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西南秋日见闻散记
文图 | 和晓彬
01
小长假来了,又是霜枫红遍的日子,怎么也要出一趟远门吧。
思忖再三,按照“生活,不止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等鸡汤指南,在地图上圈画一番,最后把目标圈定在位于黄河左岸的永和县、隰县。
将永和县、隰县设为远游目的地,与李白诗歌有莫大干系。
《将进酒》头一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一下子就把天地之大,纳入滚滚东流的黄河情怀之中了。
再如:“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黄河奔流,雷鸣惊涛,李白以及历代诗人把黄河的精神印迹刻在民族的骨子里,使黄河、长城这些自然的、历史的造化具有了文化、传承、力量、希望的意义。
嗨,既然戴了这么大一顶帽子,还不立马出发?
02
去永和县看黄河,途经隰县。鼎鼎大名的小西天立即成为旅行首选地。但略经思索,此想法被迅速否决。事实证明,这个决策是十分英明滴!
长假7天,高速公路免费通行,黑神话悟空带你游山西的宣传铺天盖地……这些指标聚在一起,意味着一票难求,跟回乡春运一个道理。此时去小西天,只怕是凡人看凡人,尽是烦人。就不去凑热闹了。
黄土地质公园是隰县另一处景观,其文化重量并不亚于小西天。
在山西,与隰县为群为伍的地方没几个,如果从县府名字来看,估计只有沁县、沁源、沁水、安泽跟隰县是一伙儿,因这几个县的名字里都富含水泽。但真正水资源丰富的只有沁县、沁源、沁水、安泽,他们都是沁河儿女,在沁河的浇灌下,活得十分滋润。
隰县,只是读起来水气蒸蒸。
隰,指“低湿的地方”。《诗经》云:“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就是指山水湿润,荷风淡荡的景致。
事实上,隰县十年九旱,流经此地的河流主要有东川河、紫川河、刁家峪河,三条水脉均汇入黄河支流昕水河,水流量远不及滔滔不绝的沁河、蟒河等,再加之隰县地处黄土残垣沟壑区,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是妥妥的全国严重缺水县之一。
事情往往歪打正着、种瓜得李。正是因为隰县具有典型的黄土高原沟壑地貌,历经数百万年沧海桑田变化,黄土堆积,形成了鲜明的地质特征,是天然地质博物馆,极具科研价值。2020年,隰县黄土地质公园成为国家级地质公园。
03
沿京昆高速从霍州转入长延高速,眼前山色陡变。远处苍茫起伏的大山变得平缓敦厚,沟壑连绵,土塬相接,苍黄大地远达天际,与蔚蓝深空连成一线。
下高速,很快转入山路。九曲十八弯,两侧山体多为黄土堆积。攀到山顶,眼前一宽,黄土塬种满了农林作物,庄稼主要包括玉米、高粱,经济作物多是苹果、山楂。从山顶依坡而下,一座座黄土塬被整饬为壮观的梯田,陡峭些的沟壑则遍布荒榛,深达百米。
本来是奔着黄土地质公园一游的目的,但庄稼地连绵不绝,枯黄的玉米叶子时不时撞入眼帘,教人不得不胡思乱想。
庄稼地规模可观,但长势似乎并不好,大片玉米植株低矮,叶子枯黄。苹果、山楂似乎挂果情况不错。
但这些都是门外汉的猜测,想找个农民朋友问问吧,田地里连个人影也不见。汽车穿过几个村落,都是空有房舍,不见人烟。
浮想联翩时,已经来到一道沟谷。看两侧山势迥然不俗,路边立着一块指示牌,上写“山西隰县黄土国家地质公园”,下面是中英文对照简介。
看看这条路,前望500米折入山腰,后看500米也转入山脚,都是空空如也。除了这块牌子,左手边辟出一块巴掌大的荒地,远远地立着一块巴掌大的牌子,上写“停车场”三字。此停车场内空荡荡,高低不平的土地上,长了不少翠绿的野生地皮菜!
好在此处手机信号满格,几经百度问询,最终确认这里就是正儿八经的国家级地质公园。
心内不禁感叹起来。国家级的地质公园竟然连大门都未设,围墙更无从谈起,什么管理员、收费处统统没有,游客都没有!停车场虽然有些简陋,但连起降杆都省了,敞开进出,这还不够让人惊喜么!
恰好手机上跳出一条新闻:隰县小西天,十万人的小县城,小长假每天接待一万人参观,有些不堪重负!
再看空荡荡的黄土地质公园,不由得想说,虽然公园保护工作有待加强,但如此原生态参观模式,还真是不赖!
公路两侧黄土地貌就矗立在眼前,走过短短一截栈道,就来到庞大的黄土山堆脚下。土堆与黄土塬一脉,从底到顶,土质酥松,色泽鲜明,层分缕析,犹如丹霞地貌,由浅黄而深红。土堆历千万年风化,若鬼斧神工,蚀刻得奇峰迭起,柱塔林立。
路边的野花一样无人惊扰,生长得蓬勃自在,于山风中摇曳。
静静地观看这些黄土地质遗存,心底开始思考,“地质”二字,要远远重于“公园”二字,也远重于“国家级”的头衔。也许,游客稀少或罕有人烟,才是地质遗存最佳的生存状态吧。
04
离开隰县,来到永和。原计划直达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但时间紧,任务重,决定临时改道,先登临永和县楼山,观瞻一游。
跟出发前的初衷一样,此番改道也是临时起意,个中另有原因。
一是被隰县小西天的新闻惊吓到了,就由此及彼联想到,“黄河蛇曲”也即“乾坤湾”,乃永和县旅游资源的扛把子,堪比小西天之地位,其热辣程度应该不减于小西天,联想人头汹涌的场面,不由得就打了退堂鼓。
二来是受隰县黄土地质公园“专场”待遇的启发,何不寻一处姿色尚可、名声尚浅的去处一游呢?
于是,永和县排行老三的楼山景区纳入行程。
楼山,位于永和县城南70里处,因山势层层叠起,好像楼台起伏,故名楼山。
导航引导的楼山之路十分颠簸,路面残破不堪,狭窄崎岖,蜿蜒在山峦沟谷之间。沿路未见一车一人,路边的荆棘野草长势凶猛,其中酸枣枝非常多,枝头挂满了暗红色的果子,停车摘尝,那酸甜甘辛的滋味简直无敌。
到达景区,依然未见大门,地上堆着不少石料,一些工人师傅只顾低头干活,对驶入的汽车视而不见。看来景区还在建设中,无人看管。
正合吾意。从初具雏形的入口拾阶而上,沿路未见游人,入眼是一块石碑,上面写着楼山古建群的情况介绍。
读后可知,楼山主峰海拔1300米,分为南北楼山,其“南楼夕照”列为永和古八景之首。自元代以来遗存的古建筑多分布在南楼山,主要有魁星楼、圣母庙、龙王庙、财神庙、岳庙等。
石碑背面是永和父母官赵尧章于康熙三十七年题写的一首七律,名为《南楼夕照》,诗云:
万仞危峰接上台,
悬崖峭壁五丁开。
斜阳半落青山外,
倦鸟还依碧树来。
水映长天光荡漾,
云归远岫影迂徊。
楼头如许凭登眺,
历历千岩翠作堆。
没走几步,山林茂密起来,幽径宛转,翠鸟飞鸣。身心上下感觉十分熨帖。折过山腰,大片页岩像一柄荷伞,探身山体之外,凌空望向远处,俯瞰莽苍大地。
绕过石台,眼前忽然出现一方石桌,四只石凳。石桌上刻着一幅棋盘,初看是象棋盘,却无楚河汉界,若是围棋盘吧,经纬线有点少。再细看,桌边刻着几行字,原来是永和当地学子回馈家乡,捐建楼山的纪念之物。揣摩此棋盘,可能是当地曾风行过的一种乡土游戏吧。
楼山既不高,且无险,山林中也罕见珍稀花木,算不得名山大川。
不过,小山颇见能人。依山而上,几座古建内外均有工匠忙碌,有的在重塑金身,有的在修复壁画,神态专注,不急不躁,对待古物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淡然和笃定,也是一景。
文物保护,虽然慢一点,但轻一点更重要。看到这些墙泥破落、木窗朽断的地方,心存若干疑问,很想上前问个清楚,但总觉不便打扰神情专注的那些人,于是借着夕阳余晖张望一番,便匆匆下山。
山路虽然辟出台阶,上下便宜,但靠山一侧总有怪石犬牙交错,形成大大小小的缝隙孔洞,那些石隙几乎都卡着数不清的树枝木棍,似乎上面的巨石和大山,要靠这些细弱的木柳杨枝支撑。
这些木棍树枝有个相当霸气的名字:支山腰。
这是常见的一种民间祈福方式,据说“支山腰”大致代表三种愿景:
一是祈福。岩石缝里支木棍,是助力山神撑山,以便讨得山神欢喜,保佑助力者平安幸福。
二是壮胆。“支山腰”即靠山,相当于对外宣称,我有有撑腰的,是腰杆子粗壮,财大气粗的生活理想。
三是治病。亲朋罹患腿腰之疾,全托赖“支山腰”解忧,“支山腰”有“木棍支山,腰腿不酸”的意思。
这许多木棍,就像满头白发,尽是愁思。在很长很长一段缺医少药的年代,祖辈劬劳的山民们患了腰腿疼痛,恐怕减轻痛苦最主要的寄托,就是这些纤细的“支山腰”吧。
想到这儿,登山远游的趣味,立即像纸片一样变得轻飘起来。
05
黄河,作为永和县最靓的一张名片,必须认真对待。
山西境内,与黄河相接的县有15个。而在山西永和县与陕西延川县之间,黄河随着晋陕大峡谷的走势,婉曲蛇形、冲折迂回,形成长达68公里的“蛇曲”群地质奇观。
“九曲黄河万里沙”,浑浊的黄河浪涛在永和县境内蜿蜒而下,留下不同长度、曲率的黄河蛇曲群,其中最具想象力、景观最佳的一处,称作“乾坤湾”。
第二天一早,迎着朝霞来到黄河地质博物馆,也即“乾坤湾”。
尽管早已预设了人山人海的热闹场面,但现实总是教育我们:切莫自以为是,山药蛋面不面,尝过才知道。
现场情况是,偌大停车场,孤零零3辆车,空荡荡广场上,秋树排成行。视野内的游人,一只巴掌足够数了。
还是正合吾意。游人既少,可以闲心细读弯弯曲曲的黄河情怀。
晋陕大峡谷是亿万年地质运动形成的山川痕迹。
黄河流经河套地区,被管涔山系阻隔,只好转折南行,注入晋陕大峡谷。于是滔滔河水,势如奔马,在纵谷横沟、崇山峻岩间穿行咆哮。激流冲刷着酥松的黄土地,历千万年,终于切割、圆融、蕴藉成今天这样时而隐忍、时而冲淡、时而激烈、时而浩大的九曲十八弯。
就如面前这一泓黄河河谷——乾坤湾。站在危崖绝壁,俯瞰下去,河水绕过山崖,划出一道巨大的270度圆弧,浊水无波,苍岩壁立,真像是一个诘问天地的乾坤符。
再看远接天边的浩渺群山,如诗如画,直教人感叹造化神奇,究竟是谁把大山大水摆放地如此巧妙,如此冲突又如此和谐,如此豪迈又如此深沉。
黄河蛇曲,适宜远眺。居高而望,方能体悟其山水雄浑,以及深藏不露的宛转。但来到黄河边,怎好不亲临河岸、不顾而去呢。
岸边看黄河,浑浊而平缓的河水从眼前流过,波澜不惊,倒是岸边堆砌的鹅卵石更吸引人。
流水冲刷,时光洗炼,河石的棱角被磨平了,色彩和层次却更加夺目。捡拾几款大小不同、形态奇崛,被岁月加持过的石头,充作黄河留念吧。
于乾坤湾观景台拍摄
06
行驶在返程路上,还想到一些零零碎碎的细节。
比如出门在外的饮食和住宿;比如当地的街巷布局、样貌,风土民情等。这次虽然时间短,匆匆来,匆匆走,但依然收获不少发人深思的见闻。
通过细节,看当地生存状态、生活态度等,可能和我们的想象有所不同,甚至完全相反。
老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应该是地理环境决定论最接地气的表述了。
记得曾有论者说,不同的纬度产生不同的学问,低纬度出幻学、中纬度出玄学、高纬度出科学。可见“一方水土”不仅仅产生不同的庄稼和饮食,还有思维、文化和观念。
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统一,这或许就是诗和远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