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最好是三月”,一个艳情诗人的追忆似水年华
文化
文化
2023-03-31 17:21
重庆
三月将尽,而寒食将近。翻到2023《每日唐诗》的三月末尾诗,是韩偓的《三月》诗。里面最精彩、也为人称道的句子是第二联的“四时最好是三月,一去不回唯少年”。后来的王国维对这一诗句大概就不无借鉴之意,写出了场景相似,但结论相反的“四时可爱唯春日,一事能狂便少年”。如果说王国维的“一事能狂便少年”是浪漫张狂,充满希望的。那么韩偓的“一去不回唯少年”则是丧气失意,颇为伤感的。这般令韩偓慨叹的回不去的少年时光,又是什么样的呢?可以说少年时期的韩偓,也是一个我们看来极标准的诗歌角色。即:有才又放荡、优渥而挥霍,对于女人、美酒和歌,那更是有着天然的兴趣。韩偓不过十岁,就被自己的姨夫大诗人李商隐夸赞是“雏凤”,是“雏凤清于老凤声”。在那个时候,凤雏、雏凤之类的称号还是诚挚赞美人的。上一个得到类似称号的人物,还是三国时的庞统。有了大高手李商隐的实名认证之后,后来韩偓写诗的题材上也曾一度类似李商隐,一度曾专攻爱情。只不过李商隐写的是朦胧梦幻的爱情,韩偓却慢慢搞成大胆直白的艳情。以至于有种说法是,连他的诗歌集子都叫《香奁集》。香奁什么意思,就是女人精致的化妆盒。也就是说,其实尽管韩偓是李商隐的外甥,行为操作和写作风格上却慢慢地靠近杜牧。写起诗来,就往绮丽、缠绵、香艳的路子上越走越远。比如韩偓就经常记录自己的美好生活,比如他在《自负》一诗里的表现:有时候韩偓还能代入对方的视角,进行想象记录。他想象对方在春天的夜里春心萌动,各种思绪翻涌:尤其是最后几句,简直是后来李清照的“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的前身。她们怀着一样的春心,一样的关心雨疏风骤之后的海棠花。所以我们看韩偓的少年光阴,他大概就处于王小波《黄金时代》说过的“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的生猛状态。这样人生是豪纵的,肆意的,当然也是快乐的。如果一直这样保持下去,他大概会变成又一个“赢得青楼薄幸名”的杜牧式的风流才子。但这已经不是什么夕阳无限好的“晚唐”,而是真正的唐末乱世,是真正的大唐亡了。再风流肆意的人,也无法避开现实,都将慢慢走向深沉和凝重。更何况韩偓虽然少年时蹉跎科场,但在龙纪元年(889年)时,四十余岁终于考中进士后却一路官运亨通,甚至一度成为昭宗身边的重臣。但等到天佑四年(907年),先后杀害唐昭宗和末代皇帝唐哀帝的地方军阀朱温篡唐建国号为“梁”时,此前的昭宗重臣韩偓早就被排挤出朝,一直流落到了福建。而《三月》这首诗,大概也就是晚年韩偓于福建的游寓之作。我们不难发现,这个期间的韩偓对花木、对时节尤为敏感。《三月》这首诗开篇就是“辛夷才谢小桃发,蹋青过后寒食前”,这些辛夷花,桃花发,寒食节,都是令他情绪波动的对象,从而一度生出“吴国地遥”的天涯沦落之悲,“汉陵魂断”的家国覆亡之恨。此外,就在梁太祖朱温开平四年(910年),韩偓一路流落福建的途中,还写过另外一首题目超长的《自沙县抵龙溪县,值泉州军过后,村落皆空,因有一绝》:这首诗的题目尽管很长,却并不难懂,同时将该交代背景和缘由的也都说了个明明白白。像题目里提到的“沙县”“龙溪县”“泉州”也都是福建的地名。在这首同样写于福建的诗里,一样有花发,有寒食。韩偓的感慨也同样足够深重,短短四句二十八个字,就是一片人烟灭绝、村落荒芜的惨痛景象。我们也不难发现这时候的韩偓诗作,虽不失清新之感,但却再无轻佻之意。社会环境的变化总是会使诗人的创作风格慢慢有着质的改变,而王室颠覆、江湖动荡便给予韩偓于诗歌创作上的重大影响。韩偓是这样,后来的李煜也是这样。也正因为经历目睹了大量“千村万落如寒食”的景象之后,再面对“蹋青过后寒食前”这样的三月的韩偓所写出的“四时最好是三月,一去不回唯少年”,其间对比当真是“天上人间”,也就尤其令人“感慨遂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