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坐山隈】忽必烈从草原走向燕京,海山又从燕京回到草原
文摘
2024-10-12 06:01
山西
驾车从张家口市区的亚朵酒店走西环路,可以快捷地进入海拉尔至张家口的高速公路。行驶大约50分钟,然后下高速再跑20多分钟国道和省道,就可以到达元中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拥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这个头衔相当不容易,需要经过国家文物局严格审查,从一个外行的眼光看标准,一是必须达到国家“重要考古遗址”的量级,二是应该具有科研、教育、游憩多重功能,三是在考古遗址保护和展示方面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山西作为有“五千年历史看山西”之称的文物大省,目前只有“晋阳古城”“陶寺”和“蒲津渡与蒲州故城”3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017年获批的元中都考古遗址公园,地处广袤的锡林郭勒草原南缘,不过因为这里发现了元朝皇家都城遗址,张北县的草原,已经改称“中都草原”了。按说来这处遗址公园没啥可看的,仍然大老远跑来一趟,是想实地感受这里刮过的草原秋风,并坐在早就归于沉寂的宫阙废墟上静静沉思。666年前,红巾军用一腔怒火引燃了这片华丽建筑,之后满地灰烬被茂密的羊草和老芒麦掩盖640多个春秋,当人们早就把这里当做古代牲畜交易市场遗迹的时候,当地一位执着的中学语文教师揭开了谜底。这位骑着一辆破自行车、凭一己之力填补元史研究重大空白的人,名叫尹自先。遗址公园里游人寥寥,为我倾听遥远的叹息提供了肃穆。1206年春天,44岁的孛儿只斤·铁木真带领他的蒙古铁骑翻越阿尔泰山,以突然袭击的方式荡平乃蛮部落。这是决定大草原霸主的最后一役,至此,分散在蒙古高原上的所有突厥语族和蒙古语族部落,全部匍匐在铁木真的大帐之下。铁木真顺势在斡难河源头召开“忽里勒台”(意为会盟大会),宣布创立蒙古汗国。作为无可争议的缔造者,铁木真被拥戴为第一位大汗——成吉思汗。必须承认,成吉思汗绝不是只懂得弯弓射雕的一介莽汉。作为创国者,他设计出蒙古大汗国最关键的汗位继承制:不搞汉人皇帝那种僵化固定、不利于贤者上位的嫡长子继承法,而实行民主意味非常浓的忽里勒台推举新大汗方法。欲上位者,无论战场明争还是宫廷暗斗,最后必须经过这个协商大会予以确定。“成吉思汗”的含义有数种解释,其中“受命于天的统治者”最贴近本意,与汉族皇帝的“真龙天子”可谓异曲同工。铁木真的姓氏“孛儿只斤”为“灰眼睛”之意。因为成吉思汗成了草原的至高统治者,于是人们在“孛儿只斤”上贴了一些花里胡哨的装饰物,如同李世民降生时院子里飞来几条龙,以维护大汗独一无二的权威。孛儿只斤从此成为高贵的蒙古皇族姓氏,这个家族也成为草原上的“黄金家族”。不过“孛儿只斤”是明代略带贬义的汉语音译,现代蒙古人已经没这个姓了,但内蒙古蒙古族人中的包、鲍、巴尔特、张、王、李、刘、云等姓氏,都是“孛儿只斤”的后裔。铁木真的意思是“铁人”。据说父亲给他取此名,是因为父亲曾生擒一个名叫“铁木真兀格”的敌酋,让儿子叫“铁木真”,有羞辱敌人的意思。无论这个说法是真是假,反正从此蒙元贵族喜欢上了“铁木真”这个名字,毫不掩饰地表达对成吉思汗的热爱。比如元成宗叫“铁穆尔”,意思也是“铁”;元泰定帝叫“也孙铁木儿”,意为“九个铁”;元顺帝叫“妥懽帖睦尔”,意为“铁锅”等等。为了避免史书记述时混乱,汉人把“铁”也写成“帖”,“木”写成“穆”“睦”等等。1220年,58岁的铁木真决定在哈剌和林修建自己的都城。哈剌和林位于杭爱山的南麓,地处今蒙古国土的中心。如果这样说没概念,那想象一下古都西安在中国版图中的位置,就会建立起哈剌和林在蒙古国的地理坐标。“哈剌和林”为突厥语,意为“黑石”。现在看,黑色石头很可能是煤炭。蒙古国三大山脉的杭爱山脉,绵延在外贝加尔皱褶系之上,早已探明储藏着煤炭,而今天据此100多公里的地方,就有蒙古国最大的露天开采煤矿。这是蒙元王朝的第一座都城,是蒙古汗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段时间里,哈剌和林城的宫殿里堆满成吉思汗和继任者窝阔台、蒙哥、忽必烈等强人从欧亚各地驮回来的金银珠宝,流光溢彩,堪称当时世界第一都。13世纪50年代,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成为漠南汉地军政事务的统帅,驻扎在金莲川草原(故址在今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上都镇和张家口市沽源县闪电河北岸)。胸有大志的忽必烈,很快在这里筑起一座新城,取名“开平府”,作为发展壮大自己的根据地。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忽必烈内心清醒认识到,汉地文明是一种更为先进的文明,他通过广泛吸纳汉人进入幕府资政,大量吮吸汉地人文养料,最终成长为黄金家族下一代中最举足轻重的人物。蒙哥有三位胞弟,分别是忽必烈、旭烈兀、阿里不哥。蒙哥汗一死,留守哈剌和林的阿里不哥在蒙古贵族的拥戴下欲抢班上位,而忽必烈随即在开平召开忽里勒台,确认自己为合法继承者。阿里不哥心有不甘,与忽必烈展开连续四年的汗位争夺战。1263年初夏,忽必烈在这场兄弟相残的战争中获胜,当即下令开平府升为“上都”。从此蒙古汗国的政治中心从杭爱山南麓,转移到金莲川草原的龙岗山下。但只过了一年多,到1264年的秋天,忽必烈决定政治中心必须再次转移,从上都迁至燕山脚下的燕京(今北京)。这次看上去略显匆忙的迁徙,其实是忽必烈深思熟虑后的重大决策。一是他在战争中战胜胞弟,在哈剌和林传统势力中制造了不少政敌,必须拉大政治中心与漠北草原的距离,避开施政干扰;二是忽必烈明白,必须把政治中心建在中原,以汉地为根基,才能巩固统治并有更大的作为,彻底扫平南宋抵抗政权;三是燕京作为金朝旧都,有较好的城建基础、人口基础和商业贸易基础,具有开平府完全无法比拟的发展优势。新都选址在燕京旧城东北,1267年春开工,1268年秋筑起宫城。1271年,忽必烈在新都宣布蒙古汗国改为“大元”国号,并于次年春定燕京为“大都”。忽必烈(元世祖)有10个儿子。他应该在燕京受到汉家皇帝承袭机制的影响,认为通过确立太子并结合忽里勒台推举确认的方式,是一种可以避免骨肉相残、使权力得到有序传承的良方。但他的长子朵儿只早夭,只好立次子真金为太子。但真金的定力真是太稀松了。他43岁时听到有大臣建议父亲及早让位给他的风声,竟然吓死了。忽必烈于是把目光投向真金的3个儿子也即3个孙子。1294年,八十高龄的忽必烈去世,铁穆耳在母亲的操控下,通过一次走过场式的忽里勒台上位,干了13年,于1307年去世。但铁穆尔(元成宗)唯一的儿子也是早夭,没有直系血亲接班人。因此他一死,皇后卜鲁罕立即谋划召集忽里勒台,有意扶持铁穆尔的一个堂弟登基。铁穆尔的哥哥答剌麻八剌有3个儿子,其中大儿子海山和二儿子爱育黎拔力八达手握重兵,都对皇位虎视眈眈。于是爱育黎拔力八达火速赶到大都,以“乱祖宗家法”名义杀了几个蠢蠢欲动者,然后迎接兄长海山回京。海山(元武宗)感谢弟弟打扫门庭,担任皇帝后封弟弟为皇太子(不知道这是啥辈分),准备搞“兄终弟及”。另外,海山没忘以淫邪私通之名杀死母亲的情敌、自己的政敌,漂亮的婶母卜鲁罕皇后。1307年夏天,刚刚当了皇帝10天的孛儿只斤·海山,几乎啥正经事儿也没干,第一把火竟然是下令“建行宫于旺兀察都之地,立宫阙为中都”。“旺兀察都之地”位于野狐岭北(今河北省张北县馒头营乡),因成吉思汗曾在这里扫灭金朝精锐之师而名声大噪。海山急匆匆新建一座都城的动机,据古史加后世演义的说法是:海山在成吉思汗龙旗飘过的地方流连驻足,想到先祖在野狐岭以8万人大破40万金兵的历史壮举,决定在这里开始他的元朝中兴伟业。但是他大兴土木修筑的中都,只过了4年就被停工。50年后,红巾军更在这里烧起一把大火,使恢弘宫阙化为一片与野草共存的废墟。在元中都遗址公园胡思乱想半晌,又驱车去位于张北县侧旁的“元中都博物馆”细细参观,并继续胡思乱想。在这里了解到,元中都遗址西北30公里处,有湖名“安固里淖”,蒙语意为“鸿雁之湖”,属华北地区面积最大的高原内陆湖。自辽至元,安固里淖周围的辽阔草原,一直作为帝王行围狩猎之地。这里水草丰美、风景上乘,但建设都城明显位置偏北、地僻荒凉,远离大都经济中心,如果在这里大兴土木,势必耗费巨大人财物力。所以中都营建伊始,朝野反对之声就不绝如缕。但孛儿只斤·海山一意孤行。他可能想,蒙元帝国的缔造者铁木真创建了哈剌和林祖庭,蒙元帝国的发展者忽必烈创建了上都和大都,自己作为“中兴者”也必须创建一座中都,使自己可以比肩两代巍巍大汗,确定万世不朽的历史地位。于是他先下令“发六卫军万八千五百人”施工,后又派遣“上都卫军三千人”加入,光是正规武装力量就投入21500人。这两万多士卒和不知其数的民夫日以继夜地苦干,仅用13个月就建好了宫城,然后又加建了宫城角楼、宫城外的皇城和皇城外的郭城。就这样,一座建设在荒原之上的城郭,靠权力的一时冲动拔地而起。1311年,酒色无度的海山一命呜呼,年仅31岁。他的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元仁宗)即位后,第一时间下诏停止了中都的营建工程。这座城仿佛是孛儿只斤家族的一个命运拐点,是一个分水岭的山脊。冥冥之中,海山执意在草原上修造新都,似乎开启了黄金家族重返漠北杭爱山麓的归程。有所察觉的爱育黎拔力八达拉起了刹车杆,但已经不能止住滑向沟底的车轮。忽必烈定都燕京并确定“大元”国号,开国之后,他又花了8年时间,摧毁南方的南宋政权,把南宋末代皇帝赵昺撵到大海里淹死。南宋灭亡之后,忽必烈又马不停蹄征日本、伐缅甸、讨越南、击爪哇,窥视四海、开疆拓土,使得大元版图扩展到极盛时期。元朝立国,与历史上其他朝代不同。前朝统治阶层,基本以中原民族为主体,而元朝的统治阶层,主要以草原民族为主体。其中一部分贵族高官十分抗拒农耕文明,一度要求把中原和南方的庄稼全砍了,改为草场放牧牛羊。忽必烈与那些游牧原教旨主义者不同。作为接受过完整汉化教育的他明白,如果那么干,失去社会支撑的大元巨厦,很可能无风自倾、垮于一旦。但问题是忽必烈必须首先站在蒙古贵族一边,然后在左右之间寻找平衡。治国就是治人,忽必烈的治国之策是阶级划分:蒙古人为第一阶级,色目人包括西夏人和畏兀尔人为第二阶级,北方汉人以及契丹人、女真人为第三阶级,南方的汉人为第四阶级。阶级的划分,似乎巩固了蒙元统治,也实现了政治和社会的稳定。但这一切都是暂时的。如果技止此耳,由阶级矛盾埋下的社会矛盾,总有一天会引发天崩地裂。果不其然。忽必烈死后,他的子孙们没能也不敢再往前走一步。爱育黎拔力八达的儿子硕德八剌(元英宗)上台后,只搞了一点以吸收儒学汉法为主要内容的新政,立即就被贵族势力砍杀了。此后,大元皇帝像走马灯一样换来换去,但无论谁上台,做法都是一条:死死维护蒙古贵族的正统地位和既得利益。1351年,距忽必烈大元开国只过去了51年,造反从被贬为第四阶级的南方最先爆发,携带着鼎沸民怨的红巾军揭竿而起。中都被红巾军烧毁,上都也被红巾军烧毁。幸亏四处冲撞的红巾军未能一头撞进大都,否则今日之北京很有可能不是北京。朱元璋指挥的大明军队挥师北上,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由大都仓皇逃往大漠之北。他仿佛没有忘记孛儿只斤祖先来时的路,沿着忽必烈南下中原的路线北去草原,由大都逃往上都,再从上都逃往哈剌和林。不过他去上都的时候应该泪流满面,因为昔日一片辉煌,今日坑灰已冷。元顺帝逃回草原后,取自《易经》“大哉乾元”句中的大元,作为一个全国性政权的历史,宣告彻底结束,在大明的叙事逻辑里,他们变成了“前元”“北元”和“残元”。残元在草原深处苟延残喘了二十多年,也硬着头皮做过几次光复中原、重振辉煌的美梦,但最后仍旧陷入部落纷争的内乱中自顾不暇,黄金家族从此黯淡无光。坐进张北县城一家湘菜馆吃午饭时想,中都城的耸起和沉寂,像一面镜子,折射出草原王朝入主中原后,先昂然四顾后失意彷徨的过程;更提醒后人,一个民族的包容和开放,应该比守成和传承更为重要。在历史大辇滚滚前驰的时候,文化自信固不可弃,但勇敢面向更高层次、更先进的文明,毫无疑问是关乎生死的存亡之道。把《阿房宫赋》最后一句改一个字,结束这次杂乱无序的胡思乱想吧:元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