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叶嘉莹:一春梦雨常飘瓦,万古贞魂倚暮霞

文化   2024-11-25 09:18   重庆  


文/萧十一


昨夜惊闻叶嘉莹老师去世的消息,顿时让人头皮发麻。


这位“诗词的女儿、风雅的先生、穿裙子的士”,竟也到了和我们说再见的时候了吗?


打开手机一看,密密麻麻都是怀念叶嘉莹老师的推文,各种各样的生前故事也都很动人。


叶老师一生都致力于传承古典诗词之美,我想怀念她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阅读诗词。


叶老师平生解读过许许多多的诗词,从诗经楚辞到汉魏古诗,从唐诗宋词到明清诗词,甚至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许多书都是我时常翻阅的。这是我在工作室里常看叶老师的部分书籍、笔记:



以前都是看叶老师读别人的诗,今天我来读一首叶老师的诗。


这是一首很特别的也相对小众的诗,它是叶老师的集句诗《梦中得句》:


一春梦雨常飘瓦,万古贞魂倚暮霞。

昨夜西池凉露满,独陪明月看荷花。


前三句来自李商隐不同的诗作,最后一句是叶老师自己梦到的。她把它们集在一块,就组成了这样一首很奇妙又很美的新诗。


有种类似诗词玩法叫集句,王安石就很爱玩,当时人号称“集句近世往往有之,唯王荆公得此三昧”。


当我们看到这首诗,就知道叶老师对于这种玩法也是手拿把掐,完全不在话下。


那么,这首诗是何意呢?


叶老师自己就解释过:也许你平生的追求、你的梦想、你的感情,像“一春梦雨常飘瓦”;可是你的持守、你的坚定、你的志意,却“万古贞魂倚暮霞”。


而这不恰好正是叶老师自己的一生吗?早年漂泊,流离失所,所谓“转蓬辞故土,离乱断乡根”。那种年轻时的迷茫、无方向,使得她的梦想就好像细微的雨丝飘飞在瓦上。


但哪怕各种苦难交织,她也始终没有放弃传承诗词,没有放弃自己的志意,而今真是名副其实的“万古贞魂倚暮霞”。叶老师的灵魂、贞魂、诗魂都将万古长青,永垂不朽。


至于这首诗的后两句,则贴合我个人听到叶老师逝去的环境和心情。


“昨夜西池凉露满,独陪明月看荷花”,我是昨晚听到这个消息的,其惨淡心情正如西池凉露满。一个人伫立在凄清的水边,看着满天寒凉的露水。四围没有别的,只有月亮和我一起感伤,一起缅怀荷花一样的叶老师。


熟悉叶老师的读者,就知道叶老师是很喜欢以荷花、莲花自比的。因为叶老师出生在六月,代表六月的花就是荷花,她的小名也就叫“小荷”。她的有首诗里就说“花开莲现落莲成,莲月新荷是小名”。


另外,在2007年叶先生83岁的这一年,她还填过一首《浣溪沙·为南开马蹄湖荷花作》:


又到长空过雁时,云天字字写相思。荷花凋尽我来迟。

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千春犹待发华滋。


当时是九月,荷花已经凋零将近了。但叶老师觉得莲花虽然谢了,但还播下了种子,种子就会结实。只要是莲花就会结成莲子,所以她在词里说“莲实有心应不死”。


当初她自己在解释这句词的时候,有过一个猜想,她是这样说的:“将来我不在了,但是我写的书,我讲的课,也有声音,也有图像,也有文字都还存在,说不定有一个人偶然看了这本书,偶然听了一句话,能够引发他对于诗词的一点点爱好,对于人生的关怀,对于文化传承的一种起步。说不定会有的。”


在这里,我敢肯定地回答,叶老师就是做到了“莲实有心应不死”。叶老师的精神,叶老师的传承,早已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未来也将继续影响新的一代又一代人。


说起来很感慨,叶嘉莹老师和金庸先生还是同龄人,都是1924年生人,都在各自的领域里熠熠生辉,极尽灿烂。


金庸先生是18年去世的,叶嘉莹老师是今年24年去世的。


想到这里,会黯然的觉得一个充满侠气的时代,一个充满诗意的时代,一个浪漫的时代,就这样悄然的无可避免的逝去了。


最后,且借用金庸先生一句诗来道别:天涯思君不可忘。


叶嘉莹老师千古。



巧合的是,昨晚刚发过一篇当下流行的拉胯的伪诗,这正好无限衬托叶嘉莹老师讲诗传承诗的伟大。同时也说明我们还需要更多的“叶嘉莹”,引领我们走进真正的美好的诗词大门。而不要老吃什么“我自踏雪至山巅”。


往期文章推荐:今年最热的伪诗:无人扶我青云志,我自踏雪至山巅

六神磊磊读唐诗
有趣的唐诗漫画,还有磊磊专门给孩子的唐诗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