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乡村情怀,铸就无私师魂——平凉师范八八届校友高华

文摘   2024-11-02 00:06   上海  

2024年初,在平凉市教育系统的34000名专任教师中,仅有380人获得正高级职称,其中就有一名来自农村的教师,他就是乡村孩子的坚守者——高华,在教育圣地独显其“高”,在育人路上闪烁其“华”。

高华,曾用名高军平,一个上世纪八十年代,从农村三个乡镇脱颖而出的优秀中师生,自1988年7月平凉师范毕业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静宁县仁大镇学区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37年痴心洒教育、衷情系家乡,几十年如一日,是当下农村教师爱岗敬业的典范。

 ★是乡土情结孕育了深深的乡村教育情怀
1976年,高华进入出生地仁大乡高沟村高沟小学读书。看到父老乡亲终年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苦劳作的情景,从那时起,他就暗下决心,要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走出乡村,学就一身教育的本领回馈家乡,通过教育的力量改变贫穷面貌。1981年8月,他以优异的成绩升入阳坡初中。在这里,老师们坚守乡村阵地,锐意进取、不负韶华的奉献精神深深感动着他,激励着他。初中学习生活的每一天,他都在紧张有序的忙碌中度过,因为老师们今天的身影就是他未来的人生。1984年8月,他以周边三个乡镇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平凉师范。师范学校开放包容的教学氛围、课堂——食堂——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无论晨昏分秒必争的学习环境,让他如鱼得水,因为他知道,他的梦想距离现实更近了一步。1988年7月,刚满20岁的他,从平凉师范毕业,分配到仁大乡南门小学任教。至此,他正式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更值得庆幸的是,他如愿以偿回到了家乡教书,并先后在李湾小学、高沟小学、中心小学任教,一守就是37年。走出校园,又回到校园,是改变乡村面貌的朴素信念给了他走出去的动力,而回报家乡父老的教育情怀又赋予他扎根山乡、矢志不渝奉献自己的使命。

1989年冬季,他母亲因类风湿性关节炎疾病去西安治疗,为了不耽误给学生上课,他将母亲安顿在医院后,立即返回学校,就连出院手续都是他姑父办理的!2014年初春,他父亲因心脏病突发转院到兰州治疗,安顿好父亲后,因惦记学生,便赶往学校。谁料父亲次日溘然长逝。他无法原谅自己但又只能说服自己:学生的安全和成长是他心中最神圣的敬畏!他的学生杨娟娟说:“高老师不仅教授给我们知识,更教给我们做人的道义,而今我的成就就是对老师工作的肯定与延伸,说真的,高老师不仅是我们的老师,更像是我们的好父亲!”

2018年夏天,清水河洪水肆虐,冲毁了河岸周边村民家园,得知消息后,他第一时间组织学校教师腾出教室,搭建临时床铺,将受灾人员安置进教室。近几年,高沟小学多次遭暴雨袭击,洪水灌进校园,将近一尺厚的泥浆铺满了幼儿园和操场的整个地面,他开来自家的三轮车,组织群众和全体教师一道清理淤泥。在灾难面前,家校建立起了坚不可摧的安全防线,维护了师生和学校的平安。

 ★是落后现状催生了积极的教育创新意识
乡村学校教学生活苦乐并存:师资力量的薄弱、学生学习观念的滞后、学校办学条件的艰苦……但这一切,并没有阻止他努力探索前行的脚步。初入仁大乡南门小学,面对12名教师中民办教师就有8人的现状,科班出身的他自然独当重任,担任一个班的语文和一个班的数学教学,还辅导学生的课外兴趣活动。缺乏体育器材,会木活的父亲成了他最好的帮手。他央求父亲做了跳高支撑架、十几个精致的木陀螺、几把练武术用的样本刀,这几十件取材方便,实用耐用的体育器材当时可真是帮了他的大忙。老人只有一个朴素的认知:让村里娃娃耍好,把书念好,自己也心安。他用自行车将这些手工制作的体育器材带到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体育活动。一年后,由于他教学扎实,仁大教委将他调到李湾小学补充新鲜血液,当时学校只有他和一名刚转正的公办教师,3名民教和1名乡聘教师,他最年轻,学生管理、课外辅导、活动组织等大量工作自然而然又落到了他的身上。他尝试开展学校教学开放日,搭建各类学生活动竞赛平台,探索《让心与班级管理同行》的治班策略,大大促进了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交流沟通,有效提高了学生参与活动、勤奋学习的积极性,没有一名学生失学。2017年,在高沟小学没有美育教师的情况下,他重拾在师范学到的特长,克服困难,训练武术队在静宁县南片社团展演中获得成功,并代表仁大教委去李店参演获得好评。他应该感恩,是农村教育落后的局面锻炼了他,成就了他,他深切感受到了教育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他怀揣梦想、领悟教学真谛,37年如一日写下了长达200万字的“良心教案”为了上好一节课,他非常注重教案备写。为了备好一节课,他收集了《教师用书》及至少两种版本的教案参考书,潜心研究学情,备学生、备课标、备教材,在反复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筛选出需要的内容经过加工变成自己的文字,并用双色笔加以区分和强调。他深知,教案是自己上课的方向盘和指南针,不是写给领导看的绣花枕头。因此,语文教案,他注重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和阅读方法的指导应用设计;数学教案,他主张对数学思想的梳理,对计算过程的述说,对算理、计算法则、性质、注意点的展示。他至今保存着从1988年平凉市黄家园小学实习以来的近100本教案,这是他从教以来践行课堂教学改革一步一个脚印成长的见证,是学校年轻教师教学借鉴的范本,更是他作为一名教师的一辈子的财富,教案寄托着他对教育事业的忠诚情怀,他将在积累、传承、提炼、总结中不断探索、创新、前行,他坚信自己能一直坚持下去。

在高沟小学执教13年来,他家与学校相隔不到200米,学生绝大部分都是本村的,每天放学之后,他都会抽出一定时间给他们无偿辅导家庭作业,一如课堂教学一样,认真讲解,耐心辅导,直至孩子们掌握为止,天长日久,放学之后的“补缺”,成了孩子们学习的“第二阵地”。2018年他所带的高沟小学六年级毕业班成绩优异,毕业班家长自发为学校和他赠送了锦旗,开创了高沟小学先例。2024年夏季,他带的这届毕业班30名学生中,高考本科上线近20人,成为高沟村历史上考取大学生最多的一年,传为村子里的佳话!

他非常重视师生的读书工程,尤其把阅读教学和担当者行动组织开展的云课堂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特色阅读之路。从2021年春季开始,连续四年在他所带的班级开展橡果阅读课堂网上学习活动,师生集体观看各类主题阅读课60多节,学生完成各种读写绘资料60余页次,教师完成打卡任务60多次项,师生共写随笔近六万字。橡果阅读课堂真正成为乡村孩子的阅读之家、快乐之地、幸福之园,也成为乡村教师的精神家园!2023年2月,他所带的高沟小学五年级,被担当者行动组织评为“橡果课堂示范班”,这是对他开展阅读教学的最高褒奖!


他27年担任班主任工作,两轮大循环带语文、数学并包班,班级管理精细化、资料建设个性化、素质评价多元化,有效促进了乡村儿童综合素养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他以家乡地域文化为背景,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研学活动,多年来,他把故乡情怀植入孩子心灵,丰富校园生活,拓展知识视野,把家乡人文景观、自然风貌、传统风俗等渗透到学校教育,组织“家乡四季游”活动,让孩子心系天下,胸怀家乡,记住乡愁,报效家乡。让农村孩子获得实践锻炼的同时,融入了现代社会,收获了阳光自信。

 ★是责任使命铸就了乡村教师的无私师魂
高华老师的认真、敬业、踏实、奉献、乐观、不计得失的教育初心体现了新时期党员干部的先进性、纯洁性,在教育战线师德师风建设活动中,为大家树立了榜样,确立了标杆。他主持并完成了两项市级课题,在《甘肃教育》和《名师在线》教育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各数篇,参加静宁县优质课竞赛获得二等奖。他先后获得镇级奖励30次,县级奖励1次,市级奖励3次,多次被授予“先进教师”、“教学标兵”、“语文骨干教师”等称号。2018年静宁教育督导以《一个乡村教师的教案》为题对高华老师进行了宣传报道。平凉电视台作了《高华:在平凡教学中演绎精彩》的采访报道,《平凉日报》刊登了《“高颜值”平凉乡村教师31年的精美教案火了!万人阅读百人点赞》的文章。山东教育台新闻早敲门栏目等20多家新闻媒体转载报道。2019年他被评为平凉市“四有”好老师,并在静宁县教育工作表彰奖励大会上作典型发言。同年,静宁教育局大力推广了他的典型经验,他先后在静宁县德顺小学、八里学区等9个单位作专题报告,受到同行们的好评。2021年,他获得“第十四期平凉好人”殊荣。2023年12月,在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他脱颖而出,被正常晋升为县以下基层正高级教师职务,成为仁大镇教育系统第一人!

 2024年秋季,由于高沟小学生源断流,他被调到仁大中心小学任教。几近退休年龄的他,依旧精神饱满、勇挑重担,除代五年级一个班的数学课外,还担任学校数学教研组组长和学生营养早餐食品保管员等职务,激情澎湃,老当益壮,在新的教育教学岗位上接续奔跑,就像一只不知疲倦的陀螺,用不停的转动诠释着他执着生命的华章!

上图为微信二维码,下图为公众号二维码。投稿的朋友可以关注微信二维码,通过微信投稿。欢迎关注欢迎投稿!         







成纪不老松
请把您到此一游的标记镌刻在这棵成纪不老松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