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一次河道清淤

文化   2025-01-15 00:02   山东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村里上年纪的人讲,我们靠近黄河,解放前频遭水患。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加强了对黄河的治理,实现伏秋大汛年年安澜。黄河修防工程,直至分田到户或更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根据上级部署,调拨某地民工来干。比如 “黄河南展宽工程”,就是省政府调拨桓台、高青、邹平、博兴、广饶、利津、垦利七县的民工完成的。连某公社土地划方整平也是动用本地或外地民工。
河渠浇灌农田,一年就淤结近半米的淤土,淤土还长出一些茂密的水草,造成河床升高和流水不畅。为保持通畅,必须在秋收完成后清淤。

秋收、秋耕、秋播三秋任务完成后,生产队预留了工程粮,只等上级一声令下,就无条件地准备好铁锹、木杠子、箩筐、小推车等工具到工程附近找房子或扎窝棚上工。
主管部门在工地设立指挥部进行督导,驻村干部也到工地监督。把工程按段分派下去,并要求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那时清淤全靠人力。没上冻时还好说,上了冻得用钢钎和大镐凿开,再用小推车或抬筐一块块运到渠外。
我曾在严寒的冬季数次出伕。记忆犹新的是1975年冬季,从黄河东岸林子村扬水站向东的六干渠清淤。
当时,我们住在辛庄公社许家庄村一户人家的东屋里(今属胜坨镇)。十来个人就地打地铺挤在一起。晚间外面狂风怒号,破门板又漏风撒气,屋里很冷。但由于白天干活太劳累,人又挤在一起不觉得太冷就睡着了。小便时懒得出门,一工友不知从哪儿捡来石油勘探队丢弃的一长筒子式的塑料袋,质量很好,大家就往里撒尿。
食堂也在本村,买了一大车原油烧,伙食是掺了豆面的红高粱饼子与玉米窝窝头,还有少量的大米。偶尔还能改善一下伙食,吃一顿白面馒头。中午一般是用猪大油熬的一锅冬瓜汤。饭是管饱的。
分工干活,有的用铁镐凿冻土片,有的装车、有的推车。我的任务是顺着斜坡轮流拉装满泥土的小胶轮车。一趟接一趟的,大概干两个小时就歇息一会儿。
顺渠向东向西观望,彩旗猎猎,沟渠上黑压压的全是清淤的民工,男的女的都有。有的村因为陡坡实在难上,就套上小毛驴拉。工地指挥部还有刻版油印的战地小报,随时登载工程进展情况。记得还有一中学的文艺宣传队利用星期天到工地慰问演出。清淤虽然很累,但大家有说有笑,干得热火朝天,嘹亮的号子声此起彼伏。

出伕上工程干炊事员是最好的活,能偷食许多油水,相对不那么累。为赶进度,炊事员中午要挑担子到工地送饭。
工地上遍是黄沙,一起风,黄沙蔽日,漫天飞舞,刮得连眼睛都睁不开。记得一次中午吃饭时,刮起了狂风,民工个个都灰头土脸的,冬瓜汤里全是尘土,吃到嘴里的干粮也很牙碜,难以下咽。
出工程时上级规定了制度,修水利工程不能说想来就来,不想来就不来。只要花名册上有名字,就必须无条件地来。绝大部分民工都愿来,原因是不但记十分工,还能吃公家的饭。
那时走集体主义道路,明令禁止个人做小买卖搞 “投机倒把” ,抓住会当罪犯批斗。当时法律也不健全,且使用起来随意性也很大,稍有不慎,给安个帽子受到惩罚屡见不鲜。邻村有人托病不上工地,到利津城贩成包的烟叶子走村串乡卖,被人举报后,挂一写有 “投机倒把分子” 的纸牌子到工地游斗。 
时至今日,像清淤这样高强度靠人工完成的情形早已消失。当年农民辛辛苦苦干一天的,不如现在挖掘机挖一两铲子,何况干渠早已用水泥板砌了两坡,并定期机械化清淤,大大解放劳动力。
从两手清淤到机械化的水利建设,是社会发展的见证。

(摄影 张小蕊)

作者简介:周国元,笔名果园。中共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市级优秀教师。




东营微文化:

东营市作协重点扶持文学公众号

东营市首届“十佳正能量自媒体”

平台宗旨:体现人性本真,记录人间百味,传播正能量。

投稿要求:

写好自己的故事,写好身边人的故事,写好家乡的故事。体裁要求为散文,小说,随笔。散文2000字左右,小说5000字左右。拒绝无病呻吟,空洞无物单纯抒情、议论的作品。稿件需原创首发公众号,严禁抄袭拼凑,文责自负。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投稿邮箱:407258991@qq.com

交流学习:加微信18562013539,进东微群,交流阅读心得及写作方法。


东微编辑部:

顾   问:陈谨之  鲁北   清泉

主   编:郝立霞

副主编:何跃文  郝立新

编   辑:晓   娣   娟  娟   茶醉   文姐




感谢您点“在看”分享此文~


东营微文化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推送原创文学作品,传播正能量,促进以文会友。 用文化修炼心灵,以智慧对话世界,在这里重新发现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