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借水写情的大家
文化
文化
2024-04-17 15:17
重庆
文∣ 萧十一
众所周知,李白是个至情至性的天才诗人。写起诗来似乎都是不假思索地“胸口一喷”,用不着去细细琢磨用什么技巧。就像他自己诗里说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样的李白很不好学,没一个诗人能靠学李白学成一流诗人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普通读者能从李白“天才如海”的创作中取出那么一两瓢水来,学学李白的部分写作技巧。我们就从大家都很熟悉的《赠汪伦》和《金陵酒肆留别》这两首小诗说起,面对同样的送别主题、同样的客观意象,看看李白的笔意是如何纵横捭阖、收放自如。关于这首诗,尤其是汪伦特意请李白喝酒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宋本的《李太白文集》就专门有注说,汪伦“美酒以待白”。几天下来,两个人酒喝好了。李白也就要在桃花潭边乘舟离开,也正是这欲行未行之际,汪伦前来踏歌送别。面对汪伦这样的深情厚谊,原本不容易比拟。可李白是何等人物,就抓住寻常的眼前之景,这个地方既是桃花潭水,那就用桃花潭水来比拟。桃花潭未必有多深,但李白用金手指轻轻一拨,就立马变成了“桃花潭水深千尺”,桃花潭水的深度顿时就拔高起来。接着再说“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二次拔高,一扬再扬。桃花潭水的深度已然更深了,但比汪伦情谊还是差远了。清人沈德潜就看出来这一点,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要是没有二次拔高这一下,只说“桃花潭水深千尺,恰似汪伦送我情”,那也平平无奇。类似的例子,金庸武侠的歌词里也有:“在世间自有山比此山更高,但爱心找不到比你好。”好,我们先记住在这首《赠汪伦》里,李白借用的发挥的是水的深度。和《赠汪伦》比起来,这首诗同样是喝酒,同样是李白在水边要走,朋友来相送。不一样的则是,这里来送别的人太多,这跟赠别一个人的情况就有所不同。有什么不同呢?正是因为来的朋友太多了,这些人的身份不一,李白和他们的结识程度也是有前有后,有亲有疏、有浅有深,但一席话却要说得有人情,有温度,可见其难度。明代的钟惺就特别留意到这一点,认为这样的多人送别,写作的难点在于“不须多亦不须深”,话不能说得太多太碎太深,但同时又要“写得情出”,要写得真诚动人,不能太敷衍马虎。但李白何等功力,稳稳地接住了这一考验。一句“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就先总结了这群金陵朋友来送自己的情谊。“欲行不行各尽觞”这一句比较有意思,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欲行”的是李白,将要走的人。“不行”的是金陵子弟,不会走的人。另一种是指时间,到了快要走了但还未走之际,也就到了最后的临别关头了。两种意思也都说得通。总结完朋友们对自己的情谊之后,轮到李白表明自己的难舍难分之情了:“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面对这一望无际的滚滚长江,请问它同咱们之间的惜别之情相比,到底谁短谁长啊?如此酣畅的气势,如此饱满的情感,自然将李白和所有朋友们都涵盖了进去,仿佛是大家共同情谊共同汇聚成了这条无穷无尽的大江。倘若江水没有穷尽,那么我们的情谊同样没有穷尽。我们看,这里的长江流水正是金陵景色,它和当初的桃花潭水一样,都是李白的眼前之景,也都是李白拿来做文章的重要意象。之前的桃花潭水,李白用的是水之深浅。这里的长江流水,李白用的则是水之长短。同样是水,在李白的笔下是纵也可以,横也可以,反也可以,正也可以,无不能用来精准表达自己的深情厚谊。这让我忽然想到李白写给杜甫、怀念杜甫的句子,也是关于酒、关于水的:这里却又完全直给,不说我对思念比汶水还深还长,就说我的思念就是汶水本身,真挚之情同样荡气回肠,不知道杜甫看到了到底能有多开心。所以我们看李白写诗,真是诗无定式,怎么着都可以,怎么着都能动人。当然了,除了足够的技法之外,李白本人对朋友们真挚的情感也是必杀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