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 核磁共振的“核”是什么?对人有伤害么?

文摘   2024-11-10 18:31   重庆  


编者语



      爱留忆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老年病科神经与心理亚专业医护人员与研究生在关爱患者的过程中于2010年成立的公益服务团体,宗旨为“用医护人员的爱留住老人的记忆”,团队长期致力于认知障碍疾病的科普宣教。内容不仅有认知障碍的预防及治疗,还有患者的家庭照料知识以及最新的科研进展。我们希望能通过我们的努力,让社会大众更正视疾病,科学预防,早诊早治。






      磁共振成像(MRI)是上世纪80年代发明的非损伤性成像技术,可以比CT更好地显示大脑、脊髓、椎间盘、关节软骨等软组织结构切面图像,帮助医生诊断各种疾病和病症。“磁共振”有时也被称作“核磁共振”,因为有“核”字,常常使人联想到有没有辐射?那么它到底有没有辐射?会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呢?今天带您一起全面地认识它。



磁共振成像的原理


      磁共振机器在患者周围产生磁场,使人体的氢原子产生共振,在这个过程中会释放无线电信号。这些信号被计算机接收,计算机对其进行分析并将其转换为被检查身体部位的图像,这些图像为医生提供信息,可用于诊断各种疾病和病症。



磁共振成像有辐射吗


      不少人看到核磁共振里有“核”字,自然而然就会想到核辐射,认为检查有辐射,对身体不好。然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里的“核”其实是人体中的氢原子核。

MRI图像是在不使用任何电离辐射的情况下拍摄的,没有放射性,因此患者不会受到电离辐射的有害影响。目前尚无因核磁共振检查引起患者基因突变等相关报道,且MRI对软组织的分辨率比较高,特别适合于脑部、肌肉、腹部等软组织的检查。大脑身为神经系统的一部分,为MRI应用最早的人体组织,目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较为准确、及时。三月以上孕妇及新生儿等对射线敏感的人群均可以进行检查。


哪些情况下,医生会建议做核磁共振检查


       神经系统疾病:核磁共振对脑部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脑萎缩、脑炎、脑梗死等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提供良好的诊断价值;

      骨骼肌肉系统疾病:核磁共振成像对关节炎、韧带损伤、急性腰扭伤、椎间盘突出等骨骼肌肉系统具有良好诊断效果;

       腹部疾病:核磁共振还可用于腹部疾病的诊断,如胆囊炎、胆囊结石、肝硬化、肝癌等;

      其他系统疾病:核磁共振对冠心病、心包炎、子宫囊肿、结核病等心血管系统疾病、妇科系统、呼吸系统疾病也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哪些人不宜做核磁共振检查


       射频有致热效应,重度高热患者不宜;

      核磁共振使用强大的磁场进行成像,可能会对体内存在的金属物体产生影响,故体内有金属植入者,如带有心脏起搏器、神经刺激器、钢板、钢针、螺钉及各种人工关节等不宜;

      核磁检查需要在一个相对狭小、封闭的环境中进行,可能会引发恐慌反应,故有幽闭恐惧症的患者不宜。



做核磁检查时需要注意什么


      应去除金属附属物,包括但不限于手机、手表、眼镜、发夹、首饰、含金属饰物的衣物;

      应避免轮椅、推车、输液架、血压计等含金属的物品进入核磁检查房间;

      注意事项:如遇特殊情况,以医生的专业指导为准。


点击图片

长按识别二维码

快来进行认知障碍自测吧



作者:陈映汐     重医基础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中心

编辑:李   翔     重医2022级临床医学

审核:吕   洋     重医一院老年病科


爱留忆
学习、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