和个人形成了非常健康和谐的相互成就关系,这也从侧面验证了当年马斯克想方设法从南非移居美国的明智。
作为一个注定了要被全人类铭记,但又极具争议的标志性人物,马斯克让我们得以看到家庭、学习、目标、人脉和国家对一个人的成功究竟能发挥哪些作用,尽管这本传记也不过是管中窥豹,但已经从马斯克身上解读到不少值得学习和发人深思的信息,值得推荐。
历史类
《万历十五年》(9分)
相对于《万历十五年》这个名字,我更喜欢英文版的原名《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无关紧要的1587年),这个名字显然更符合作者写作此书的初衷:“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丁亥次岁,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
作者以这平淡无奇的一年作为起点,分别讲述了6位历史人物的生平轶事,看起来更像是一本小传合集,但实际上这6位人物的故事相互交叠,构成了一幅颇为完整的历史画面,为读者们展示了帝国开始走向没落时的种种迹象,不管是无为而治的万历皇帝,还是殚精竭虑的首辅大臣;不管是廉洁奉公死而后已的文武百官,还是终日探究文理之分的思想家……都让我们切身体会到人性是可以影响国家或社会的历史进程的。
都说“以史为鉴”,《万历十五年》真的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不仅看到过去,更能对当下和未来做出判断,这应该就是史书的真正价值所在吧!
文学类
《月亮与六便士》(8.5分)
第一次读毛姆的小说,坦白讲,很过瘾!
其实故事很简单:一个原本平凡的伦敦证券经纪人斯特里克兰德(原型为法国画家高更),突然着了艺术的魔,抛妻弃子,绝弃了旁人看来优裕美满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用画笔谱写出自己光辉灿烂的生命,把生命的价值全部注入绚烂的画布之中。
让人赞叹的主要是毛姆对于人性深入骨髓地解剖,他借着对男主近乎变态的偏执性格的描写,把理想与现实、灵魂与肉体、喧嚣与孤独之间的矛盾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毫不避讳地宣扬“人生而孤独且自私”的观点,这对于大部分被生活裹挟着蝺蝺前行的人们而言,振聋发聩且发人深省。
《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这不仅仅是高更的代表作,也是毛姆想要通过这本书询问每一位读者的问题,或许我们应该停下忙忙碌碌的脚步,安安静静地思考一下:究竟是要天上的月亮,还是要脚下的六便士呢?
《许三观卖血记》(8.5分)
不知为何,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总是会莫名想起《西部世界》,感觉余华笔下的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们,不过是被内置了固定程序的机器人,比如卖血前要喝足水、卖血后要来上一盘炒猪肝外加二两温黄酒;比如遇到不如意就坐在自家门槛上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嚎哭一通;比如面对妻子出轨也要用自己出轨回应才能获得心理的平衡;比如哪怕一路卖血也要救孩子一命的笨拙与执拗……
这些都让我对所谓的“封建思想”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其实那不过是无数底层人民面对苦难生活的考验时,所秉承的一套极其简单朴素的价值观罢了,而这些价值观无所谓对错,毕竟旧时代也有好人无数,新时代同样也有坏人如麻。至于底层人民的挣扎和付出能否得到回应及回报,这对于当权者而言并不重要,只不过长此以往,又有谁能保证那些被制度随意摆布的机器人们会永远保持沉默呢?!
《奇风岁月》(8.5分)
全美图书馆票选“有史以来最好看的100本书”、被选为美国中学教材的悬疑小说、让厌倦看书的学生变成嗜书如命的书虫……有太多太多的理由促使你打开这本书,而我当时的想法更是简单——确认下未来是否要向我的孩子推荐这本书,答案自然是“很有必要”。
相较于原名《Boy’s Life》,《奇风岁月》这个名字个人感觉译得并不好,尽管乍一看很是大气,但很难与这部小说的主题有所契合,所以我斗胆就此提个小小的建议——《奇风男孩1964》,从一个男孩的单纯视角,讲述1964年发生在奇风镇的那些充满惊悚、诡异和奇幻色彩的事情。
作者说“这本书本来不是要写给孩子们看的”,所以对于大部分成年男人读者而言,在阅读过程中除了会情不自禁回忆起自己的少年岁月之外,还能学会如何走进自己孩子的奇妙世界,用心与其建立起正确的亲密关系。当然,作者在书里一再提到的“神秘力量”,是你我都应好好保护的“童心”,那是我们曾经的起点、永恒的目标以及前行的动力,有了这个力量,我们的内心才足够强大、才可以应对这世间的风霜雨雪和酸甜苦辣!
还记得在那些年里,我经常会做一个相同的梦:我虽然并没有翅膀,但却能像超人一样迎空翱翔,我飞过高山也飞过海洋,还贴着地面让微风吹拂我的脸庞……就这个普普通通的梦想,或许就是我的神秘力量吧!
《生死疲劳》(8.5分)
又是一本让人拍案叫绝的奇书!莫言不愧是大师级作家,仅仅用了43天就一气呵成完成了这部43万字的鸿篇巨制,不得不承认有些人就是老天爷赏饭吃哦!
不管是基于“六道轮回”的奇妙构思,还是灵活切换不拘一格的叙事方法,还是对彼时中国农民艰难生存状态的直接呈现,都让人感受到莫言独特的观察视角、犀利的语言风格、对各色人物的精准刻画、以及对农民的那种悲天悯人之情。通过跨越50年的“六道轮回”,让读者在一幅极其真实的历史画卷中,体会历史的荒诞、人性的丑恶、以及底层农民的顽强,这种力透纸背的强大功力,放在中国应该算是独一份了吧!
如莫言在序言中所言:“既立足于现实,又超脱于现实的境界,从而把动物与人融为一体,把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把虚幻与写实融为一体,把庄严与戏谑融为一体,把童话与史诗融为一体。”
《鼠疫》(8.5分)
在“后疫情时代”读完这本惦记已久的“疫情小说”,也算是别有一番味道。
作为“存在主义”的代表作,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出加缪在人物设置和剧情安排上可谓费尽了心思,全书结构严谨,生活气息浓郁,人物性格鲜明,对不同处境中人物心理和感情变化刻画得细致入微,这对于那些有相似经历的人们而言,自然会产生巨大的共鸣,甚至你可以毫不费力地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只不过相较于《鼠疫》中的人物图谱而言,总感觉我们好像缺少了些什么,个中玄机,不足为外人道也。
疫情不仅改变了这个世界,也在潜移默化之中改变了许多人,这其中既有对于生命和生活的感悟,也有对于时间和金钱和看法;既有对于城市管理能力的全面认知,也有对于自身未来的规划调整等等,不幸的人们因疫情而离去,幸运的你我更应该从这一场“天灾+人祸”的浩劫中有所体悟、有所反思,更有所收获。最后,或许是病毒放过了我们,也或许是我们学会了与病毒相处罢了……
《红高粱家族》(9分)
该书完成于1986年,是莫言大师的代表作之一,之前不管是影版还是剧版的《红高粱》,我都忍着没看,原因就是尚未拜读原著,如今在读完这部酣畅淋漓的神作之后,感觉也不用再去看电影或电视剧了,因为我愿意极其主观地下个结论:当下的中国导演们,都难以完美呈现莫言想要表达的意象和境界。
大师到底是大师,整部小说行文简洁且收放自如、态度客观冷静又悲天悯人,有欣欣向荣、生机盎然的红高粱地,也有尸横遍野、血肉横飞的战争场面;有大义凛然、捍卫家乡的勇气,也有离经叛道、各怀鬼胎的匪气;有顶天立地、快意恩仇的大英雄,也有战战兢兢、人云亦云的小农民……在莫言天马行空、近似狂欢的魔幻现实主义笔触下,所有的人和事跃然纸上,毫不客气得撑爆读者的眼球和心智,让我们在无尽的感叹和唏嘘之中,接受到一场酣畅淋漓、从头到脚的灵魂洗礼!
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神作”吧!
《约翰·克利斯朵夫》(9分)
终于在四十不惑之年读完了这本大学时代就已结识的鸿篇巨著,感触颇多。
大学时,初次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书,也知道它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于是就尝试着开卷一次,但印象里只读到《卷三-少年》就放弃了;刚参加工作那会又尝试过复读一次,但也只读到《卷四-反抗》就又放弃了。但心里一直挂念着,于是在去年年底再次开卷,这次可能是因为有无数书友的陪伴,终于遂愿。
也是在读完之后,才知道罗曼·罗兰用了将近20年时间才完成这本书的构思、写作及修改,才知道罗曼·罗兰凭借这本书获得了191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想想彼时文学大家们精益求精锲而不舍的精神,只能奉上无尽的汗颜与佩服!
尽管小说贯穿了克利斯朵夫充满奋斗与抗争的一生,从儿时音乐才能的觉醒、到青年时代对权贵的蔑视和反抗、再到成年后在事业上的追求和成功、最后达到精神宁静的崇高境界。但越往后越能感受到浓浓的人文气息,年事已高的克利斯朵夫对人生的感悟更加通透更加深刻,从年少轻狂的怼天怼地,到学会与整个世界和解;从曾经对情感的吹毛求疵和挥霍无度,到对每一个朋友的加倍珍惜和促膝交心;从孑然一身潇洒地仗剑走天涯,到对亲情友情的依赖与眷恋……罗曼·罗兰借着克里斯朵夫之口把自己对生命老去时的体悟表述出来,委实格外动人!
在阅读的过程中,很容易就会去对比着思考应该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尤其是如何过好自己的后半生。首先,绝对不能浑浑噩噩过活,不管是工作或是生活,只要付出了时间和精力,就应该持续精进做到问心无愧,哪怕难以获得主流社会的认可;其次,需要一套能够自洽的人生观来作为日常支撑,看清楚一生中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或是信仰,或是亲情爱情,抑或是成就感;最后,爱身边所有的人,任何时候对待任何人,都要预留一点包容,其实也是给自己的心灵留一点空间,毕竟人不可能永远坚硬,我们终究要怀着一颗柔软的心,负重前行。
结语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个进步既能体现在对世界的认知上,也能体现在对生命的感悟上;既能体现在生存能力的提升上,也能体现在接人待物之道的精进上……老话有云“开卷有益”,说的就是这个理儿。
在这个信息爆炸且高度碎片化的时代,希望你也能保持静下心来读本书的兴趣和能力,毕竟通过书去感受其背后的灵魂和思想,将会是段走心的难得经历。
2024年,记得多读一本书。
……一家之言,欢迎拍砖……
既然都看到这儿了
不妨点个“赞”或“在看”
抑或“转发”给朋友
手留余香
相关文章
作者简介
数字化营销与运营领域16年老兵、混迹于金融与互联网圈的斜杠中年、《数字银行》专栏作者,操盘过数款千万级用户体量的互联网产品,专注银行数字化转型咨询、运营体系构建与策略规划落地。拙文皆为日常工作中所沉淀的方法/心得/案例/见解,望助同道中人少走弯路早有收获,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