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老规矩,黑子部分是人家作者的,红字部分我对人家注释的注释。在注释过程中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练太极拳的人,谁都知道架子是练体,推手是练用,可是练体和练用是不是两回事呢?要解答这个问题,得先明暸太极拳的体是什么?用又是什么?练体离不了十三势,练用也离不了十三势;除却十三势,没有太极拳,也没有推手。“十三势”是掤、捋、挤、按、采、列、肘、靠、进、退、顾、盼、定。这也是谁都知道的,可是一般练太极拳和练推手的人,是不是注意到每一个动作的十三势呢?当然有许多人知道要在这方面注意的,但也还有不少人只知道依样画葫芦,不在这方面用心。不知道在十三势上用功的,敢说练体得不了体,练用也得不了用;因此十三势歌上说:“不向此中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练架子,是练推手所用的体;练推手,是练架子所得的用。可说整个的体都是用,也可以说整个的用都是体。照这样说来,练架子和练推手,不是没有分别吗?有的,我把古人太极拳理论中属于推手部分的条文,录在下面,逐一加以注释,再综合起来作一个总结。(有些个别的文字段落我进行了删除,而在太极拳论诠释之前留了这部分的文字说明。之所以留着,是对一些爱好太极拳的朋友们做一些劝解。我个人喜欢传统武术,尤其喜欢内家拳,在内家拳里太极拳曾经治疗好过的我的一些隐疾,所以,在太极上下的功夫也就大些。在太极上寻的明师多些,投入的经济和精力自然也就多。当人同是内家拳,形意拳和八卦掌也有涉猎。我站在个人角度上,想向一些练着太极拳又进行着太极推手的拳友们建议一下:架子和推手一定要结合起来,或者就是人家文中说的互为体用。有些爱好者,拳打的是杨氏太极拳,还是传承的,有师父的,架子松松柔柔很好,一旦推手,就开始顶牛,乱桑,在学推手之初,偶尔的顶牛还可以,但是要是一直这样,那你的体用就不是一会事了。就更不要说推手中有棚捋挤按了,这也就是我极力在公园太极操的范围内推广传统推手的初心。只有学了传统推手,才能知道人家太极拳论里面的走是什么,粘是什么。否者,你就总是在顶牛的层次徘徊,等你遇到个更壮,更能顶的,你就铩羽而归,你就更怀疑太极拳论了,更怀疑杨露禅的水平能力了,最后怀疑传统的一切,乃至怀疑自己的祖宗。)
《太极拳经》说:“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刚字是采取攻势的意义,并非刚强之刚,并非刚劲之刚;例如推手的掤、挤的两个动作,是采取攻势的。柔字是采取守势的意义,并非柔弱和柔软之柔;例如推手的捋、按的两个动作,是采取守势的。刚柔不过是攻守对立的两个代名词,完全是用意的、用势的,不是用刚强之劲来攻打的。(这是我迄今为止见到的最好的关于刚柔的诠释,每位大家在自己练拳有成后,对或多或少的对太极拳论做诠释的。而向凯然先生对刚柔的解释,我觉得是最合情合理的,也是和前面所讲的十三势结合的最好的。当我们推手小白这么理解刚柔的时候,就不会在推手种出现顶牛的现象了。) 对方用掤、挤两种攻势来逼,我用捋、按两种守势去化解它,这个动作叫做走。顺背是得势与不得势的区别,能保持重心则得势为顺,失去重心则失势为背,例如我方用掤、挤去进逼,意图使对方失势,这动作叫做粘。又说:“动急则急用,动缓则缓随。”这是纯采守势的说法,学者不可误认为是自己不作主宰,缓急随人。须知攻击在人,应敌在我,我能随敌缓急,从容应付不失重心,可说巳尽太极推手之能事了。(老想替人家作者解释解释,发现人家解释的已经很到位了。唯一叮嘱各位的是:多在推手中体会走,粘,顺,背;自己明确自己的势,这个势是顺还是背,这个势是走还是粘,时时练习,刻刻留心,久之就能成为习惯了。)又说:“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渺。”太极拳就是一种轴心运动,所以《行功心解》上说:“身如车轮,腰如车轴”。既是身如车轮,则左重向左转动,右重向右转动,乃当然之理,容易明了;不过要练得娴熟,得心应手,却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在这儿多说两句,就是大家这个身如车轮好理解,只要分清虚实就可以了,这也是我们这个支派强调太极步的原因,真正干活的是下肢,而上肢只是起个领导方向的作用,尤其在脚和手的分工上明显。而身如车轮,这个车轮的初级基础首先得从腿脚的感觉练起,这样才有了太极步的训练。而腰如车轴,古人口中的腰不是我们现代科学认为的腰部,古人中的腰集功能和外形于一起。车轴是什么,有时间了大家还得去看看农村马车的车轴,以及车轴的工作原理。明白了也就明白了,后来的拳谱中有了腰隙和间了) 又说:“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前三句皆是引进落空之意,就是说如果他仰攻,我引得他更高,他俯攻我引得他更深,他直进我引得他更长。总之是顺他的来势引向空处,不抵抗,不截击。第四句是说明退不得,彼进我退,便是自促,无论练架子、推手,都忌直进直退。《行功心解》说:「进退须有转换」,便是说明不能直进直退的意恩。例如“搂膝拗步”的进,必须兼带左顾右盼的姿势。“倒撵猴”的退,也是 一样要向左右转换。其它一切进退的动作,都是如此;因为转换便是以退为进,不是真退,真退就是败了。所以古人拳谱有进、进也;退、亦进也的说法。《纪效新书》上也说:“步步向前,天下无敌。”又说:“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这就是说:推手须练到触觉十分敏锐,就是一片鸟毛、一个苍蝇那样轻的东西,落到身上也能察觉。不许它停留站脚,因为鸟毛不到平稳的地方是不能停留的;苍蝇的脚不能站稳,是不收敛翅膀落下的。这是极力形容太极推手之轻灵,绝对不许对方借力的意思。这是推手最重要的理论根据。 又说:“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这是推手极娴熟后的境界。推手的作用,主要是锻炼触觉,术语谓之“听劲”。就是利用两手,尤其是十指的螺纹探听对方动作的意向和劲路;而我则处处意在敌先,使对方来不及防御。
又说:“单重则随,双重则滞。”这两句话是练推手最要注意的,必须时时刻刻用实际行动去体验它。若不认识这个理论,根本谈不到会太极拳,只停留在感性上的认识;不在推手上下几年苦功,也还谈不到随机运用。这两句话解释起来,却是极平常极容易理解的。前面说过:“身如车轮,腰如车轴”,试想车轮着地,哪有两个重点?若有两个,便推不动了。所以《太极拳谱》上说:“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因有缺陷凹凸便不能圆,不圆就双重了。有人解释双重说,两脚同时着地,两手同时打击,是双重;一脚一手是单重,这是极端错误的解释。我们要知道单重、双重不在形式,而在内容。太极拳只是轴心运动,找着了轴心所在,则触处成圆,处处单重;找不着重心,则触途成滞,处处双重——岂但两脚两手,就是一个指头,也免不了双重。
又说:“粘即是走,走即是粘。”太极就是圈的中心点,向外半弧为阳,向内半弧为阴,阳的作用为粘为攻,阴的作用为走为守;粘又是走的准备,走又是粘的准备。所以下面紧接者说:“阴不离阳,阳不离阴,”
又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所谓阴阳、粘、走、刚柔、粘、连者等等,都是攻守两个动作代名词,攻里巳有守,守里已有攻,所以谓之相济。认识了这个,便等于懂劲;在懂劲的基法上做功夫,才能做到愈练愈精。 ()这是太极拳伟大之处,也就是太极拳推手把阴阳之理这么干涩难懂的道理,通过十三势,通过走粘,用具体的动作和态势表达出来,这是古今中外,太极拳受到这么多人追捧的原因了
又说:“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太极推手在随机运化,本身不可有丝毫安排等待的心思,这就谓之“舍己从人”。也就是说要在本身确实做到圆活轻灵的地步,才可以随人粘走,毫无障碍。但是有许多人认“舍己从人”四字,以为要从对方研究来势,早安排一个如何应付的心思,这便是舍近求远了。(我个人比较重视舍己从人,因为在学拳之初,老师傅就说,太极拳随劲难练,而在太极拳推手中有了随劲,才能化发,才能吞吐。当时我不甚理解。其实太极拳中的随劲,就是通过走粘的形式,通过舍己从人的思想训练的。)
以上所标举的,都是山右王宗岳所著《太极拳经》中,属于推手的理论。这是太极拳最高深、最精确的学理,非细心体验,不能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