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A2024知识更新|麻醉强国,人才先行

健康   2024-10-17 07:03   中国香港  


如果说已有的较为成熟的本科教育促进了麻醉学科的繁荣,使中国成为“麻醉大国”,那么“麻醉强国”的建设就需要高层次的人才输送。高层次人才可以提高学科影响力,也可以提升学科硬实力,高层次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学科发展过程中可量化指标的各个维度和总量。对于麻醉学科而言,高层次人才匮乏是学科发展的重大瓶颈。


在本文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麻醉科的俞卫锋教授将深层次分析中国麻醉学科高层次人才短缺的原因,并给出自己的见解和对策。

CSA2024




01

中国麻醉学科人才短缺的深层次分析



麻醉学科人才队伍的特殊性


中国麻醉学科创立之初隶属于大外科,而非一个独立的科室,人才的主要入口是麻醉本科专业,部分一流医学院甚至不设立麻醉本科专业。笔者建议在继续加强麻醉本科教学的同时,积极推进医疗本科麻醉学独立开课,吸引更多更优秀的医学生进入麻醉行业,并凝练麻醉学的科学问题,更符合国家重大疾病的要求;从学会、协会层面可以组织学科领导者论坛就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等诸多问题展开深入而广泛的讨论,并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参与并建言献策。



麻醉学科人才培养的

现状和问题


麻醉学科人才培养面临着以下问题:①人员紧缺面对不断增长的刚性需求:我国麻醉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规模相对较小,无法满足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中国虽然已经成为拥有麻醉医生人数最多的国家,但是在收入和休息补偿等待遇上却远低于欧美国家,不断高增长的手术量导致麻醉医生积累了大量的工作疲劳和压力,无法得到有效的缓解;②人才结构与人才微环境的积存问题:我国麻醉高层次人才培养结构存在不合理之处,如重通用轻拔尖、重临床轻学术等等;③培养模式单一且无重大疾病需求:我国麻醉学科人才的入口主要是麻醉本科,中国高级麻醉人才的总体数量与质量明显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也落后于兄弟科室,与兄弟科室之间的竞争存在先天不足,且没有与重大国策相关的医学科学目标,因此获得研究资源变得非常困难;④科研培训体系不完善,没有良好的研究生态:现阶段“重临床、轻科研”的行业共识要改变,既重临床也重科研才能符合当下的发展趋势,应营造出浓厚的“研究文化”,人才培养仍然是关键。



02

从宏观角度给学科人才建设的建议


高目标

目标是灯塔,照亮前行的路

中国麻醉学科人才培养应当树立高远的目标: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麻醉学科人才,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麻醉学研究水平的明显提升;培养具备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技能,能够独立解决复杂医学问题,提供高水平医疗服务的人才;培养具备领导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高层次医学人才,能够在医疗机构、科研机构、教育机构等领域发挥引领作用。


强基础

基础是基石,稳定和发展的关键

基础是任何事物的根基,其坚固程度决定了上层建筑的稳定性。加强麻醉学本科教学质量、医疗麻醉本科独立开课吸引一流院校学生、提高麻醉住培专配质量、开放和联合更高水平的研究生培养精英,这些举措都是夯实高层次人才培养基础的可行之举。


顶尖拔

事业因人才而兴,人才因事业而聚

事业因人才而兴,人才因事业而聚,高层次人次应具备远志、远瞩、远略的特质。


远志:拔尖创新人才,不仅要有远大的志向,立志为国家的繁荣、人类的进步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远瞩:要有开阔的视野和卓越的远见,能够洞察未来趋势,把握时代脉搏,创新思维引领变革。


远略:具备非凡的潜质和宽广的胸怀,面对挑战不屈不挠、勇于担当,成为引领时代、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搭平台

为优秀人才搭平台,为优秀精英铺路

细节决定成败,平台决定未来;品德决定平台,平台决定品行。麻醉学会、协会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为青年人才搭台,为优秀人才铺路,帮助他们成为高层次的人才。


建机制

优化体制迈向卓越,完善机制赢得未来

机制健全为事之本,体制健全是功之源。建设和完善人才选拔、培养、激励、评价、考核的机制,不断优化体制迈向卓越,完善机制赢得未来。


育生态

良好的学术生态催生精英人才脱颖而出

学术道德、鼓励创新、良性竞争、交流合作,这些良好的学术生态催生精英人才脱颖而出,也为高层次人才培养营造氛围。





小结

总之,中国麻醉学科正处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我们应正视并改变麻醉医生临床工作压力大的客观问题,改变学科人才结构不合理的现状。麻醉学科的发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实现从麻醉大国到麻醉强国的目标也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我们任重道远、共克时艰。

*本文配图来源于网络





俞卫锋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附属仁济医院


  •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导。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麻醉危重症疼痛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麻醉与危重病医学系主任,麻醉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围术期器官支持与功能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社会兼职:

  •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第四届委员会会长,上海市医学会麻醉专科委员会第九届委员会主任委员。《麻醉.眼界》主编,《中华麻醉学杂志》、《临床麻醉学杂志》、《Anesthesiology and Perioperative Science 》副总编辑。

学术成就:

  • 主持9项并指导仁济医院麻醉科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9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生命科学部重点项目和科技部重大研发计划。主编专著11部。发表论文300余篇,SCI收录140篇,总IF>800分。主要工作发表在JCI、Anesthesiology、Advanced Science、BJA、Pain、Stroke、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Nature Communications、Cancer Communications 、ACS-NANO等著名杂志上。

  • 获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获上海市“医德楷模”、入选国际华人麻醉名人堂、世界杰出华人医师霍英东奖、“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科技精英提名”等奖励。



转载需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麻醉·眼界》杂志官网:

http://www.anesthesiavision.cn/

vision麻醉眼界
分享学术荣誉,共享思想果实,为中国医生提供学术氧气,打造至臻,持之以恒。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