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讨论|全麻术中持续性血压降低、心率增快的病因分析

健康   2024-10-25 07:01   上海  




病例提供

方茜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病例讨论



(排名不分先后)

田婕 教授(主持)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附属仁济医院

夏中元 教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罗爱林 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附属同济医院

陈向东 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附属协和医院





病例摘要



患者,男性,56岁,身高160cm,体重60kg

主诉:供肾者

现病史:自愿为孙女捐献一侧肾脏

既往史:否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史,否认心脑血管意外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否认麻醉手术史。

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结果均正常(其中含心梗三项及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检测)

心电图:窦性心动过缓,心率(HR)56次/分

心脏彩超:心脏形态结构及瓣膜结构未见明显异常,射血分数(EF):70%

胸部平片:双肺纹理增强

拟择期全麻下行活体供肾切取术





麻醉评估



患者平素从事体力劳动,未发生过胸闷、胸痛、头晕、黑蒙等不适。患者近期也未发生过感冒、发烧等不适。综合评估为心功能分级级,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级,气道马氏分级级。





手术麻醉经过



08:25


患者进入手术室,常规心电监护,入室生命体征为:HR 59次/分,无创血压121/80mmHg,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100%,局麻超声引导下行右侧桡动脉穿刺置管,有创动脉血压(ABP)为138/65mmHg(第一次动脉血气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术中动脉血气分析结果


08:35


麻醉诱导药物为:异戊巴比妥50mg(临床试验用药)、地塞米松5mg、舒芬太尼40μg、苯磺顺阿曲库铵16mg、苯磺酸瑞马唑仑27mg(分次给予)。

08:43


待诱导药物充分起效后,可视喉镜引导下置入气管导管,麻醉维持采用瑞芬太尼持续泵注(0.1μg/kg/min)+七氟醚吸入(1.5%~2.0%)静吸复合麻醉,预防性泵注小剂量去甲肾上腺素(0.03~0.06μg/kg/min)维持循环稳定。


深入思考


田婕教授:该例患者术前总体情况是比较好的,但诱导药物用量感觉偏大了,不知诱导后循环如何?贵院是常规诱导后的血压维持采用去甲肾上腺素泵注吗?



方茜:麻醉诱导期间没有任何的手术刺激,镇静镇痛药物给予后外周循环阻力降低,势必导致血压降低,因此我院麻醉科习惯预防性泵注缩血管药物去甲肾上腺素。



田婕教授:我院麻醉科在这个阶段首选的是小剂量去氧肾上腺素推注,而非直接用去甲肾上腺素泵注,看来各个医院用药习惯还是存在一定差异,这也是我们举办线下病例讨论活动的意义所在。


08:58


患者的心率逐渐降至46次/分,立即静脉推注阿托品0.3mg,未见改善,6分钟后再次给予阿托品0.2mg,心率逐渐提升至85~90次/分。

09:00


手术正式开始,术中复方氯化钠溶液静脉滴注。

09:50


手术进程顺利,没有明显出血,但患者的血压逐渐下降、心率逐渐加快,此时有创收缩压约90mmHg,HR增加至85~110次/分,SpO2 100%,心电图和呼气末二氧化碳波形未见异常。为提升血压将去甲肾上腺素泵注速度调整至0.17~0.24μg/kg/min,并加快复方氯化钠溶液的滴注速度。

10:20


对症处理后血压和心率没有明显改善,去甲肾上腺素泵注速度调整至0.28~0.33μg/kg/min,同时泵注肾上腺素(0.11μg/kg/min)和去氧肾上腺素(0.11~0.17μg/kg/min)。心率波动在100~110次/分,心电图观察到ST段抬高(第二次动脉血气分析,结果见表1),增加硝酸甘油(0.4μg/kg/min)泵注。

10:40


手术结束,患者在右侧卧位状态下从气管导管中吸出少量分泌物,双肺听诊未闻及干湿啰音。


深入思考


夏中元教授:此时心电图出现ST段抬高,以及血压降低、心率增快的情况,从脏器灌注的角度思考,我们应当更关注舒张压,而非收缩压的改变。



方茜:在有创收缩压降低到90mmHg时舒张压约50mmHg,术前第一次ABP是138/65mmHg。



夏中元教授:在预防性泵注去甲肾上腺素的前提下,患者的循环波动还是非常明显的,而且心电图出现ST段抬高,这时需要高度警惕心肌缺血的可能。



田婕教授:此时是否考虑行中心静脉穿刺?



方茜:后续患者转为平卧位后再行了中心静脉穿刺和测压,机械通气情况下中心静脉压(CVP)约9mmHg。



田婕教授:后面两次动脉血气分析中为何没有乳酸结果?



方茜:机器自检,所以部分数值没有完全显示。


10:40


手术结束将患者转为平卧位,在随后的1小时内患者的血压、心率逐渐改善,逐渐停用去氧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分别调整泵速至0.22μg/kg/min和0.07μg/kg/min,硝酸甘油至0.14μg/kg/min。

11:30


在手术室观察期间有创收缩压维持在110mmHg左右,心电图ST段抬高的现象逐渐好转,于是将去甲肾上腺素和硝酸甘油调整至0.17μg/kg/min和0.05μg/kg/min。整个麻醉过程历时4小时,11:30带管送入重症监护病房(ICU),离开手术室前进行第三次动脉血气分析(表1)。





ICU治疗经过



11:30


转入ICU生命体征监测提示:ABP 93/77mmHg,HR 70次/分,SpO2 100%,急查动脉血气提示低钾血症,予以补钾、维持循环等对症处理,完善心梗三项及NT-proBNP等检测。

16:49


NT-proBNP 1,522pg/ml,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2,271.6pg/ml,肌红蛋白(Myo)818.8pg/ml,肌酸激酶-MB(CK-MB)12.5pg/ml。

17:31


床旁心脏彩超:未见明显室壁运动障碍,EF 56%。

23:08


NT-proBNP 4,808pg/ml,cTnI 5,191.2pg/ml,Myo>1,200pg/ml,CK-MB 23.5pg/ml。

23:49


床旁心脏彩超:左室后壁基底段及中间段室壁运动降低,EF 50%。当晚多次床旁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


 术后第2天00:00 冠脉造影显示:左冠状动脉主干(LM)、左冠状动脉回旋支(LCX)、右冠状动脉(RCA)未见明显狭窄,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开口及近段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约40%。复查床旁心脏彩超提示:室间隔偏向右室,左室饱满,此时ABP为146/87mmHg,HR 86次/分,SpO2 100%。


 术后第2天03:38  NT-proBNP 10,899pg/ml,cTnI 5,595pg/ml,PTC 2.45ng/ml。


 术后第2天07:40  患者意识恢复,可按指令做出动作,生命体征平稳,动脉血气结果皆在正常范围,尝试拔管成功。拔管后询问患者,患者无胸闷、胸痛等不适。


 术后第2天下午  复查心脏彩超:左室收缩功能降低,左室下壁基底段、下侧壁室壁运动降低,EF 46%。纵隔-胸部超声提示:双侧胸腔7至9肋间可见液性暗区。


 术后第2~3天  NT-proBNP 16,840pg/ml,cTnI 7,20.7pg/ml,Myo 485.3pg/ml,CK-MB 7.1pg/ml。


 术后第6天  NT-proBNP 2,962pg/ml,cTnI 121.7pg/ml,Myo 62.2pg/ml,CK-MB 1.7pg/ml。


 出院当天  NT-proBNP 1,914pg/ml,cTnI 99.5pg/ml,Myo 60.6pg/ml,CK-MB 2.1pg/ml。


深入思考


田婕教授纵观整个病例,这例患者是出现了围术期心肌损伤。在我们日常工作中,全麻患者术中出现低血压是常见情况,常常需要我们麻醉医生一边对症处理,一边分析原因以对因治疗。请方医生就这个病例分析一下整个过程中的思路。



方茜:患者在手术开始后约一小时出现持续性的血压降低和心率增快,即使使用了升压药,以及加快晶体液滴注,有创收缩压也只能勉强维持在90mmHg,此时术野没有明显出血;补液试验后血压、心率无明显改善(排除低容量)。皮肤无风团、红疹,气道压无变化;术前病房常规应用抗生素均未见异常,输液未使用胶体,均为复方氯化钠注射液(排除过敏反应)。术前患者凝血功能正常,下肢彩超未见血栓形成,术中动脉血气的结果显示PaCO2和PEtCO2均在正常范围,SpO2和氧分压无下降,心电图未见典型的肺栓塞征象,术中及术后肺部听诊也未闻及明显哮鸣音或湿啰音(排除肺栓塞)。因此,高度怀疑患者发生了急性心肌损伤。


综合复盘整个过程中的症状变化,最先开始的是:心率持续增快,血压难以维持,循环不稳定,随后心电图出现ST段抬高表现;术后心肌标志物检测结果急剧升高至危象值(术前正常),随后心脏超声下发现左室收缩功能降低和左室部分阶段室壁运动降低,无冠脉造影阻塞性改变,最终该患者诊断为“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



夏中元教授:围术期心肌损伤非常常见,对患者的预后和转归影响也非常大,希望这个病例能否引起年轻麻醉医生的重视,怀疑患者发生心肌损伤时应立即进行心梗三项检测,明确诊断、及时干预。





知识点链接




流行病学

最早关于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的论文发表于2013年,随着冠状动脉造影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增加,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在临床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主要是指无冠状动脉造影阻塞性冠心病(主要心外膜血管直径狭窄≥50%)的心肌梗死,发病原因复杂,女性多于男性,在被诊断为心肌梗死的患者中该病患病率为6%~8%,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中比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中更容易观察到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住院死亡率约0.8%,一年随访时的死亡率为5.3%,大样本的临床研究表明,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预后不良。




临床诊断

根据《Fourth Universal Definition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的诊断需要满足心肌梗死的通常标准,在此之外,冠状动脉造影上未显示主要心外膜动脉有≥50%的狭窄(即非阻塞性冠状动脉)。但是在临床工作中,由于缺血症状、缺血性心电图改变缺乏特异性,冠状动脉造影难以准确测量狭窄程度,使得对于其诊断的界定有时不明确,难以确定。因此,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增加了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诊断的第三条标准,即急性表现除急性心肌梗死外无临床明显的特异性原因。




实验室检测——心肌损伤标志物

在该病例中出现的心肌损伤标志物主要是cTnI、Myo和CK-MB,其特性详见表2。


表2 病例中心肌损伤标志物的特性





病例点评





方茜:关于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的诊断,目前主要的诊断方法有:①心脏磁共振成像(Cardiac MRI , CMR):标准CMR成像方案能够评估心脏解剖和功能以及组织特征,通过不同的信号组合,能够监测心肌局部水肿,局部急性细胞膜损伤和(或)慢性心肌纤维化/瘢痕,也可以鉴别心急梗死和典型的心内膜下/透壁性心肌炎。②冠状动脉痉挛激发试验:目前已经有了多种冠状动脉痉挛激发试验方法,通过侵入性造影评估心外膜冠状动脉反应。③此外还有越来越常用的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 IVUS)或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 OCT)进行冠状动脉内成像,可能有助于识别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和斑块侵蚀,以及冠状动脉夹层或血栓形成,从而确定是否存在轻度非显著的冠状动脉狭窄。


复盘该病例,围术期麻醉管理的局限性在于:首先术中没有及时进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检查;其次患者在术后恢复良好,没有进行CMR或其他检查,如果有能够对该疾病的病因诊断提供更多的证据支持。



罗爱林教授:该病例给我们的提示如下:①术前应加强对于围术期心肌损伤高危人群的筛查工作;②预防性泵注的缩血管药物首先去氧肾上腺素还是去甲肾上腺素确实值得商榷,大家可以参考近期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关于“去甲肾上腺素临床使用安全性”的研究;③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这一疾病对于麻醉科医师比较陌生,从该病例来看,因为未能及时诊断和干预,确实给患者的预后和转归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希望引起大家的重视。



陈向东教授:全麻术中突然发生血压降低和心律失常是围术期麻醉管理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如何快速分析原因、对症处理十分考验麻醉科医师的经验和能力。当患者第一次心电图出现ST段抬高时就应当引起重视,及时进行实验室检测、TEE监测明确病因,做好缩血管药物、容量治疗、降低应激反应三者的分析评估,该病例三种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与容量治疗之间是否达到合理状况,确实是该病例值得复盘之处。


(上述内容整理自麻醉·眼界病例分析会湖北站,如需转载请标明出处)



转载需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麻醉·眼界》杂志官网:

http://www.anesthesiavision.cn/

vision麻醉眼界
分享学术荣誉,共享思想果实,为中国医生提供学术氧气,打造至臻,持之以恒。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