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风物】农民的口中,寒露叫作“金寒露”

文摘   2024-10-08 06:30   山西  



寒露:一是种麦,二是秋收

文 | 张玉虎


2024年的寒露,在公历10月8日、农历八月廿九的15时22分16秒。


气温降得快是寒露节气的一个重要特点。


这时,由于太阳明显南移,北方南来的冷空气越来越强,由冷空气带来的秋风秋雨过后,温度往往一降就是8℃、10℃。我们华北地区,受冷高压的控制,昼夜温差加大,夜间温度降到0℃以下已是常态。


经过几次冰点以下温度的袭击以后,不管是庄稼也好,还是野草也罢,绝大部分的植物就受不住了,就纷纷凋零打蔫了,就都枯萎了。农民口头关于寒露的谚语形容的好:“寒露百草枯”。


不光植物经不住寒露的风霜打击,人们到了这时,也感觉到寒气袭人,也得加衣了。另一个民谚是这样说的:


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这是提醒大家:白露节气一过,就不能再赤膊露体了,就得穿衣服了;寒露节气一过,就应注重足部保暖,因为足是人的“根”,脚冷了,是很容易患各种病的。



秋冬季交替时节,合理安排秋季衣食住行,尽量与气候变化相适应,对于身体健康十分重要。


由于寒露一般在农历的九月头上,和传统节日重阳节往往相随,民谚又有“吃过重阳糕,单衣打了包”这样的说法。总之,在人们的心目中,寒露是一个冷暖相交的重要节气,是秋季向冬季过渡的节点。


到了寒露之时庄稼成熟、等待收割,百草凋零、枝枯叶萎,本是自然现象,是一年一度的秋季景致。可不同的人,对此景却有不同的感受。


在多愁善感的文人雅士痴男怨女们眼里,寒露的颜色惨白的,他们会因之而情绪低落,愁怨连连,什么“万里悲秋常作客”,什么“榕树底下我伤心”,什么“秋月仍圆夜,江村独老身”,什么“秋色无远近,出门近寒山”等等,把个秋天说得太肃杀、太伤感、太悲苦。


其实,这些文墨客们临秋风而哀叹,面黄叶而悲吟,并不是因他们离秋天太近,而是因为他们离秋天太远了;并不是因他们对秋天的深刻理解,而是因他们太不理解秋天了。


离秋天最近的,是一年中都在野外劳作的农民;


对秋天最理解的,是眼看着大地随着季节而变换着颜色的农民。


农民们“春种一粒粟”之后,所盼的就是“秋收万颗籽”。他们看过春天的嫩绿,看过夏天的深绿之后,盼的就是秋天的这种金黄。试想,如果没有秋天的这种金黄,农民们一年的辛苦岂不是白费了?没有秋天的这种金黄,世上的人们吃什么?如何生存下去?


因此,秋天到来之时,农民一点儿也不觉得伤感,一点儿也不觉得悲苦。


在农民们眼中,经霜以后的秋叶,不是惨白,而是金黄。因为寒露之季的百草枯,并不全是因霜而枯,还有一大部分庄稼是因成熟而泛黄,成熟的谷子、玉米的黄,那更是真正的金黄呀。寒露到了,田里的庄稼大部分都成熟了,能收割了。农民们一年付出的心血,终于有了回报了。在农民们的心目中,寒露是个金黄的季节。


所以,在农民的口中,把寒露叫作“金寒露”。



说到寒露节气的农事,还是与秋分相接的两件事,即一是种麦,二是秋收。


冬小麦的播种时间延续的较长,从秋分到霜降的一个月之内都可种,寒露正处在最佳的时间,到这时,正茬的小麦就应该都种完,应该种收了秋庄稼腾下地的赶茬麦了。如果遇到秋旱,有个别的正茬麦地块墒情不好,怕出不了苗。心急的农民不想把正茬麦耽误成赶茬麦,往往要采取“寄种”的方式种麦。



所谓寄种,就是把麦籽“寄放”到明知道无法发芽的干土里,等老天爷下雨。下了雨以后有了墒情,寄放在干土里的种籽就能发芽了。


这种做法,农民们也叫“干种湿出”。“干种湿出”虽然不保险,但靠天吃饭的农民也只能用这种办法等老天爷开恩了。


说到秋收的话,到了寒露可就不是秋分时的“割圪廊”了,而是能大片大片地挨住收割了。


秋收与夏收有所不同。夏收的特点是品种单一,速战速决,风风火火也就那么十来天的事情。秋收可就不同了,秋天成熟的农作物品种多,工作量大,要从秋分开始一直干到上了冻还做不完,淋淋拉拉得小三个月的时间。


现在,农业的机械化水平提高了,收打许多庄稼都有了专用的机械,农民们的劳动强度是大大的减轻了。过去可不行,田里的一切农活儿都靠农民的两只手。其苦其累,没有亲身经历的人是无法知道的。


农民收获庄稼的第一道工序就是用镰刀割了。秋深了,清早庄稼上结满了霜,手一挨,冰凉冰凉地,冷得直钻心。可黄豆、黑豆等各种豆类就要求在清早有露水和霜的时候割。因为等到太阳高了豆苗干了的时候割,豆荚容易炸开,里面的豆子就丢到土里收不回去了。加之豆秸上还有许多小刺扎手,在有霜的清早割豆子时的那种罪,是非常难受的。


金寒露之际,农民身体的劳苦和心情的喜悦是成正比的。


作者张玉虎先生速写。马绍民画


朋友圈笔谈
朋友圈诗文书画集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