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过的民间说书人

文化   2025-01-10 00:01   山东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民间说书人,当下许多人已经很陌生了,八零后也许听说过,肯定没见过。真正说书的民间艺人,我也只见过两次,那还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离现在也有五十年了。
我上二年级的时候,村里来了一位说书人。那人个头不高,脸色蜡黄、干瘦干瘦的,眼窝陷进去,仿佛几天没睡觉的样子。穿得很干净,带一把胡琴,一面扁鼓,住在二哥和他的伙伴给邻居看守的屋子里。所以,印象很深。
晚饭后,人们从生产队办公室抬出一张桌子,屋檐下挂上一盏罩子灯,全村老少围坐在四周,说不上人声鼎沸,但绝对热热闹闹。说书人正襟危坐,忽然,鼓声响起,节奏急促,如万马奔腾。人们静下来,说书人提提嗓子,拱手说道:“各位,今晚这段书叫《林海雪原》,听过的,再听一遍,没听过的,听俺慢慢道来。”
《林海雪原》此前从没听说过,但他一说到杨子荣、少剑波、栾平、野狼嚎,我就明白了,原来是《智取威虎山》啊。说书人语言有些夸张,但人物对话惟妙惟肖,说一阵,唱一阵,鼓点清晰,琴声悦耳。这在没有多少文化生活的小村里,还是很令人愉悦的。
我第二次听书是在一个冬天。那天去小伙伴奉天家玩,他家东屋的炕上坐着两位盲人,一高一矮,一胖一瘦,高个子戴着旧军帽,眯缝着眼,络腮胡子刮得铁青。这个人是奉天的父亲玉堂叔的战友,眼睛在部队开山时炸瞎了;玉堂叔也是残疾人,在部队伤了肺才复员的。矮个子头上扣一顶灰色的旧毡帽,白净脸,正低着头,闭着眼,调着琴弦。
好容易到了晚上,生产队旧仓库前面摆下两张桌子,桌子上放着嘎斯灯。如今,嘎斯灯已经很少见了,它是用铁皮焊接成的,圆柱形的身子,上下两层,酷似一座双层的铁塔,很沉,燃料是嘎斯石,放上水就能生成燃气,从灯头处点着,蓝莹莹的火苗贼亮贼亮的,风再大也吹不灭。
这晚的书是《淮海大战》。
高个子击鼓,矮个子拉琴,鼓点急促,琴声飞扬,仿佛一下子把人带到战火纷飞的年代。我记得书里的主要人物叫梁宇晨,他的叔父是国军将领梁子明,而梁子明是我军潜入敌人内部的高级卧底。几年前,我在网上试图找到这段书,可始终没找到,现在想来,可能是高个子艺人自己编的吧。
他俩你说一段,我唱一段,书说到一半的时候,矮个子还自拉自唱,插了一段《小妮纺线》,内容是宣传计划生育的。他用胡琴模仿小姑娘说话的声音,逗得人们哈哈大笑。当时,农村刚刚提倡计划生育,这段书也算宣传国家政策吧,不然,生产队怎么付钱给他们呢?
书到最后,矮个子琴声急促,高个子慷慨激昂,到现在我还记得他悲怆而沙哑的嗓音:“危急时刻,梁子明战场起义了。枪声阵阵,炮声隆隆,要问是哪里的枪炮声,淮海大战开始了。”我当时还不了解时代背景,却听得热血沸腾。
我读史铁生的《命若琴弦》时,眼前猛然浮现出这两位说书人的影子。他俩说一夜书才两块钱,一人一块,还要再拿出一部分交生产队买工分,才能分到口粮,他们走街串巷,就为混口饭吃。在那个艰苦的年代,他们的命亦如琴弦那样脆弱,不知道哪天跌倒了,就再也爬不起来,想想,这有多悲哀呀。
第二天,两位说书人就离开了村子。
听奉天说,高个子从他家离开的时候,和玉堂叔抱头大哭,也许两个大男人都体味到了生活的不易,预感到来日无多。因为第二年春天,玉堂叔就病逝了,玉堂叔死的时候还不到五十岁,撇下妻子和四个儿子,奉天是家里的老大,和我同岁。
真正听书是在读四年级那年冬天。
垦利县史口公社刘集大队民兵连,在我们村驻扎修建永丰桥。炊事班的曹大爷,和父亲差不多年纪,知道父亲当过兵,晚上,常常到我家玩。
这位曹大爷,就是走街串巷的说书人,只因时代变了,他学的那些老段子也不让说了。有个姓袁的司务长,知道曹大爷会说书,晚上就拽着他到我家,撺掇他说书给我们听。有司务长在此,曹大爷便半推半就,进入角色,我想他应该有说书的瘾头吧。
曹大爷说的是《隋唐演义》。什么《秦琼打擂》《罗成招亲》《贾柳楼结拜》,还有《秦琼卖马》,我听得特别仔细。通过听书,我知道了秦叔宝、徐茂公、程咬金、单雄信,还有王伯当,他们都是一顶一的好汉,几乎把我对英雄的定义给颠覆了。
听书的时候,也会走进书里与书中人物对话,幻想自己也能救苦救难、惩恶扬善。曹大爷说到扣人心弦之处,见大伙如痴如醉,便话锋一转:“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让你不得不期待着下回再说。自此,吃过晚饭,我哪也不去了,早早地爬上炕,听曹大爷说书。
父亲没上过学,但也会说书。可能是他记忆力好,听得多,就记在脑子里了。冬天家里有人来串门,往往让父亲来上一段。这时,父亲就像一个真正的说书人那样,一板一眼地说起来。
父亲说书的时候,我一般是在场的,父亲不会唱,他只是把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结合在一起。父亲喜欢说《李永招亲》《刘戎四访》。到现在我也不知道是《刘戎四访》,还是《刘戎私访》。父亲走了三十二年了,那一年,他七十三岁。
随着收音机、电视机走进千家万户,民间说书就不再有市场了。从广播里听评书,在电视里看节目,那些曾经与我们零距离接触,带给人愉悦的民间说书人,从我们视野中消失了。
怀念孩提时代的说书人,它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情怀,正是这些记忆和情怀,让我的人生丰富多彩。
(摄影 张小蕊)
作者简介:东方雨,男,60后。烧过窑,种过地,出过伕,打过鱼,贩卖过粮食,当过民办教师。喜欢文字,也喜欢涂抹文字。




东营微文化:

东营市作协重点扶持文学公众号

东营市首届“十佳正能量自媒体”

平台宗旨:体现人性本真,记录人间百味,传播正能量。

投稿要求:

写好自己的故事,写好身边人的故事,写好家乡的故事。体裁要求为散文,小说,随笔。散文2000字左右,小说5000字左右。拒绝无病呻吟,空洞无物单纯抒情、议论的作品。稿件需原创首发公众号,严禁抄袭拼凑,文责自负。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投稿邮箱:407258991@qq.com

交流学习:加微信18562013539,进东微群,交流阅读心得及写作方法。


东微编辑部:

顾   问:陈谨之  鲁北   清泉

主   编:郝立霞

副主编:何跃文  郝立新

编   辑:晓   娣   娟  娟   茶醉   文姐




感谢您点“在看”分享此文~


东营微文化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推送原创文学作品,传播正能量,促进以文会友。 用文化修炼心灵,以智慧对话世界,在这里重新发现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