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河军工】2025年度策略:“十四五”尾声蓄锐气,春风再度待花开

财富   2025-01-07 07:46   广东  

【报告导读】2024年复盘,军工跑输主要指数,A500成份股表现突出。宏观视角:多因素叠加抬升板块景气度。中观视角:需求+产能双重奏,板块复苏的强劲节拍。

1. 主流赛道困境反转β趋强,军工新质力量凸显α。

2. 短期将延续震荡格局:军工指数自底部已累计上涨34%,但行业订单拐点仍未出现,

3. 中期,订单落地,β机会凸显。

4. 长期,受益于2027强军目标和资本运作,行业将出现高景气度。


核心观点

2024年复盘:军工跑输主要指数,A500成份股表现突出。年初至12月13日,国防军工指数上涨10.5%,分别跑输上证指数与创业板指数3.1pct和9.9pct,整体表现差强人意。中证A500军工标的共32个,平均涨幅为9.1%,分别跑赢主板和创业板的军工股平均涨幅5.0pct和3.6pct。10月9日以来,经过前期修复,市场对行业未来景气弹性存在分歧,导致军工板块内部表现分化,指数也进入高位震荡区间,整体振幅较上证指数更大。

宏观视角:多因素叠加抬升板块景气度。首先,在建军百年奋斗目标的指引下,我国军费支出绝对额及GDP占比或将稳步增长,装备需求的迫切性和计划性依然较强;其次,川普上台叠加两场地区战争将深刻影响全球军贸市场需求与格局演变,利好我国军贸出口;再次,参照过去两个五年规划中国防预算与军工企业的收入变化,第五年的数据占比通常接近25%。“十四五”期间行业总需求或将呈现类似特点,25年军工行业景气度有望显著回升。

中观视角:需求+产能双重奏,板块复苏的强劲节拍。订单端,军工行业经历下游客户人事调整、产品降价双重压力,需求一度疲软。2024年以来,军工订单数目和金额双双回暖(+22.2%/+16.7%),需求反弹曙光乍现。产能端,总装厂新一轮产能建设周期已开启,将有力支持“十五五”装备需求放量。配套企业扩产计划大多到2024年、2025年前后投产。预计配套端扩产带来的产能峰值或将出现在2028年前后,而产能增速的峰值或将出现在2025年前后。我们认为需求(订单)和产能扩张双重奏,将成为军工板块复苏的强劲节拍。

主流赛道困境反转β趋强,军工新质力量凸显α:经过两年左右的沉淀和调整,包括军机、发动机、导弹/远火等军工主流赛道利空因素逐步出尽,结合装备建设的紧迫性需求,2025有望迎来困境反转β趋强,订单拐点可见。相关企业产能充沛,收入弹性将较大程度释放。此外,新域新质作战力量有望加速新质战斗力生成,已成为大国战略竞争的制高点和未来制胜的重要力量。低空产业/无人机、商业航天、AI+军事、信息化/数据链、水下攻防等领域将受益于装备中期调整需求增加和未来战场形态变化的积极影响,α机会涌现。

投资建议:蓄锐气,待花开。短期看,军工指数自底部已累计上涨34%,但行业订单拐点仍未出现,强预期+弱现实使得板块估值抬升将难以为继,叠加一月份年报预告和春节因素,板块或延续震荡格局;中期看,行业订单渐行渐近,叠加25年高景气确定,强预期向强现实过渡,节后行业β机会或再次凸显;长期看:首先,2027年建军百年近在咫尺,高景气有望延续;其次,外延并购+资产注入预期再起,资本运作将成为重要投资主线之一。

风险提示:改革不及预期、军审定价、下游订单不及预期、竞争加剧的风险。

一、24年复盘:振幅较大,修复趋强

(一)行情复盘:复苏力度逐渐趋强

1.2024年军工指数波动巨大,11月以来跑赢大盘,复苏力度逐渐趋强

年初至12月13日,国防军工指数上涨10.5%,上证指数同期上涨13.6%,创业板指上涨20.4%,国防军工指数分别跑输3.1pct和9.9pct。

回顾分析2024年影响军工阶段性行情的主要原因:(以下百分数为相较于年初值)

1)23年12月末至24年2月5日(国防军工-25.3%,上证指数-8.8%):

军工指数大幅跑输大盘。受大盘行情拖累,叠加订单预期不明朗、年报业绩预期偏弱等因素影响,军工板块风险偏好下行,估值中枢快速压降,一度跌至34.8x的十年低点。

2)24年2月6日至3月21日(国防军工+20.7%,上证指数+12.6%):

军工指数大幅跑赢大盘。军工板块估值跟随大盘修复,其中低空经济赛道强势上行,带动板块估值水平大幅提升,但大市值、权重股、央企估值修复较慢,市场对行业全年景气度仍存顾虑。

3)24年3月22日至5月20日(国防军工+2.1%,上证指数+4.2%):

军工指数小幅跑输大盘。大盘估值小幅修复,军工板块内部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新质概念升温,军工板块估值较年初有所修复。从基本面来看,板块传统军工领域Q1业绩低于市场悲观预期,叠加期间多家军工企业实控人被实施留置,市场风险偏好急转直下。在此期间,订单落地预期/人事调整预期占据一定交易因素,但业绩仍占据主导。此外,随着中航沈飞4月20日发布强业绩指引,ETF资金入市加速,大市值权重股开始跑赢军工大盘。

4)24年5月21日至9月23日(国防军工-14.0%,上证指数-14.3%):

军工指数和大盘基本同频走弱。军工板块半年报业绩弱于年初预期,半年度收入端大幅下滑,亏损企业增多;预期订单拐点未见,市场日成交量处于低位,军工板块整体成交量较低,板块活跃度处于低位,部分左侧资金开始布局底部品种。

5)24年9月24日至10月8日(国防军工+30.4%,上证指数+25.0%):

军工指数跑赢大盘。9月24日后出台的一揽子政策使得市场成交量快速上升,打破历史新高,军工板块作为年内超跌较多的板块之一,反弹力度强于大盘。期间9月25日,火箭军成功试射洲际导弹,叠加相关演习的成功实施,市场对未来军品订单落地的信心大增。

6)24年10月9日至12月13日(国防军工-1.9%,上证指数-3.3%):

市场进入高位震荡区间,军工指数整体振幅较上证指数更大。经过前期修复,市场对行业未来景气弹性存在分歧,导致军工板块内部表现分化,部分机构持仓较少且赛道景气确定性提升的标的表现较好。

展望后市,我们认为“十四五”装备采购计划务期必成,2025年作为“十四五”规划最后一年,有望成为行业景气大年。市场情绪端拐点(24年9月)已于行业“预期订单”拐点(24Q4)前出现,但行业“实际订单”拐点或延后至25Q1下旬,基本面拐点最早出现在25Q2,叠加未来三年确定性景气上升,我们看好25年春节后军工板块的整体表现,β机会仍存,结构性α更加凸显。

2.军工创业板品种表现较好,主板较为稳健,科创板表现较差

2024年军工板块标的振幅集中在±25%范围内,我们覆盖的166个涉军标的中,76股上涨,90股下跌。具体来看,主板76个标的,其中41股上涨,35股下跌,平均涨幅为4.07%;创业板44个标的,其中23股上涨,21股下跌,平均涨幅为10.05%;科创板43个标的,其中11股上涨,34股下跌,平均跌幅为17.23%。主板和创业板表现相对较好。

从指数成分股来看,截止2024年12月13日,沪深300军工标的共9个,其中6股上涨,3股下跌,平均涨幅4.74%,分别跑赢主板和创业板军工股平均涨幅0.67pct和-0.76pct。整体来看,沪深300军工成分股多为主机厂,防御特征较为显著。中证A500军工标的共32个,其中28股上涨,4股下跌,平均涨幅为9.07pct,分别跑赢主板和创业板军工股平均涨幅5.00pct和3.57pct。

相较于沪深300,中证A500军工标的从8个增加到32个,覆盖面大幅增加,基本涵盖了军工板块中成交活跃、质地较好的股票。我们认为,随着A500ETF逐步受到机构资金青睐,相对应的军工成分股仍将大概率获得较好的相对收益,建议积极关注。

(二)基本面:业绩和盈利能力双承压,规模效应下降影响较大

2.利润表简析:营收利润继续双下滑,毛利率下降及费用维持高位影响显著

2024年前三季度军工行业营收3874.66亿元,同比减少6.45%;归母净利216.96亿元,同比减少33.52%。整体业绩表现符合此前预期。究其原因,军工板块人事调整影响比预期更为深远,导致板块各环节订单及合同的落地均较年初预期有所延迟。2024Q3业绩下降幅度与2024H1相当,也反映出交付、订单、回款等方面在24Q3未发生实质性变化。

2024前三季度板块整体毛利率20.23%,同比-1.41pct,板块下游降价趋势逐步传导,毛利率承压;此外,在收入下降同时,板块公司各项固定成本未能快速降低,导致费用率上涨,期间费用率7.64%,同比上涨0.79pct。研发费用及研发费用率继续保持高位:2024前三季度板块研发费用226.44亿元,同比下降1.37%;研发费用率5.84%,同比上涨0.30pct。

总之,军工板块基本面整体呈现为业绩和盈利能力双承压。

(三)交易面:基金军工持仓持续回升,超配比例继续小幅增加

2024Q3主动型公募基金军工持仓占比3.52%,环比上升0.07pct,同比下降0.07pct。剔除军工主题基金后,2024Q3基金(剔除军工主题)持仓占比2.72%,环比下降0.16pct,同比上升0.10pct。

2024Q3军工板块超配比例为0.59%,环比+0.14pct,同比+0.17pct,超配比例继续小幅修复,超过23Q3同期水平。我们预计24Q4超配比例或将持续上升。

二、宏观视角:多因素叠加抬升板块景气度

(一)国防预算稳步提高,仍存在较大增长空间

军工行业是典型的ToG行业,在军贸需求占比较低的背景下,国防军费支出金额基本决定了军工行业整体的采购规模。因此,对军费支出规模和结构变化的预测意义较大。根据全国人大会议的政府预算草案报告,中国2024年军费预算为1.67万亿元,同比2023年预算执行数增长7.2%,预算增速总体持平。军费预算的GDP占比约为1.32%,同比提升0.03pct。

中国军费增长符合国情和国际局势需要。近年GDP增速逐年下行叠加宏观环境变化,致使我国国防预算增速在2020和2021年再次下探至7%。随着疫后中国经济逐步复苏,2022年预算增速恢复至7.1%。考虑到我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重要性和急迫性,2023年国防预算增速再次上调至7.2%,2024年国防预算增速维持7.2%。从国际局势来看,地缘政治形势趋于复杂,世界格局加速演变,中国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受到切实威胁,为维护国家安全,通过加大军费开支来增强军事威慑将成为必要选择之一。

全球军备扩张进行时,多国国防预算与政策激进转向。2024年多国军费继续维持高增,军事战略呈现扩张态势。从增速维度看,作为俄乌战争援助方,美国2024年国防预算8860亿美元,冠绝全球,同比增长3.3%。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2024年国防预算分别为657/522/734/558/460亿美元,同比增长8.9%/12.0%/29.6%/8.8%/2.2%。作为参战方,俄罗斯24年国防预算约1119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26.6%。而我国国防预算7.2%的增速整体表现温和。2025年,全球军费预计延续扩张态势。近期,美国众议院通过2025财年国防授权法案,国防经费预算达到8952亿美元,同比增长1.04%;俄罗斯国防预算约1450亿美元,总预算占比32.5%,同比大幅增加近30%。

从GDP占比维度看,全球军费占GDP比重约为2.5%,北约要求其成员国军费占GDP的比重应达到2%,目前欧洲多国计划在未来几年内达成2%甚至3%的目标。沙特、俄罗斯、美国、韩国、印度和澳大利亚等国军费占GDP的比重均高于2%,分别达到6.83%/6.31%/3.24%/2.66% /2.02%/2.01%。英、法、德、日军费的GDP占比均高于我国的1.32%,且同比均有提升,并向2%靠拢。我国军费的GDP比重自军改初期的1.42%逐年下降,直到2023年才得以扭转。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确保2027年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我国军费的GDP占比或将缓慢抬升,军费持续稳步增长可期。

(二)美国大选尘埃落定,对全球军工行业影响深远

全球军费将快速提升,全球国防工业将迎来发展黄金期:美国大选尘埃落定,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特朗普获胜。共和党竞选纲领中提到要振兴工业基础,优先考虑国防关键行业。虽然特朗普属于避战派,但在其任内,美国军费支出持续攀升,其中2019财年达到7343亿美元,增速达7.6%,增速为过去14年新高。此外,特朗普2.0时代或将对盟友的防务开支施加更大压力,未来四年全球军费总额或将快速提升,叠加其振兴工业基础,优先考虑国防工业的承诺,我们认为全球国防工业将迎来黄金发展期。

美国商业航天将加码,国内发展越发迫切:特朗普之前将安全战略重心转向大国竞争,并在太空领域频频加码,旨在保持美国在太空领域的绝对优势。在本次美国大选中,SpaceX创始人马斯克对特朗普助力颇丰,特朗普在胜选演讲时也多次称赞马斯克及其太空愿景。我们预期在其上台后将加大对商业航天、太空领域的支持力度。为抢占太空竞争制高点,加快6G产业布局,我国航天产业尤其是商业航天的发展显得越发迫切。

中美博弈持续,产业链安全成为重中之重:特朗普未来政府大概率会加强对中国的经济和技术遏制,包括限制中国对美国关键技术的访问,产业链安全成为重中之重。近年来,国内军工产业自主可控取得长足发展,军民两用元器件尤其是部分“卡脖子”军用芯片有望成为芯片行业自主化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此外,随着国内客户不断提升国产元器件的使用比例,军技转民用趋势明显,相关大型平台类元器件企业将受益。

(三)俄乌、中东局势深刻演变,军贸市场的潜在需求或将显著提升

特朗普胜选演讲中提到“不会发动战争,要停止战争,强大的美国军队是‘不需要使用的’”。 特朗普政府上任后,出于承诺和战略转向等考量,或将快速结束俄乌战争、解决中东问题。我们认为,此前,我国秉持客观公正立场,未参与交战双方及地区军售,但若战争结束,以及对俄制裁逐步取消,中东和欧洲地区的装备补库需求将大量释放,全球军贸市场将迎重大发展机遇。

全球军贸市场竞争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尽管宏观环境导致全球经济萎缩,但武器贸易和军事技术合作受影响有限。从地区武器进口波动情况来看,最近5年欧洲地区大幅增长47%,而非洲、中东、亚洲和大洋洲地区进口规模分别减少40%、8.8%和7.5%。从出口国来看,美国占全球军贸市场份额由之前的33%增至40%,法国全球占比增至11%。从出口产品来看,军用飞机贸易依然火爆。乌克兰危机对国际军贸市场竞争格局的影响已初见端倪。未来,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等地缘事件将持续影响全球军贸市场的发展,特别是欧洲国家、亚太、中东的武器进口量有望持续增加。

国际社会分裂和对立进一步加剧,全球地缘格局的不稳定性骤增,相关地区的国家军备采购需求有望大幅提升。其中,对于欠发达国家,中俄装备具备较高性价比,是不二选择。但由于俄罗斯被欧美制裁,军工产业链重构需要时间,而我国近年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凭借较高的自主化率和完整的供应链或将填补部分新增需求空白。

(四)2025作为“十四五”最后一年,军工行业景气度将显著提升

参照“十二五”、“十三五”各年份国防预算与军工企业的收入变化,第四年、第五年占比显著高于均值,其中第五年平均支出达到或接近25%。我们认为,“十四五”期间预算构成或将呈现相似特点,2024-2025年军工企业收入将显著抬升,建军百年奋斗目标有望如期实现。

三、中观视角:需求+产能双重奏,板块复苏的强劲节拍

(一)订单端:2024年订单数目和金额双双回暖,需求反弹曙光乍现

军工板块经历下游客户人事调整、产品降价双重压力,“十四五”中期需求疲软。根据板块订单合同公告情况,从数量上来看,2023年全年板块披露合同签署公告27条(剔除合同进展公告、后期合同终止公告、以及中标后尚未签订合同公告),同比下滑12.9%,与2021年高峰时相比下滑25.0%。截止2024年12月8日,2024年军工板块合同公告披露数目为33条,同比增长22.2%,有边际向好趋势。从金额来看,截至2024年12月8日,板块公告订单总额239亿元,同比增长16.7%。因中国船舶、中船防务等公司签订大额船舶订单对板块总订单金额扰动过大,我们横向对比时剔除50亿以上一次性大额船舶订单。剔除后,2021-2023年订单总额呈下降状态,2024年同比回暖。

2024年前三季度需求尚未走出困境,部分订单延迟或取消。例如大立科技7月公告中标某型光电系统研制项目,但截止目前尚未公告合同签订情况;北方长龙3月与国内某军品总装企业签署《订购合同》,合同约定交货进度为6月前,但因客户内部生产验收安排规划等原因,公司尚未完成产品的交付及验收。

近两个月,行业订单端出现积极变化,部分公司订单正逐步落地:智明达近期收到某单位某型号的任务需求订单,总金额约为1.01亿元(含税),占公司2023年营业收入的13.5%;雷科防务签订1.96亿元雷达系统相关产品,占公司2023年营业收入15.44%;中简科技与客户A签订碳纤维和织物4.24亿元的采购合同。

订单数目和金额双双回暖,行业需求反弹指日可待。年初至今,航天院所以保障演习作为首要任务,当前各项演习均告一段落,交付成为第一要务。为保全年任务目标,各航天院所纷纷召开会议,推动全年任务完成。我们认为,从24Q4起,主机厂所的交付压力将持续向上游传导,产业链景气度有望回升。2025年作为“十四五”最后一年,军工板块收入端有望显著提升。未来三年是建军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的关键之年,装备需求旺盛,军工高景气度有望持续。

(二)产能端:总装厂新一轮建设周期或开启,配套企业产能逐步落地

下游军方需求普遍有一定计划性,因此,军工企业一般实行以销定产,其产能水平以及扩产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企业对下游需求的预期。

中下游企业于2020年开启的产能建设陆续落地。自2020年后,除总装厂外,各军工子版块业务陆续扩张,在建工程陆续实现同比增长。2023年末-2024Q3,多板块在建工程陆续呈环比负增长态势,产能建设逐步落地,行业整体生产能力有望再上台阶。随着在建工程陆续转为固定资产,自2020年以来,板块固定资产增长率皆为正数,显示行业供给侧能力稳步提升。

总装厂新一轮产能建设如火如荼。总装厂产能扩张较为克制,近年来在建工程环比增长率仅在2015年、2020年前后为正值。截止2024年三季报,总装厂在建工程环比增长率再次录得正值,且2024年H1达到高峰,增幅超过前两个五年计划。

我们认为,下游总装厂生产能力建设项目开启时间较早,所需周期较久,新一轮产能建设周期已开启,或为“十五五”规划做准备,有望有力支持“十五五”期间装备需求放量。

· 中航沈飞:向特定对象发行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42亿元,用以局部搬迁沈飞公司(大幅拓展航空防务装备等核心产品的科研生产厂房与设备设施空间)、建设复合材料生产线能力建设项目和钛合金材料生产线能力建设项目(拓展与升级既有复合材料和钛合金材料部组件产能)、建设飞机维修服务保障能力提升项目(进一步提升既有飞机维修服务保障能力)。项目建设周期2-5年,届时有望大幅提升公司全产业链生产能力。

产业链上中游企业自2020年开启生产能力建设,2022年达到高峰期。动态分析产能释放节点,我们发现自2020年以来的扩产计划多数要到2024年、2025年前后建设完毕。由于产能达产周期大约需2-5年,因此,我们预计此轮行业扩产带来的产能峰值或将出现在2028年前后,而产能增速的峰值或将出现在2025年前后。

(三)军工上市公司股权回购,彰显公司信心

2024年以来,军工板块约49家上市公司发布股票回购行动公告,创下十四五以来新高。回购多用于员工激励和股权激励注销,其中今年以来用于股权激励的回购方案为29个,数量大幅增加,且在十四五期间首次超过用于股权激励注销的回购。此外,受益于国资委以及证监会对于市值管理的指引和推行,以市值管理为目的的回购也逐步显现。

截止2024年12月13日,板块累计已回购金额21.16亿元,计划回购总金额22.05-36.43亿元,目前已回购占计划回购总金额的58%-96%,彰显了军工企业对行业和自身发展的信心。

四、新质战斗力,军工的α

(一)新域新质作战力量的发展有望加速新质战斗力生成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加新域新质作战力量比重。当今世界战争形态加速向智能化演变,大量先进科技在军事领域广泛应用,新域新质作战力量已成为大国战略竞争的制高点和未来制胜的重要力量。新域新质作战力量的发展有望加速新质战斗力生成,成为世界军事强国的优先选项。

新域新质的含义广泛,包括了在空间领域新拓展、制胜机理新变化、新科技新突变、武器装备新模态和力量编组新样态。

从产业链受益维度看,现代战争高科技手段层出不穷,新质战斗力量亟需补充,低空和商业航天产业作为军民融合新领域,有望打破原有商业逻辑,迎来0到1的快速发展;无人/反无人、隐身/反隐身、卫星/反卫星、定向能(激光)武器、数字化战场、电磁等新型装备有望获得长足发展。

(二)AI赋能军工:未来战争新维度

12月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通过与国防科技相结合,有望改造和完善国防经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引领着军事领域的深刻变革。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大量运用于军事领域已经成为现实,逐渐向情报分析、指挥决策等军事领域渗透。人工智能技术可在各军种得到应用,在战场上的运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替代重复性的军事人员劳动,比如测算导弹发射轨迹;第二,态势感知的实时决策,比如在众人中精确找出打击目标;第三,非理想环境下作业,比如在极冷或极热环境中执行任务;第四,将人工智能技术加装在无人系统中,比如利用无人设备进行敌我识别或攻击。

世界各军事强国都在加紧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国防、军事等领域的部署与应用。据中国军号,在俄乌战场,俄罗斯近期对外宣布其S-350“勇士”防空导弹系统首次采用人工智能控制的方式对目标实施了攻击。美军在2024财年预算中申请近5000万美元启动“毒液”项目,以期将人工智能引擎广泛应用于当前和未来的各型飞机上,从而使飞机获得自主飞行能力。此外,国防科技公司Palantir Technologies和美国特种作战司令部达成新合同,为后者提供任务指挥系统,并为其引入人工智能,年交付价值达3680万美元。

根据Markets and Markets,2023年全球人工智能在军事市场规模为92亿美元,预计到2028年将达到388亿美元,CAGR为33.3%。未来,AI向军事领域的渗透将由点及面迅速铺开,细分赛道增速可观。

(三)军用机器人:陆军应用领域广,兵装率先布局

1.军用机器人:未来战场新质作战力量和未来陆战的主角

军用机器人是一种替代或协助人类执行火力进攻、指挥控制、目标探测、环境侦察和后勤保障等军事任务的自主式、半自主式或遥控式的电子机械装置。目前军用机器人主要完成特种侦察、支援保障、核化探测等任务,随着感知、通信及各类无人平台技术的不断成熟,军用无人系统有望逐步应用于实战,军用机器人产品有望成为部队新质作战力量,推动战争形态的演变。

技术上,通过搭载不同任务载荷,机器人辅助支援保障任务不断丰富。陆战是最为传统的作战领域,参战人员多、兵种多、专业杂,不同领域对机器人装备需求都很迫切。军用机器人通过搭载先进侦察探测、指挥控制、定位导航、信息处理、火力打击等多种载荷,实现不同作战任务。机器人底盘也可以随打击载荷不同,选择25kg至1.5T等级别系列平台。军用机器人具备瞄准速度快,复杂环境适应性强、射击精度高的特点,可代替士兵在高危环境下执行侦察、引导、打击、排雷排爆、核化检测、救援保障等多种作战任务,是现代陆军装备信息化、智能化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

2.军事大国广泛装备,我国需求放量可期

军用机器人作为未来战场新质作战力量和未来陆战的主角,已被西方军事强国大批量装备。国外军队装备的军用机器人主要有抛投型机器人、便携式多用途机器人、扫雷排爆机器人、作战机器人、保障型机器人几种类型,其中,扫雷排爆机器人装备最多。根据晶品特装公告,美军共装备了超过1.2万台地面无人装备,能够遂行爆炸物处理、安全巡逻、辅助作战和后勤保障等多样化军事任务,已列入研制计划的智能化装备超过100种,计划到2030年60%的地面作战平台将实现智能化。俄军持续开展智能装备研制和列装工作,计划至2025年将无人作战系统在武器装备中的比例提高到30%以上,主要聚焦于侦察监视、指挥决策、火力打击、作战支援等多领域。目前,美俄无人车装备数量过万,我国无人战车装备数量远低于美俄,未来行业成长空间广阔。

我国机器人行业进入高速增长期,尤其是以军用机器人为代表的特种机器人市场应用场景显著扩展。根据信通院,工业互联产业联盟发布的《智能机器人技术产业发展白皮书》,我国自2017年以来,特种机器人市场开始起步发展,年均增长率达到30.7%,高于全球增速。预计到2024年,我国特种机器人市场规模将有望达到34亿美元,增速达到21%。特种机器人中,军用机器人占其销售额比例较大,根据中国电子学会公布的《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19年)》,2019年军事应用机器人占比为69.3%。随着军工智能化、无人化、信息化的加速推进,军用机器人占比有望持续提升,因此假设2024年军用机器人占特种机器人市场72%,则市场规模为24.5亿美元,合178亿人民币(以12月12日汇率)。

陆军作战用机器人采购开启,军用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快速扩大。国内当前已装备抛投型机器人、便携式多用途机器人、扫雷排爆机器人、保障型机器人等几种类型。此外,作战用机器人已在中柬部队联合军事演习中亮相,意味着军用机器人或已逐步入列陆军制式装备,进入实战部署。我们认为,军用机器人在陆军实现0-1的部署后,渗透率和市场增长率将加速提升,有望带来数十亿级/年的市场需求。

3.兵装入局,军用机器人普及进程加快

11月27日,中国兵器装备科技创新大会暨首届科技创新周分会场活动在兵装院举行,期间对筹备人形机器人和激光制造创新联合体情况进行了说明。Markets and Markets预计,2023-2028年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从18亿美元增长到138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50.2%,军用及人形机器人双重概念的融合,或将迎来更为显著的增长速度。兵装集团入局军用机器人,有望推进我国行业技术发展进程。

兵装自动化所公司是国内智能机器人、特种机器人领军企业,也是绵阳市游仙区人工智能产业龙头企业,负责牵头推进四川省人形机器人创新联合体建设。7月1日,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自动化研究所的机器人产业基地建设项目开工,总建筑面积约92000平方米,一期建设建筑面积约40000余平方米,新增及利旧工艺设备及软件1000余台(套),总投资近3.5亿元,建设周期12个月,2024年计划完成投资2亿元。

4.军用机器人行业进入门槛较高,竞争格局优异。

机器人产品及智能感知设备的优异性能需要完备技术体系支撑,而建立完备的技术体系需要长期研发投入及工程实践,具有较高的门槛。再叠加军工行业的资质壁垒和对已定型产品厂家的路径锁定特性,军用机器人行业进入壁垒较高。

军用机器人领域方兴未艾,市场一片蓝海。目前国内参与军用机器人制造的企业包括201所、208所、凌天智能等,竞争格局优异。

· 中国兵器第一研究院:又称为中国兵器工业第201研究所和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是以地面移动平台总体及相关核心技术为主的大型科研院所,主要从事特种车辆、商用车辆、专用车辆、无人移动平台整车开发,以及传动、操纵、电子电气等相关核心零部件的开发工作。

· 中国兵器装备第208研究所:隶属于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以轻武器装备研发为主营业务,在机器人领域主要从事轻型地面军用无人系统研发工作。

· 凌天智能:主要从事安全装备的研制业务。公司的产品主要应用于消防救援、特警反恐、安监执法、煤矿安全等领域,主要有ER2排爆机器人、重型排爆机器人、消防 机器人等产品。

· 晶品特装:公司自主研发并储备了系列化机器人、系列化无人车产品,包括作战机器人、排爆机器人、侦察机器人、多用途机器人、核化检测机器人等。。

· 新兴装备:公司专注于伺服控制技术、高精度传动技术等开发与应用。目前公司智能机器人仍处于研发阶段,子公司智能机器人相关研发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中,预计将在年底完成第一代智能机器人整机试制。

(四)数字化战场建设迫在眉睫,信息化建设有望加速

数字化战场,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依靠数字化设备,将战场的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监视、侦察等系统连接到一起,以实现各类信息资源的共享、作战信息的实时交换,从而及时掌握整个战场态势,提高战场控制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

随着陆、海、空以及太空等战场变得越来越数字化,数字技术正逐步改变战争形态。美军在2010 年初步已建成数字化陆战场,计划于 2030 年全面实现陆战场数字化,2050 年建成陆海空天一体化数字化战场。

2024年4月1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支援部队成立,由中央军委直接领导指挥。12月4日,习近平视察该部队,强调充分认清网络信息体系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加快把网络信息体系建设和服务支撑备战打仗能力搞上去。我们认为,随着部队相关人员逐步到位,25年将迎来信息支援部队的大动作,信息化装备建设有望提速。未来我国C4I通信系统装备采购预算占比或将显著高于2022年美军的5.2%,至10%-15%。

假设我军C4I通信系统装备采购预算占比为10%(中性)至15%(乐观),可得出2023年我国C4I通信系统装备采购预算约685.3亿至1028.0亿,2025年将达到802.4亿至1203.6亿元,3年复合增速约为8.3%。产业链相关上市公司将深度受益,包括七一二(603712.SH)、上海瀚讯(300762.SZ)、海格通信(002465.SZ)、邦彦技术(688132.SH)、新劲刚(300629.SZ)等。

(五)低轨卫星:仰望星空,向天突围

1.我国低轨卫星产业亟需迎头赶上

轨道和频率的唯一性,构成了卫星星座建设的两大核心资源要素。目前,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有560颗,从频率兼容面分析,基本达到了该轨道范围使用的极限容量,其中美国占据了较多的同步轨道资源,我国的轨位则主要集中在亚太地区。对于低轨卫星所在的近地轨道而言,截至2024年6月,Starlink已经部署6613颗在轨卫星,并申请了超过3万颗卫星的轨道资源。据中国科学院网站,地球近地轨道可容纳约6万颗卫星,到2029年地球近地轨道或将部署总计约5.7万颗低轨卫星,轨位可用空间将所剩无几,我国低轨卫星产业亟需迎头赶上。

卫星产业市场空间广阔。根据美国卫星工业协会(SIA)于2024年6月发布的数据,2023年全球航天产业规模达到4000亿美元,其中,全球卫星产业规模占航天产业的71%,约2850亿美元,市场空间非常广阔。

低轨卫星的军民融合属性强。2022年12月,SpaceX公司正式发布了“星链”(Starlink)星座的军用版本“星盾”(Starshield)互联网星座项目。该项目的推出标志着SpaceX公司正式成为美国国防承包商。“星盾”作为“星链”的军事加强版,将对未来预警反导、无人作战、天基指控、甚至太空作战产生深远的影响。2024年11月末,Space X执行了 “第5组星盾/NROL-126”发射任务,星盾正加速构建地球观测、全球通信在轨载荷托管能力,军事用途将进一步增加。

2.多项目齐头并进,我国低轨卫星时代开启

2020年4月20日,国家发改委将卫星互联网列为新基建中的信息基础设施,意味着以低轨卫星通信系统为代表的太空基础设施建设提上日程。目前,我国申请ITU的卫星星座包括星网、G60、上海鸿擎等。其中,星网计划于2022年获得ITU批准,计划发射12292颗卫星。2023年8月,G60卫星星座获发改委核准批复,两期共计划发射13000余颗卫星。2024年4月20日,中国时空信息集团有限公司成立,由中国星网、中国兵器、中国移动分别持股55%、25%、20%。时空信息集团成立后将统筹研发、制造、运营领域优势资源,加速卫星应用落地商业化。

3.千帆星座率先开启规模化发射组网,中国星网节奏加快

千帆星座已经开始规模化发射组网,采用上海格思航天自主研发的可堆叠型平板卫星平台,每颗卫星重300kg。截至12月6日,千帆总共成功发射3组卫星,合计54颗。根据规划,2025年千帆星座将完成一期648颗卫星的组网,实现以中国为核心的区域网络覆盖。

中国星网的试验星发射也在逐步提速。2024年12月16日,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研制的卫星互联网低轨01组卫星由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载入预定轨道。此次发射也是“星网星座”首次批量组网发射。我们认为,随着商业发射场投入使用,25年有望迎来星网业务星的大规模发射。

4.聚焦海南卫星超级工厂,卫星制造配套厂商将率先受益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卫星通信产业链,主要由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地面设备制造和运营服务等多个环节组成。当前我国卫星互联网主要集中在空间段以及地面段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关设备制造市场空间巨大。

从供给侧来看,近期,国内商业卫星领域迎来两大重要进展。首先,海南卫星超级工厂封顶,并于2025年6月正式投产,届时将形成年产1000颗卫星的批量生产能力。由于紧邻文昌航天发射场,卫星超级工厂可以实现“出厂即发射”,从而大幅降低物流成本和潜在风险。基于此,海南卫星超级工厂有望成为国内商业卫星主机龙头,核心竞争力凸显,其次,2024年11月22日,航天科技集团宣布推进系统重构和能力重塑,同年9月成立商业卫星公司,由航天科技控股(51%),五院和八院以及两院所旗下公司共同持股。新成立的商业卫星公司将独立于各大传统航天院所,直接由集团统一管理,初步实现形式上从0-1的突破,之后星/箭全流程研制理念和业务模式重塑将助力其实质上摆脱传统航天产业的路径依赖,最终实现破而后立。

我们认为,未来商业卫星产业将真正迎来需求侧与供给侧双向发力的时代,产业发展将进入快车道,短期聚焦卫星制造领域。

(六)商业火箭:新逻辑引领新赛道,元年已至

1.可复用火箭提升发射次数,低轨卫星推动大规模发射

2019年以来,随着“星链”卫星星座的建设,全球每年发射次数与发射航天器数量航天器数量大幅增长,截止2024年12月13日全球已经进行241次发射。

从发射次数看,SpaceX公司2024年截止12月13日发射就达127次,较2023年同期提高30余次,有望完成其全年144次发射目标。航天科技集团发布的《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3年)》预计我国2024年发射次数将达100次,实际由于商业航天发射场和试验延期、排期等因素完成不足70次。从发射航天器数量看,截止2024年12月13日,SpaceX利用“猎鹰9号”火箭完成86次星链发射任务,共计部署星链卫星超1800颗。面对有限的轨道和频谱资源,提升我国航天发射能力、研发大运力可复用火箭、建立商业航天发射体系迫在眉睫。

2.火箭发射的年市场规模将达数百亿

中国星网低轨互联网卫星具备星间通信等功能,我们假设其重量与星链卫星v2.0mini相当,约为800kg。参考SpaceX卫星定型和试验星发射进度,假设星网在2024-2025年大量发射试验星,2025年完成首次商业火箭入轨回收,并于2027年可复用火箭开始商业化,运力大幅提高,则单位质量载荷发射价格将由长征八号的约4.5万元/kg降低至猎鹰9号的2万元/kg,并在2030-2034年持续降低;其他通信、导航、遥感类业务以2023年为基准,假设CAGR=10%,千克发射价格同比例下降。结合目前发射场发射能力,则2030年火箭发射市场空间将达515亿元;2023-2034年完成星网和G60既定计划的情景下,火箭发射市场总规模达5129.1亿元。

3.商业航天即将进入密集发射期,我国低轨星座组网有望加速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2号工位于2024年11月30日实现首次发射,1号工位也已竣工,预计24年底进行首次发射。随着1号和2号工位逐渐具备规模化定期发射能力,未来我国年商业火箭发射能力将新增数十发以上,基本满足国内中期火箭发射需求,低轨星座组网发射瓶颈有望破除。

4.产业链处于国家航天向商业航天的转变阶段

商业火箭产业链主要包括工程研制、火箭制造和试验发射三部分。商业火箭供应链上中游为火箭研制定型后的生产制造,主要包括元器件制造和分系统集成,目前主要为原供应航天科技集团的企业参与,零部件及集成化产品产能正加速构建中。产业链下游主要为火箭的总装与测试,包括火箭总体设计及总装、仿真测试和试验等,主要为航天科技集团相关科研院所及商业火箭企业参与。此外,火箭的发射相关服务,包括燃料供应、地面服务、发射场提供等。目前商业火箭供应链处于从1到10的阶段,供应链落后于总体企业的发展,大多还建立在国有航天剩余产能的基础上,亟需市场化的产业生态。

商业火箭主机厂商尚无上市公司,供应链处于建设阶段,建议关注结构件供应商,包括发动机推力室及锻件供应商、3D打印结构件供应商、整流罩供应商、壳段、整流罩、发动机阀门供应商等。

(七)低空产业:军民融合加速,万亿赛道开启

低空经济已经被纳入国家规划。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2024年3月,低空经济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

根据赛迪顾问和中国民航局数据,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约5060亿元,预计2025年低空经济市场规模1.5万亿元,2035年有望达到3.5万亿元,十年复合增速约为8.8%。

珠三角、长三角在低空经济布局上较为领先,已经明确2025年的短期量化发展目标。从各地政策来看,布局eVTOL和无人机的省份有较强的航空或电动汽车产业链基础,如广东、上海、四川等,多以补贴形式给予财政支持。其余大部分省市聚焦飞行基础设施和航线建设、应用场景拓展三方面,低空+旅游、低空+农业、低空+城市治理、低空+应急成为各省应用场景端的热点。

低空经济产业链包括四个核心板块,即低空基础设施、低空飞行器制造、低空运营服务和低空飞行保障。其中,低空技术设施和低空飞行保障是低空飞行器运行的基础,低空运营服务则是低空飞行器的应用环节。

1.eVTOL:电动化+智能化有望复制电动汽车发展路径

eVTOL指垂直起降电动飞行器,相较于传统通用航空飞机,eVTOL具备垂直起降、噪音小、安全可靠、绿色环保四大优势,其中,安全性、低噪音和经济性也是eVTOL厂商努力的方向和进一步提高行业渗透率的关键。

我国在新能源领域崭露头角,并实现在汽车产业弯道超车。工信部等四部门发布的《绿色航空制造业发展纲要 (2023-2035年)》指出到2035年,我国要建成绿色航空制造体系,新能源航空器成为发展主流。我们认为,未来通用航空制造业有望复制新能源车领域的成功发展路径,实现在通航/低空产业的弯道超车。eVTOL作为新的载体,有望承载该使命,迎接城市空中新蓝海。根据赛迪顾问,2023年中国eVTOL产业规模9.8亿元,随着多机型适航认证的加速推进,预计到2026年产业规模将达95.0亿元,3年复合增速113%。

2024年11月,根据中国航空运输协会通航业务部、无人机工作委员会主任透露,中央空管委即将在六个城市开展eVTOL试点,包括合肥、杭州、深圳、苏州、成都、重庆。试点方案或将对航线和区域都有相关规划,对600米以下空域授权部分地方政府。随着eVTOL通过适航认证的型号逐步增多,供给侧将快速膨胀,未来eVTOL有望占据300左右的飞行的高度,传统直升机将由当前300米左右高度抬升至600米左右高度。届时,低空将从上往下形成立体的一体化飞行体系。

eVTOL普及将推动万亿级城市空中交通(UAM)市场发展。根据Morgan Stanley《eVTOL/Urban Air MobilityTAM Update: A Slow Take-Off,But Sky's the Limit》预测,2025-2035年,UAM市场中载货场景将率先增长,而载人场景将于2035年逐步进入爆发期,军事应用则贯穿于2025-2045年,并获得持续快速增长。根据其预测,在中性场景下,2040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1万亿美元,2050年达9万亿美元,其中美国市场2.5万亿美元,中国市场2万亿美元。而在乐观场景下,2050年全球UAM市场可达19万亿美元,市场空间广阔。

2.基建先行,相关企业有望率先受益

当前低空经济发展面临四大问题:有限的地面、空域和频谱资源共享共用的问题,管理者对低空飞行器“看不见、呼不到、管不住”的基本安全问题,大规模低空飞行的安全、效率和成本问题以及低空经济中不同主体和业务之间的协同问题。

目前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案是由政府牵头,建立统一标准化的低空智能融合基础设施,即构建低空经济设施网、空联网、航路网、服务网“四张网”。在“四张网”的基础上,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将构建智能融合低空系统SILAS,将低空空域转变为可计算的数字化空域。随着各省区市基建投资的逐步落地,低空感知相关企业有望受益。

低空经济专管司局拟成立,顶层设计逐步完善:据财联社,国家相关部委拟成立低空经济专管司局,已获得批复,正在筹备当中。我们认为,国家成立产业类专管单位,较为罕见,有利于解决多头管理和低效的局面,重要性可见一斑。该司局未来有望通过优化政策顶层设计,促进低空经济领域融合创新,协同各个环节的资源推动产业发展。

中央和地方双管齐下,低空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快速推进:2024年10月12日,财政部表示,将研究扩大专项债使用范围,合理支持前略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设施,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代表,低空物理基础设施的建设有望获得专项债的规模支持,迎重大发展机遇。北京、广州、成都、安徽等多地设立总计数百亿基金,支撑低空产业发展。此外,深圳、珠海、沈阳、四川、南通、黑龙江等多地发布促进低空经济发展政策措施,围绕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培育低空经济产业链、支持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开拓低空经济应用场景等方面进行补贴。我们认为,在政府专项债+产业基金+地方财政补贴三重加持下,低空经济有望乘风而起。

低空信息基础设施将得益于运营商资本开支的提升:2024年10月12日,中国移动宣布将推动终端层、平台层、应用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9月29日,中国联通发布了“端、网、云、应用”低空智能网联体系,发起了“智联畅飞”低空智能网联产业创新发展倡议。9月7日,中国电信表示将加快云网融合、通感一体建设的低空智联网络建设,建设运管服一体化云平台。我们认为,运营商有望成为低空网联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重要投资主体。随着运营商资本开支的逐步提升,低空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将明显提速。

3.低空应用领域不断拓展,“低空+”有望催生万亿市场

“低空+物流”,支线末线物流迎蓬勃发展期。工信部等四部门发布的《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提出大力发展低空支线末线物流,推动大型无人机支线物流连线组网,在长三角、粤港澳、川渝等地区开展无人机城际支线运输及末端配送示范。低空物流是支末线场景的较优解,具有短期可盈利的商业潜力,发展前景明朗。

“低空+应急救援”需求迫切,有望先行先试。航空应急救援场景丰富,需求迫切,eVTOL或将成为该领域的有力补充,增量空间巨大。据航空工业报道,预计到2025年,我国航空应急救援领域整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00亿元,无人航空器以及eVTOL将大有可为。

“低空+旅游”作为toB端落地较快的应用场景,处于爆发前夜。eVTOL凭借低成本运营优势,有望替代直升机、滑翔机和热气球等航空器,成为低空游览主力。根据我们测算,未来5年,低空旅游场景对eVTOL的总需求量高达 13256 架,市场总规模约为320亿元。

4.低空之境,无限未来

低空经济产业链包括上游飞行基础设施,中游的航空器制造端以及下游的运营应用和飞行保障端,展望未来,我们认为低空经济万亿级市场爆发在即,基建先行,制造与运营齐头并进,建议“七维度”配置。整机端,动力系统端,机身结构端,空域管理端,适航认证端,低空感知端,低空运营端

(八)无人机:军+民+贸三轮驱动,产业乘风而起

1.2025年我国军用无人机市场规模将达到 100至150亿元,CAGR约15至30%

军用无人机市场份额逐年提升,预计到2025年全球军用无人机市场达343亿美元,无人机总市场占比约47%。近年来国际局势动荡不安,全球主要大国的国防预算呈显著增长态势,军用无人机市场规模迎快速增长。根据TrendForce的预测,2022年至2025年,全球军用无人机市场规模将从165亿美元增长到343亿美元,年复合增速27.6%。

目前全球军用机器人领域发展较快且布局较早的国家为美国,其战略规划较为清晰,且在国防军费领域中无人装备投入力度较大。根据美国国防部 2013 年《无人系统路线图》的规划,美国预计 2014-2018财年5年间无人系统预算投入238.9亿美元,而实际投入超出预算51.74 亿美元,超额21.66%。此外,美国国防部分别在2007年、2009年、2011年和2013年发布了四版《无人系统综合路线图》,并在2018年发布《无人系统综合路线图2017-2042》,详细阐述了未来无人系统发展规划,其中陆军和空军预算支持力度逐年走低,海军的预算支持则较为突出。

无人机属于无人系统的细分领域,根据美国国会《2023财年国防授权法案》,当年美军与无人机相关项目的总预算金额约39亿美元,占国防预算的比例约0.45%,其中计划采购的无人机项目的预算金额为31.38亿美元,用于研究开发与测试评估无人机项目的预算金额为6.85亿美元,使用和维护无人机系统的预算费用为0.75亿美元。

我们用美国国防预算中无人机项目金额的比例来大致推算中国军用无人机内需的规模。考虑到我国无人机装备基数较低,假设我国军用无人机年采购额占军费比例为0.55%,较美国0.45%略高,我国2023年军费15537亿元,则无人机相关项目的当年军费采购额约85亿元。与美国相比,我军列装的无人机存量较少,且存在更新换代的迫切需求,未来发展空间很大,无人机采购额的军费占比有望逐年提升,年市场容量破百亿可期。援引航天彩虹公告数据,我国中大型军用无人机装备数量较美国仍有5-8 倍差距,预计到2025年我国军用无人机市场规模将达 100至150亿元,CAGR约15%至30%,同时预计“十四五”期间,我国中大型无人机采购规模将超百亿元。

2.民用无人机市场方兴未艾,工业无人机是未来发展主角

1)全球民用无人机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根据2022年Drone Industry Insight的统计数据,2021年全球民用无人机市场规模约为266亿美元,同比增长15.0%,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390亿美元,2030年将达到558亿美元,8年复合增长率约7.8%。据赛迪顾问数据,2023年我国民用无人机产业规模达1174.3亿元,稳居全球首位,预计2025年将超过2000亿元,复合增速达30.5%。无人机在工业级应用场景的需求释放将成为民用无人机产业规模增长主要驱动力。

2)2024年国内工业级无人机市场规模有望达1500亿元。目前,我国工业无人机主要应用于测绘与地理信息、巡检、安防监控、农林植保等领域,其中巡检、测绘与地理信息、安防监控领域的市场份额明显提升。根据Frost &Sullivan数据,2015 年至 2020年我国工业无人机市场规模从30.03 亿元增长至 273.2亿元(包含无人机整机及无人机服务),预计到2024年,工业级无人机市场规模约1500亿元,四年复合增速约为53%,其中农林植保约318亿元,安防监控约为200亿元,巡检约为122亿元,快递物流约255亿元,地理测绘约448亿元,四年复合增速分别为47.2%/63.3%/33.2%/200.4%/53.9%,无人机快递物流场景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3.无人机系统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产业链较长,中游制造是产业制高点

无人机产业的制高点在于“中游制造”,尤其是对飞控系统、通信系统、动力系统、地面系统以及任务载荷的把控,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4.“铸利剑,破长空”,军+民+贸三轮驱动,无人机产业有望乘风而起

军用领域,现代战争瞬息万变,无人机系统作为关键的新质新域作战力量和未来战场主角之一,相关装备需求将提速,建议关注军用无人机整机,以及核心分系统配套商等。民用领域,工业无人机下游应用持续爆发。

5.反无人机系统:需求迫切,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或超106亿美元

为了有效遏制无人机带来的潜在威胁,保护低空的安全,迫切需要提升反无人机的能力,反无人机系统将迎蓬勃发展期。据智研咨询,2022年全球反无人机市场规模约14.39亿美元,其中军事用途占58%,预计2023年全球反无市场将达到18.72亿美元,到2030年市场规模或超105.68亿美元,CAGR达28.1%,其中亚太地区CAGR或超30%。

· 在软硬件方面,硬件部分在2022年占据了约69%的市场份额,这主要归因于雷达、声学传感器、干扰阻断器、射频探测器等硬件需求的增长。然而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快速发展,软件部分或享有更高市场增速。

· 在产品方面,直接摧毁类系统在2022年占反无人机系统市场份额的91.4%,预计未来会进一步增长。摧毁类系统可包括电子对抗系统、导弹拦截、激光系统。

· 射程方面,2022年小于5km的近程反无系统市场份额超过60%。未来随着反无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反无系统有望向远程化发展,超过5km射程的装备市场年复合增速或将达到29%。

 (九)水下攻防体系:无人装备崭露头角,水下感知链建设持续推进

根据解放军报《新域新质作战力量“新”在哪里》,在先进技术推动下,新域新质作战力量已经突破陆、海、空、天等传统空间,深海、太空、极地等已成为新域新质作战力量角逐比拼的新领地。水下攻防体系是海军新质新域作战力量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以有人装备、无人装备为主体的水下作战平台及以水声装备为主的深海通信链、感知链,其中UUV已成为大国海军竞争新领域。

1.UUV包括载荷、指控、导航、推进、感知等模块,成为水下对抗的主要载体

无人水下航行器(UUV)是通过搭载传感器和不同任务模块,执行多种任务的水下自航行装备,常用于水下警戒、侦察、监视、跟踪、探雷、布雷、中继通信和隐蔽攻击,以及执行水文测量、海洋学研究等任务,可由飞机、舰艇携带到作战海区或从岸上直接布放。

UUV具有水下长时间远程自主航行和作战的功能,与传统水面舰艇相比,其具有小型化、智能化、隐蔽性强和便于投放等优势,可潜入载人舰艇难以到达的水域活动,扩大探测和作战范围。从功能性上,其可为水面舰艇提供反舰反潜、水下警戒、目标指示、中继通信等功能,使得作战力量倍增。根据控制方式的不同,UUV 主要分为遥控式水下航行器(ROV)和自主式水下航行器(AUV)两类。ROV 后面拖带电缆或光缆,由人员控制进行工作。AUV则自带能源,能在水下遥控或自主完成目标任务。

UUV的组成部分包括载荷仓、指挥控制系统、组合导航系统、能源和推进系统、探测和感知系统等,无人UUV还包括遥控系统。

2.水下通信感知链加速建设

根据陈韶华等的《水下信息感知系统及其关键技术》,水下信息感知是指水下系统通过声、光、磁、电等传感器接收海洋环境和目标信号,经过信号处理,获得海洋环境和目标特征信息的过程。由于声波能在海洋中远距离传播,水下声场信息感知受到格外重视。

水下信息感知系统搭载的传感器种类繁多,感知声信号的包括水听器、矢量水听器等。为了形成空间上的指向性,提高对弱信号的感知能力,感知目标与噪声信息的传感器通常以阵列形式存在,如水听器阵、磁场传感器阵、电场传感器阵等,其中水听器约占声呐总价值的20%,以光纤水听器为代表的设备未来或将得到广泛应用。

3.投资建议

建议关注舰船电力推进公司、钛合金材料公司、水听器和声呐相关公司、水下信息化龙头公司等。

五、军工主流赛道困境反转,β趋强

“十四五”上半程,装备采购向备战亟需的“硬装备”领域倾斜,军机产业链、发动机产业链、导弹产业链以及元器件、新材料等领域深度受益。经过2至3年产量爬坡,相关装备采购量进入高位,增速有所放缓,叠加增值税、价格、国产化以及质量问题等因素拖累,2023年主流赛道β趋弱。经过一年的沉淀和调整,利空因素基本出尽,2024下半年β将趋强,投资机会逐步凸显。

(一)四代机放量进行时,主力战机迭代加速

航空产业链可以分为三个层级,分别为上游的航空材料及元器件供应、组件/结构件,中游的机电、航电、发动机等重要分系统,以及下游的整机制造企业和航空维修企业。

在多样化作战需求牵引、颠覆性科学技术推动以及经济投入的支撑下,世界主要军事强国正加快对空军武器装备的探索与发展,加大对现役装备的升级改进,推动以作战飞机、支援保障飞机、无人机、机载武器等为重点的现代化建设,使空军装备发展进入新的阶段。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航空装备百花齐放,各类自主机型崭露头角,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以沈飞为代表的苏系衍生机型和以成飞为代表的自主机型。

我们认为“十三五”是四代机的孕育期,而“十四五”期间将成为国产四代机的茁壮成长期。三代半和四代机“量质齐升”,有望带动航空军机产业链景气度整体走高。

(二)C919连续收到大订单,国产化率不断提升

根据中国商飞发布的《中国商飞市场预测年报(2022-2041年)》,预计未来二十年,中国航空市场将接收30座级以上客机7035架,价值约1.08万亿美元(以2020年目录价格为基础),其中30-90座级支线飞机509架,价值约为256亿美元;110-200座级窄体干线飞机5130架,价值约为6006亿美元;200座级以上宽体干线飞机1396架,价值约为4570亿美元。到2041年,中国的机队规模将达到8322架,占全球客机机队比例16%,成为全球最大单一航空市场。

商飞公司同时预测,预计未来二十年全球将有超过45280架新机交付,价值约6.8万亿美元(以2020年目录价格为基础),用于替代和支持机队的发展。其中,支线客机交付量为6200架,价值约为3134亿美元;窄体干线飞机交付量为31720架,价值约为3.71万亿美元;宽体干线飞机交付量将达7360架,总价值约为2.41万亿美元。到2041年,预计全球客机机队规模将达到51780架,是现有机队(2022年22400架)的2.3倍。

国产大飞机商用化进度:C919持续收获大订单,国产大飞机大规模商业采购已全面开启

2023年12月,中国东航再次与中国商飞签署购机协议,在2021年签订首批5架C919的基础上,再增订100架,这是C919大型客机迄今为止收获的最大单笔订单。2024年中国三大国有航司均与中国商飞签订大订单。中国国航、中国南航分别于2024年4月26日/4月29日发布公告,向中国商飞购买100架C919增程型/基本型飞机,价格合计约为108亿美元/99亿美元,计划于2024年至2031年分批交付至国航、南航。

国产大飞机市场需求:C919销量达到每年150架时,将为我国航空产业带来约71%的增量

截至2024年6月,C919在手订单超过1200架。据统计,2020年及以前,中国商飞已取得意向和确认订单合计851架,近年随着意向订单逐步转换为确认合同,C919市场前景向好。在订单充足的背景下,我们认为中国商飞的交付能力有望快速增长。根据2023年1月12日澎湃新闻报道,中国商飞副总经理预计C919在5年内年产能规划将达到150架,若假设成交价为目录价的75%,届时年产值有望达到800亿元,空间广阔。

从航空产业总量上来看,四家航空主机厂2023年航空产品营收总额为1126.3亿元,按照此数据进行静态比较,C919销量达到每年150架时,将为我国航空产业带来约70.8%的增量。按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测算,民航飞机成本构成主要由机体、发动机、机电系统、航电系统等部分构成,各部分价值占比约为36%、22%、13%和17%,则C919带来的各系统价值量约合人民币288、176、104和136亿元。

机体方面,虽然现有四家航空主机厂是军机总承单位,但在C919产业链中属于供货商,承制机体部分,在航空营收方面的增量约为27%。由于洪都航空(600316.SH)承担C919机体价值量约1/4的份额,并且洪都航空营收较少(2023年航空产品销售额37.27亿元),因此,未来C919对洪都航空(600316.SH)的业绩拉动作用更为明显。

发动机方面,目前是中国商发为C919研制国产CJ-1000发动机,中国航发集团持有中国商发40%股权,CJ-1000航空发动机实现国产后,其年销售额有望达到航发动力(600893.SH)2023年航空产品营收的42%,对于国内航发产业链具有显著带动作用。假设国产发动机在C919市占率达到50%,C919每年为国产发动机带来的价值量有望达到88亿元,有效助力行业市场空间增长。

在机载系统方面,未来C919航电、机电系统价值量约为中航机载2023年航空产品营收的97.1%,C919对我国航空机载设备行业带动作用明显。

目前,商用飞机市场呈现波音和空客双寡头格局,市场竞争并不充分,全球市场尤其是国内市场需要诸如中国商飞之类的企业来打破这一局面。当前C919国产化率约为60%,40%的外部配套率也基本符合国际惯例,但是外部局势和地缘政治日趋复杂,国内大飞机的发展需要更多的自主技术和产品来支撑,以便在未来国外配套可能受限的情况下,更加游刃有余。因此,我们认为面对既得利益大国或企业的阻力,国产大飞机夹缝中求生存,自主可控要求迫在眉睫。

未来随着大飞机逐步投入商业运营以及国产化率的提升,产业链涉及相关企业将显著受益。当前C919订单充足,C929研制加速推进,国产大飞机面临巨大蓝海市场。

(三)航空发动机:需求增长、维修换装、国产替代三轮驱动的蓝海市场

航空发动机结构比较复杂,主要由进气装置、压气机、燃烧室、涡轮、排气装置五大部分组成,其中压气机、燃烧室、涡轮是其三大核心部件,三者也被成为核心机的组成部分。核心机囊括了推进系统中温度最高、压力最大、转速最高的组件,发动机研制过程中80%以上的技术问题都与核心机密切相关,是航空发动机研制难点较为集中的环节。

因航空发动机的高技术门槛特征,其本身的价值量也较高。在飞机各分系统成本占比中,航空发动机约占整机成本的20%至30%,仅次于飞机机体结构,是飞机的重要组成部分。

1.需求端:军用航空发动机需求增长、维修换装、国产替代三轮驱动

1)新增需求拉动:预计未来10年新增军机需求11781台发动机

据《飞行国际》杂志发布的《World Air Forces 2024》,我国2023年军用飞机数量达3304架,而美国军用飞机数量达13209架,我国军机数量仅为美国的四分之一。在飞机细分种类中,我国战斗机的数量仅为美国战斗机数量的57.4%,而其他种类机型如战斗直升机、加油机、教练机等与美国差异更为明显,数量甚至低于美国数目的20%。强国必强兵,作为全球重要经济体之一,我国必须加快军事力量装备步伐。根据《World Air Forces 2024》的统计数据,我国军机“十二五”期间增加344架,“十三五”期间增加318架,年复合增速分别为2.5%和2.1%。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做以下假设和预测:

· 为实现2027年建军百年奋斗目标和2035年国防与军队现代化的伟大愿景,我国国防实力与经济实力有望同步提升, “十四五”期间军机列装将提速,假设2023-2025年复合增长率为10%,“十五五”期间复合增速为8%,“十六五”期间复合增速约为6%,预计未来10年我国将新增军用飞机数量达3469架,相当于再造一个中国空军。

· 由于新增军机中双台发动机和多台发动机机型占绝对比例,同时考虑新发动机的备用、维修因素,假设整体飞发比例为1比3,则未来10年新增军机需要11781台发动机。

2)国产替代需求拉动:未来10年需国产替代发动机数量约3390台

我国目前军用发动机尚未出口,且仍为国产为主、进口为辅的模式。近年来,美欧军机发动机禁运已成常态,我们预计国内二代机发动机国产化率接近100%,另据隆达股份公告,我国三代、四代战机航空发动机的国产化率约70%。随着太行发动机的批量生产以及更多型号的研制,预计2040年军用飞机航空发动机的国产化率将提高到90%以上。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做出以下假设和预测:

据《World Air Forces 2024》,我国2023年军用飞机数量达3304架,其中二代机约1300架,三四代机约2000架,考虑到歼10为单发动机,且数量可观。因此我们假设我国存量三四代军机的飞发比例为1:1.9,则三四代机总的存量发动机约3767台,其中非国产化发动机占比30%,约1130台。假设2040年军用飞机航空发动机的国产化率将提高到90%以上,结合备用、维修因素,则未来10年需国产替代发动机数量约3390台。

3)存量替代逻辑:未来10年存量换发带动的发动机总量约8460台

我们做出以下假设和预测:根据《飞行国际》杂志发布的《World Air Forces 2024》,我国2023年军用飞机数量达3304架,考虑到有相当规模的歼7、歼8、歼10和教练机等单发军机,假设整体飞发比例1:1.6,国产化率高于80%,则存量发动机数量为5287台,其中国产发动机约4230台。另假设国产发动机寿命为5年,寿命期内不考虑飞机退役等因素,则未来10年存量换发带动的发动机总量约8460台。

综上,我们预计我国未来10年军机发动机需求合计约为2.36万台,其中新增军机需要11781台发动机,需国产替代发动机数量约3390台,维修与换发带动的发动机总量约8460台。

无人机发动机2025年市场规模约20-30亿元

援引航天彩虹数据,我国无人机未来已有相关技术发展蓝图,预计到2025年军用无人机市场规模将达到 100-150亿元,复合增长率15-30%。同时航天彩虹预计“十四五”期间,我国中大型无人机采购规模将超百亿元量级。假设发动机占中大型无人机采购规模的20%,到2025年我国中大型无人机发动机市场规模约20-30亿元。

国产大飞机航发市场年需求约176亿元

根据中国商飞预测,未来20年我国共需要9084架飞机,假设中国商飞在国内支线和单通道客机的市占率为30%,双通道客机的市占率为20%,预计未来20年国内将至少新增5084台商用发动机需求。国产大飞机航发市场需求:每年由国产大飞机带来的航发需求约176亿元,假设国产发动机在C919市占率达到50%,C919每年为国产发动机带来的价值量有望达到88亿元,有效助力行业市场空间增长。

2.发动机产业链价值分析

1)产业链角度:制造阶段仅占航空发动机全生命周期成本的四成

航发产业链由研发设计、整机制造和维修运营三部分组成。按照成本占比拆分,研发设计占比约10%,包括设计、试验和制造;整机制造占比约40%,其中整机制造可根据生产流程拆分为上游原材料、中游零部件和控制系统、下游整机制造;维修运营占比约50%,包括材料购置、零备件修理、周转件更换等。

2)各部件分拆角度

零部件端:一般来说,航空发动机零部件成本大头主要是盘轴件,叶片,以及框架、油箱、油池三大类。而根据发动机类型不同,零部件价值占比也有所不同。

3)投资建议

上游,在新型的航空发动机中,高温合金用量占发动机总重量的40%~60%以上,高温钛合金用量占发动机总质量的25-40%,发动机隐身相关上市公司。

中游,先进航空发动机中高温合金和钛合金锻件重量占发动机结构重量的55%~65%,精密铸造技术难度高,国内企业数量有限。动力控制系统约占发动机整体价值的10%-20%。

下游:总装壁垒最高,国内外皆成寡头垄断态势,后市场规模占全生命周期50%,价值亟待发现。

(四)精确制导武器:导弹和远火互相协同、互为补充

1.导弹

通常由战斗部、控制系统、发动机装置和弹体等组成。导弹摧毁目标的有效载荷是战斗部(或弹头),可为核装药、常规装药、化学战剂、生物战剂或者使用电磁脉冲战斗部。导弹武器突出的性能特点是射程远、精度高、威力大、突防能力强。现代战争中,精确制导武器的重要性逐步凸显,根据单绍敏等的《防空导弹成本与防空导弹武器装备建设》,在作战中的使用比例由1991年海湾战争中的7%,提升到2011年利比亚战争中的90%,精确制导已经变成现代战争的重要特点之一。

根据曹秀云的《导弹武器的低成本化研究》,制导系统在导弹中成本占比较高,大部分在40%以上,如PAC-3和THAAD分别占到47%和43%,在先进的中程空空导弹中甚至占到了70%以上,但在弹道导弹中的占比相对较低,约20%-30%。稳定控制分系统是保证导弹稳定飞行并控制导弹飞向目标的重要部件不论何种体制的导弹,其成本比例一般应占15%~25%;引信和战斗部分系统,由于引信类型不同,成本存在较大差异,一般占10%~20%。远火分系统成本占比与导弹大体相同。

展望“十四五”期间,实战化军事训练强度大幅提升,叠加军事备战需求大幅增加,我们认为导弹作为战略威慑武器未来有望迎来确定性增长。从产业链来看,建议关注导弹总装企业,优质配套企业等。

2.远火:低成本高精度,战略地位日益提升

远程火箭炮的使命任务是打击陆战场上敌方战役战术纵深内的重要固定目标。若配备特定的制导系统,也可获得对时敏目标(需要立即作出反应的目标)或者是具备极高战略价值、瞬息即逝的临时目标的打击能力。

远程火箭炮短期无法完全替代导弹。远程火箭炮在一定范围内有取代战役战术导弹的趋势,一些国家已将其作为战役战术导弹使用,但在射程突破1000公里后,远程火箭炮的生产成本提升极快,效费比严重下降,且其战术性能很难达到导弹的水平。因此,在相当长时期内,导弹仍会与火箭弹并存发展。

随着现代作战模式变革,远程化、精确化、智能化弹药需求快速增长。根据美军官方媒体报道,截至2020年11月,美国射程70km的227毫米火箭弹的产量已达5万发。随着俄乌冲突的发酵,相关类型精确制导火箭弹需求量将快速增加。当前我军精确制导火箭弹存量较低,为应对各种不确定性,未来我军对导弹、火箭弹的需求量有望大幅提升。

六、军工板块资本运作将成为重要投资主线之一

(一)国企改革最新要求解读:新一轮国改将兼具体制机制改革和功能性改革

新一轮国企改革将兼具体制机制改革和功能性改革,更加注重服务国家战略导向,提高核心竞争力和核心功能,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践行重要使命。

军工央国企强化重点领域保障,支撑国家战略安全。国有企业作为维护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基石,必须把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和能源资源安全作为重大使命责任,推动国有资本进一步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等领域集中。国防工业中诸如航空发动机、卫星互联网、飞机等高端装备皆为此轮改革中需重点强化领域,从而有力支撑国家战略安全。军工行业龙头多为央企国企,产业多由央国企引领。新一轮改革中,军工央国企需充分发挥产业引领作用,助力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二)央企市值管理铺开,资产运作预期提升

1.资本运作预期提升,军工央企上市平台估值有望重塑

央国企市值管理考核年内全面推开,估值重塑进程有望加速。“市值管理”纳入央企业绩考核,并将成为央企价值重估的里程碑事件。2024年1月24日,国资委宣布“进一步研究将市值管理纳入中央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这是国资委首次提及将“市值管理”纳入业绩考核体系。1月29日,国资委进一步提出“各中央企业要更加突出精准有效,推动‘一企一策’考核全面实施,全面推开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考核”随着政策催化密集落地,军工央国企或迎来价值重估机遇。

2.军工央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在路上

近年来,军工集团资产证券化运作持续推进,包括独立IPO、借壳、协议转让、分板块注入上市公司等方式,资产证券化率不断提升。根据2023年数据,分集团来看,资产证券化率在55%以上的有5家,分别是中航工业集团、兵器装备集团、中国船舶集团、中国电子信息集团和中国核工业集团,其中中航工业集团和中国电子集团最高,分别为66%和71%。中航工业集团起步较早,资本运作积极,船舶集团后来居上,近年来也取得较大进展。资产证券化率在30%及以下的军工集团有2家,分别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资产证券化空间较大,未来注入预期有望走高。

当前军工央企上市公司资产往往存在“小而不强”或“大而不优”的情况,优质资产大多游离于上市公司体外,上市公司资产质量改善空间巨大。未来三年,随着监管机构的质量提升要求逐步落实,包括中航成飞集团资产注入等军工央企并购重组的大幕正徐徐拉开,军工上市平台价值有望凸显。

总结来看,我国正探索中国特色估值体系,军工央企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首先,国企改革进入深水区,央企提质增效要求更甚,军工央企经营质量稳步提升;其次,军工央企资产证券化率整体偏低,通过优质资产注入/分拆,加快产业链整合及上市等形式来实现价值重估;再次,央企市值考核管理办法将在年内全面推行,“一企一策”的考核管理办法将为央企价值重估提供助力。

(三)民营企业外延并购预期渐起,资金储备与并购意愿双向印证

1.并购重组支持政策不断加码

我国并购重组支持政策不断加码,证监会明确支持跨界并购,允许未盈利资产收购。2024年6月,证监会出台了《关于深化科创板改革、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八条措施》,为科创板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9月24日,证监会发布《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的六条重要意见,放宽对上市公司外延并购的监管,明确支持跨界并购,允许未盈利资产收购。自此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全面提速,预计进一步激发并购重组市场活力。

我们认为,并购监管政策松绑后,民营企业有望从四维度布局外延并购:

· 纵向并购:通过上下游延伸,并购整合资源,提升效率,增强核心竞争力和产业布局。

· 横向并购:通过横向并购,快速获得目标市场的准入权限、核心技术或是成熟的销售渠道。

· 军民融合加速:军工民企或将“军技民用”,扩展民品业务,在民用技术领域的协同创新加强,提升整体创新能力及市场适应性。

· 国际化布局:随着我国在全球国际地位提升以及我国军品技术快速发展,民营军工企业或将寻求海外并购机会,拓展国际市场空间。

2.外延激活军工市场,资金储备与并购意愿双向印证

分析公司外延并购的意愿与能力,首先在实体经营层面需考虑公司是否具有通过并购来实现转型升级、补链强链、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水平的需求;其次财务指标层面,有外延并购意愿的公司报表端往往有较多流动资产(货币资金和交易性金融资产),流动资产越多,并购能力越强。

建议持续关注外延并购可用资金充裕的企业;以及有产业链上下游的产业协同和产业并购机会,或有转型升级、补链强链、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水平需求的企业。

七、投资策略:蓄锐气,待花开

(一)军工板块估值整体提升空间仍存

1.纵向看,当前军工板块估值水平57x,低于估值中枢59x

从军工板块(剔除船舶总装类上市公司,并定期加入军工新股)估值水平的历史走势来看,我们将2008年1月至2020年8月作为一个时间跨度较大的典型牛熊周期,其中包含三个次级周期。经测算,大周期的板块估值中枢(取中位数)约为59x,三个次级周期分别为53x、59x和65x。

次Ⅰ周期阶段,板块上市公司军品业务占比较小,主管部门对军工资产注入的态度并不明确,但此阶段行业估值水平除了考虑内生增速外,也将资产证券化因素部分纳入考量;

次Ⅱ周期阶段,随着航发动力为代表的军工上市公司核心军品资产注入的启动,主管部门支持军品证券化的态度逐渐明朗,资产注入开始作为重要因素纳入行业估值水平的考量并一直被演绎放大,直到2015年年中达到峰值。与此同时,外延并购模式的高增长同样得到市场追捧,商誉风险也开始加速累积。自2015年6月以来,市场渐渐回归理性,资产注入和外延并购预期对板块估值水平的边际大幅减弱。

次Ⅲ周期阶段,2019年初以来,因备战需要,军工行业迎来大规模装备采购订单,军工上市公司业绩开始逐步释放,板块首次被市场纳入基本面投资的逻辑框架,估值与成长匹配研究成为主流。

展望未来,我们认为行业估值中枢应该较好的平衡次Ⅰ周期、次Ⅱ周期和次Ⅲ周期三个阶段,因此我们选取2008年1月至2020年8月大周期的估值中枢59x作为参照标准。

截至2024年12月15日,军工板块整体估值(TTM)57.21x,回落到估值中枢59x下方。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板块估值上行空间依然较大。

3.横向看,板块估值分位数约为52.8%,提升空间较大

从横向对比来看,参照zx一级行业分类,截至2024年12月15日,估值前三位为国防军工(60.08倍)、综合(49.62倍)、计算机(49.18倍),估值后三位的分别为银行(6.05倍)、建筑(8.34倍)、石油石化(10.98倍)。相较于其它科技类板块,军工行业的估值水平虽然相对较高,但估值分位数仅为52.8%,提升空间较大。

国防军工三级行业分类中,航空军工、其他军工估值最高,分别为72.86倍和60.51倍,航天军工和兵器兵装估值分别为51.99倍和48.66倍。然而对比当前百分位水平,航空军工(47.9%)、其他军工(56.0%)、航天军工(59.7%),皆有一定成长空间。兵器兵装为32.6%,显著低于50%,提升空间较大。

(二)投资策略:蓄锐气,待花开

短期看:首先,军工指数自9月中旬以来,已累计上涨34%,但行业订单拐点仍未出现,“强预期+弱现实”使得板块估值抬升将难以为继,板块或延续震荡格局;其次,在较好的资金面驱动下,中小市值军工股仍将活跃;再次,一月份年报预告叠加春节因素,资金博弈渐强,赚钱效应降低。

中期看:首先,军工板块估值分位数约为53%,高风偏背景下提升空间仍较大;其次,行业订单渐行渐近,叠加25年高景气确定,板块在春节后表现或将显著强于大盘。强预期向强现实过渡,β机会再次凸显。

长期看:首先,2027年建军百年近在咫尺,高景气有望延续;其次,川普上台,全球军费或将快速提升,地缘格局造就国防工业成必选投资;再次,外延并购+资产注入预期再起,资本运作将成为重要投资主线之一。


八、风险提示

央国企改革/重组进度不及预期的风险:央国企组织架构复杂,叠加军工企业有保密需求,改革、重组难度较大,或因多重因素影响进度。

军审定价风险:根据我国军品采购价格管理相关制度,部分军品销售价格须经军审定价,且可能在确定军审价格时需就相关产品前期累计销售数量与价差的乘积与客户进行退补差价,或对部分公司业绩产生部分影响。

下游订单不及预期的风险:军工主要产品应用于航空、航天、兵器、船舶等领域,军方每年订单或根据国家政策、宏观环境而有所变动。

行业竞争加剧的风险: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开放以及我国军工产品整体研发制造水平的提升,未来可能有更多的竞争对手进入军工细分子行业,行业竞争可能加剧,对当前行业内所在公司的产品销量、价格、市场占有率、毛利率可能产生不利影响。


如需获取报告全文,请联系您的客户经理,谢谢!


【银河军工李良】行业双周报丨积极因素增多,布局军工正当时

【中国银河军工】改革强军,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二十届三中全会国防军工行业快评

【银河军工李良】行业点评丨美大选尘埃落定,军工板块影响几何?

【银河军工李良】行业深度丨营收利润双承压,“十四五”末待花开——2024Q3国防军工板块业绩及基金持仓报告

本文摘自:中国银河证券2024年1月6日发布的研究报告《“十四五”尾声蓄锐气,春风再度待花开—— 国防军工2025年度策略报告》

分析师:李良、胡浩淼



评级标准:

评级标准为报告发布日后的6到12个月行业指数(或公司股价)相对市场表现,其中:A股市场以沪深300指数为基准,新三板市场以三板成指(针对协议转让标的)或三板做市指数(针对做市转让标的)为基准,北交所市场以北证50指数为基准,香港市场以恒生指数为基准。

行业评级

推荐:相对基准指数涨幅10%以上。

中性:相对基准指数涨幅在-5%~10%之间。

回避:相对基准指数跌幅5%以上。

公司评级

推荐:相对基准指数涨幅20%以上。

谨慎推荐:相对基准指数涨幅在5%~20%之间。

中性:相对基准指数涨幅在-5%~5%之间。

回避:相对基准指数跌幅5%以上。


法律申明:

本公众订阅号为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河证券”)研究院依法设立、运营的研究官方订阅号(“中国银河证券研究”“中国银河宏观”“中国银河策略”“中国银河总量”“中国银河科技”“中国银河先进制造”“中国银河消费”“中国银河能源周期”“中国银河证券新发展研究院”)。其他机构或个人在微信平台以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名义注册的,或含有“银河研究”,或含有与银河研究品牌名称等相关信息的其他订阅号均不是银河研究官方订阅号。

本订阅号不是银河证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订阅号所载内容均来自于银河证券研究院已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本订阅号所摘录的研究报告内容经相关流程及微信信息发布审核等环节后在本订阅号内转载,本订阅号不承诺在第一时间转载相关内容,如需了解详细、完整的证券研究信息,请参见银河证券研究院发布的完整报告,任何研究观点以银河证券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

本订阅号旨在交流证券研究经验。本订阅号所载的全部内容只提供给订阅人做参考之用,订阅人须自行确认自己具备理解证券研究报告的专业能力,保持自身的独立判断,不应认为本订阅号的内容可以取代自己的独立判断。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并不构成对订阅人的投资建议,并非作为买卖、认购证券或其它金融工具的邀请或保证,银河证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订阅号发布的任何内容所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或与此有关的其他损失承担任何责任,订阅号所提及的任何证券均可能含有重大的风险,订阅人需自行承担依据订阅号发布的任何内容进行投资决策可能产生的一切风险。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仅代表银河证券研究院在相关证券研究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的分析结果及预测结论,会根据银河证券研究院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预先通知的情况下做出更改,敬请订阅者密切关注后续研究报告的最新相关结论。

本订阅号所转发的研究报告,均只代表银河证券研究院的观点。本订阅号不保证银河证券其他业务部门或附属机构给出与本微信公众号所发布研报结论不同甚至相反的投资意见,敬请订阅者留意。

《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微信订阅号发布的本图文消息仅面向银河证券客户中的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图文消息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若您并非银河证券客户中的机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关注,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的版权归银河证券所有,银河证券对本订阅号保留一切法律权利。订阅人对本订阅号发布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影像等)的复制、转载,均需注明银河研究的出处,且不得对本订阅号所在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投资有风险,入市请谨慎。


中国银河证券研究
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