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忠信 || 和刘自贤老师在杨店戴帽初中的日子里

文摘   2024-11-17 00:08   上海  


晚年的刘自贤老师

我是一九七零年考入治平公社初中的。当时正值教育回潮,从甘肃师大来了4位毕业生,说是响应党的号召支援农村教育的。他们这些人都是高材生,不光课上得好,吹拉弹唱样样会,体育功底也不错。就在这年,初中升格为高中(两年制)。我一九七一年冬季通过考试录取为高中生。可是在治平只上了一年,高中部就被叫停了,治平以下的学生转到李店中学,我们治平以上的转到了甘沟高中。一九七三年高中毕业,美其名曰回乡知识青年,实际上成了生产队的出差队,哪里有差事就到哪里去:深沟水坝上拉过土,静宁西河桥上拉过石头,跟着专业队修过梯田,在大队代销店买过货……
一九七六年杨店又准备办戴帽初中,我被临时抽去代课。白天在学校上课,晚上回到代销店为群众售货,身兼二职。后来民办教师批下来,我才辞了代销店工作,一心一意地到杨店小学教学,正式成为一名民办教师。
民办教师是中国教育界的一个新生产物,是指中小学校不列入国家教员编制的教学人员,是农村普及小学教育补充师资不足的主要方式,大部分集中在农村小学,享受所在地同等劳动力的工分报酬(因为当时还是生产队)。最早做民办教师的人,国家每月发放15元的现金补贴,5元交生产队,自己拿10元。后来的民办教师,可能由于财力不足的缘故,每月补助10元,5元交生产队,自己只拿5元。所以我们又被称为“5元老师”。
这年春天调来了刘自贤老师。
刘老师是当时乡村教师中的佼佼者。他知识渊博,为人谦和,会联系群众也会管理学校,来校不几天就把学校整顿得生机勃勃:操场上脚步声唰——唰——唰——,口号声,歌声响彻四面八方。清晨,校园里站满了踱着小步朗读课文的学生,书声琅琅,吸引过路的群众驻足观看,村民们脸上流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我带五年级语文,四年级数学(五年制)。当时的政策是上高中不出公社,上初中不出大队。刘老师筹划在杨店小学办戴帽初中,把上一年的五年级学生留下直接上初一,他亲自教初一语文,郭升强老师(1972年毕业于治平高中,1982年曾在平凉师范中学数学教师进修班学习一年。2024年9月去世)教数学。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还缺一个物理老师。刘老师物色了我;我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你要我干啥我就干啥!
一九七七年暑假,刘老师指派我和郭老师去县教育局举办的教师培训班进修学习。物理任课教师是我的高中老师刘光祖,熟人熟课,轻车熟路。这次培训使我受益不浅,为后来考上平师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刘老师有一个特点是爱听课,自己没课时就偷偷地坐在学生后面听,听课之后总是语重心长地提出优缺点,把缺点尽量提得多一些,为的是提高教学质量。一次物理课上,我给学生讲《功能原理》时,归纳不够简练,刘老师刚好在下面听课。下课后,他单独找我谈话。他认真地指导我这节课要抓关键词:“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他还举了例子:井里打水、提水,什么情况下做功,什么情况下不做功。
这件事过去快五十年了,我还记忆犹新。
我打心底里觉得刘老师是一位合格的教师,合格的校长,勤奋好学的教育工作者,也是一位可亲可敬的老人。
我们还定期举办识字竞赛、写话竞赛、计算竞赛等,既增长学生的知识,又使学校的生活丰富多彩。我没有因为工资少待遇低而偷懒,恰恰越是工作繁忙,越是精神倍增。
人心齐,泰山移。在刘老师的带领和大家不懈努力下,学校教学质量不断上升,成为当时全公社的先进学校。
一九七七年下半年恢复高考,我顺利地考上了平凉师范,也结束了我的民办教师生涯。
本文作者简介:郭忠信,男,平凉市静宁县治平乡人。生于1955年3月,中师文化程度,小学高级教师。79年平凉师范毕业,先后在李店、治平等小学任教。曾先后获得过县优秀教师和地市骨干教师。2010年退休。
上图为微信二维码,下图为公众号二维码。投稿的朋友可以关注微信二维码,通过微信投稿。欢迎关注欢迎投稿!












  • 内容低质

  • 不看此公众号内容







成纪不老松
请把您到此一游的标记镌刻在这棵成纪不老松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