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萧十一
一
今年最热的一首伪诗出现了,全诗如下:
无人扶我青云志,我自踏雪至山巅。
若是命中无此运,亦可孤身登昆仑。
红尘赠我三尺剑,酒看瘦马一世街。
世人朝路乃绝涧,独见众生止步前。
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如若东山能再起,大鹏展翅九万里。
一入红尘梦易真,一朝悟透心境名。
一朝悟道见真我,昔日枷锁皆云烟。
有网友按照以往“遇诗不决,先答李白”的惯例,果断扣给了李白,诗名叫《登太白峰》:
我们只要稍微花点工夫,翻一翻关于李白的集子,就不难发现李白只写过一首《登太白峰》,而且诗是这样的:
两相对比,一目了然。这托名李白《登太白峰》的“无人扶我青云志”,显然就不是李白写的。
大概正是因为李白的辨识度太高,文集也很好检索,很容易被一眼看穿,所以这首伪诗的归属权只在李白头上稍微转了一转,就又寻找下一位去了。
二
伪托给李白既然太明显,太好被查阅,带节奏的博主也是逐渐高明。
比如这位博主就很有代表性:
他在认真考察了多种版本,最终还是将这首诗的著作权颁给了“并非广为人知的”冷门历史人物徐霞客,诗名又改为全新的《青云志》。
选择“冷门人物”的好处是让人更加拿不准,也更让人难以去追根溯源。
事实上,效果也相当好。这首诗在被确定为徐霞客的《青云志》后,热度一下子就上来了,各种语文号、地方号、国学号、诗词鉴赏号等等也都不辨真假,放心大胆地一拥而上,一本正经的各种赏析、解读、击节称赞。
那么这首诗,到底是不是徐霞客的作品呢?
当然也不是。我检阅徐霞客的《游记》《溯江纪源》等等作品后,统计出来徐霞客至今一共留下34首诗。
这34首诗里既没有所谓的“青云志”诗名,也没有“无人扶我青云志,我自踏雪至山巅”等诗的内容。
至此,我可以肯定地回答,这不是李白的作品,也不是徐霞客的作品。
甚至,它就不是任何一位古人的作品,而是一首现代人编的挂名古人的伪诗。
只是我们大家日常离古诗词太远了,就像离古董一样远。因为不了解,所以难辨别。一看到似是而非的句子,就误以为是古典诗词。
三
判断这首诗是不是伪诗,其实从气质上就能看出,这首诗有重重的窜改痕迹和浓浓的网味,一看就是现代人编的。
写字的行家,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和菜头老师就说:“我不认为徐霞客会写这种打油诗。”
先说拼凑痕迹重。和菜头老师就指出其中一句“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是窜改了一副对联。
除了这句之外,还有其它的例子。伪诗里的“如若东山能再起,大鹏展翅九万里”,显然是又窜改了李白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真正的诗家,倘若真要化用李白这一句诗,不会这样简单粗暴地堆上去的。
比如李清照,也用过类似的诗意,她说“九万里风鹏正举”,这是何等刚健,又是何等轻巧。
再说这首诗的网味浓。
就说这首伪诗的开篇第一句,也是最火最有代表性的一句,“无人扶我青云志,我自踏雪至山巅”就有浓浓的网味,就像极了前一阵网上特流行的文案“山不向我走来,我便向山走去”。
另外,这句诗之所以这样火,也正是网络上一位鉴宝博主带火的。当然了,这位博主只是念了前两句。后面的其它句子,多半是其他好事者编的,以此来博眼球。
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竟然有那么多国学号、诗词号不辨真伪地就一头扎进去各种赏析解读,实在是误人子弟。
这也让更多读者傻傻分不清,还得谢谢人家分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