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的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文化   2024-09-07 09:54   重庆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文∣ 萧十

今天白露,读一首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诗名里就说了,这是写给弟弟的。


杜甫有四个弟弟,分别是杜颖、杜观、杜丰和杜占。小弟杜占是跟着杜甫的,另外三位则各在一方,杜甫忆的就是这三位弟弟。


为什么突然会想到三位弟弟呢?是因为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乾元二年(759年)九月,这正是安史之乱的动荡时期,杜甫和小弟杜占逃到了秦州,另外三位弟弟则困在沦陷区音讯全无,死生不知。于是,提心吊胆的杜甫写下这首诗。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地上戍楼的鼓声响起,宣布开始宵禁,行人们早就老实了,路上没有了踪迹。只有天上的一只离群的大雁还在孤飞,还在哀鸣,似乎还在寻找自己的伙伴。


古时候往往将雁序、雁行比作兄弟,这里的孤雁离群,其实就是说兄弟分散,杜甫这就已经开始“忆弟”了。


接着“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前一句偏于客观事实,到了白露节气这一天,露水果然凝聚得又亮又白,天气也越发凉快。后一句则是主观感受,月亮哪里都有,哪里的月亮其实也都一样。但杜甫却能肯定的说,我觉得我故乡的月亮是最明最亮的。


这句诗的潜台词就是:我和故乡的兄弟们,也都是最好的。


就像今天的人,喜欢一个人不说喜欢,而说“今晚月色真美”。其实都是杜甫等诗人玩剩下的。


再看“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这真是触目惊心的一联诗。虽然有好兄弟,但却都分散了。虽然还有故乡,但却没有家了,探听不到兄弟们的消息,也不知道兄弟们是死是活。这里面既怀有深深的关怀,又藏有浓浓的焦虑、担忧和恐惧。


最后,杜甫感慨“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平时寄出的书信都往往送不到,更何况如今正值兵荒马乱,就更别指望能成功通信,知道兄弟们的近况了。


这就像杜甫在《春望》里曾说过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这样的战争年月,想要送出和收到一封家书实在太难得了。


正因为没有任何办法,只能干着急,这种无力感和折磨感又怎能不让人痛断肝肠呢?


幸运的是,就在同年十月,杜甫还是收到了三位弟弟都活着的消息,他庆幸又伤感地做了记录:


有弟有弟在远方,三人各瘦何人强。
生别展转不相见,胡尘暗天道路长。

庆幸的是,大家都还活着。伤感的是,大家都过得不好,始终不能相见。


我们不难发现,杜甫不仅是爱国,同样也爱家庭,爱家人,他的家国是统一在一块的。杜甫爱的不是那些宏大的虚无的概念,而是一个个具体的有血有肉的人。


所以我们总能看到杜甫在月夜里思念,又在月夜里破防。


在秦州的月夜想念弟弟们,是忧虑而沉重的慨叹:“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在长安的月夜思念妻子,则是美丽又梦幻的想象:“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白露,祝大家都清清爽爽。也希望42度微热的重庆,能早日转凉。


往期文章推荐:【七夕的诗】坐看牵牛织女星

六神磊磊读唐诗
有趣的唐诗漫画,还有磊磊专门给孩子的唐诗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