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专题记者会 | 全国政协委员黄爱龙:聚焦“医养结合” 多元推动重庆市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

文摘   2024-03-13 14:07   重庆  

3月9日,重庆代表团、住渝全国政协委员举行“推进重庆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 专题记者会。会上,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医科大学校长黄爱龙聚焦“医养结合”多元推动重庆市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的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黄爱龙分析了重庆市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协同发展的现状。他介绍说:


重庆是西部地区人口老龄化较高的省份,呈现出基数大、失能多、增速快的特点。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21年11月)显示,我市常住人口中,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701.024万人,占总人口的21.87%,失能失智老年人口逐年上升。


近年来重庆市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发展显著。根据《重庆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和去年11月参加全国政协“老龄事业与老龄产业协同发展”调研组实地了解的情况。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将养老服务纳入保障和改善民生行动计划,全市养老服务工作进展有序、成效明显。一是制度建设更加完备,修订完善《重庆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重庆市养老机构管理办法》,出台《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实施意见》等12个政策文件。二是养老服务供给不断扩大。已建成乡镇(街道)养老服务中心963个、社区养老服务站2912个,设置村级互助养老点8000个。三是养老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养老院服务质量专项行动全面开展,养老机构达标率持续提升。四是养老市场活力不断增强。“十四五”以来吸引社会力量投资52.2亿元,新增社会办养老机构176家、床位2.68万张,全市社会办养老机构达772家。



黄爱龙认为,重庆市养老服务质量不优、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突出,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养老事业和产业的协同发展,构建层次更多元、质量更高的综合养老服务体系。由于我市“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的基本市情,以及“未富先老、边富边老”的客观现实。在养老服务工作中还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是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服务评估体系、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亟待健全。二是农村养老服务发展较为缓慢,特殊困难老年人群基本养老服务保障仍需加强。三是养老事业和产业仍需深入渗透、相互融合,养老服务与康复、家政、老年产品用品、人工智能等产业融合度较低。四是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短板明显,专业化、职业化的养老服务人才短缺,养老服务机构“招人难、留人难”问题突出。因此,我市不仅要持续深化以公共性和兜底性为目标的养老事业发展,还需要加强以多元化、市场化为导向的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并统筹形成养老事业与产业深度融合的高质量养老服务体系。



黄爱龙结合自身的学科背景和所在行业特点,着重从医养结合的视角出发,提出深化“人才链、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四链融合,多元施策推动我市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更高质量协同发展的建议:


以产业链、创新链布局教育链、人才链。根据我市养老产业的发展需求,培育多层次医护养老人才队伍一是面向基层:应对我市一线养老护理员缺口较大(2023年11月,民政局有关报告显示我市缺口1.5万人),以医学相关高职高专或中等职业学校为依托,按需强化护理学、社会工作等专业建设,扩大的养老护理人员供给。二是面向专业:根据我市高端养老机构或医养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依托我市医学类本科院校,大力强化老年医学、老年护理、养老智慧化等学科专业设置,持续做强支撑多元化、高品质养老需求的医护专业人才队伍。三是面向战略:聚焦引领行业和产业发展进步,在全球范围内大力引进医养结合、养老管理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造就一批引领我市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战略人才。



以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以创新链推动产业链。围绕产业需求强化学科建设,推动学科与平台的创新成果转化推动养老产业和事业发展。一是强化养老产业相关学科布局,提升创新产出。根据我市医养结合与养老产业创新的实际需要,加强对老年医学、老年护理学、康复医学、脑疾病与脑科学等学科及相关平台的建设和投入力度,以临床和实际问题为导向,鼓励和强化应用型成果或临床实用技术创新。二是强化创新成果转化与应用,提升我市养老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加大科技成果转化的基金或政府资金,支持老年用品(医学类可穿戴设备、智能化康复辅助工具)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成果转化、服务创新及应用推广,促进我市医养协同创新和关键共性技术产业化发展。



来源:重庆广电第1眼



爱留忆
学习、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