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转载的,我把国家体委同志的名字省略掉了。关注的是李老先生在信中提及到的一些太极拳的习练步骤和对太极拳论中一些观点的理解。
某某同志:
顷接来信,聆悉各节,但我対太极挙研究尚不够深刻,然既承下问,只得勉为复命。今将学习的过程分条写之如下:
(一)在初入手时,先学动作,然后将每手每式姿势重心方向弄正确,.动作的形式弄适当。当动时不能不动,不能迟动;不当动时,不能妄动,不能多动。因为太极拳是一种武术体育,每手每式有每手每式的作用,不如此就养不岀作用来。
(二)将周身各节练习柔软,使其动作配合均匀,上下内外相合。
(三)练习用意用气的功夫,每动要有神意的向往,呼吸的相随,使动作籍呼吸的力量以开合,呼吸又籍开合的动作以鼓荡。如此则内外相应,相互为用,使身体与精神气分统统充整一气,使身心内处俱得着平均的锻炼。如此则气血的循环得着了帮助,而并未将气血循环的正常规律步骤打散弄乱。太极拳所以称为内功者在于此,所以异于外功拳及其他体育者也在于此,所以对于一些病症的疗养有很好的效果者也在于此。假如教太极拳的人不是正宗传授,姿势练法完全弄不正确,空有太极拳名,收不到太极拳的效果。(在此多说两句,李老先生又提到用意用气的功夫,也就是神意的向往,呼吸的相随。有些初学者看到此,又开始了小马过河,打着知行合一的噱头去配呼吸,这是不适合的。老先生说的神意用气的功夫,是在练成之后的一种表现,而非自己强加上的。练拳要分层级,知道自己在哪个层面上。还是那句话:练功如登山,一部一层天。老师的作用是经历过,在登山的每个台阶上,见到了哪一层天。这个是需要传授的。至于拳架子,现在网上各个大咖的教学视频都有,得来简单;但是那个在某个层级的指导理论,这是需要经师的。
有些拳友,是以函授的形式跟我学的,这种拳友的特点是聪明好学,每天不停的看我的文章,也不咨询,按着自己的理解去加到拳架子里面。结果是事倍功半,更有甚者,练的不舒服了,这是大忌。我的教学信条是:无论是那种体育,武术,内家拳,养生功,如果练完之后,头晕胸闷气短,你练的一定有错误,需要及时向过来人请教。)
(四)体会稳静安舒的功夫。未从出势先将身势立稳,重心放正,身心放松。身松则不留丝毫拘束之力,心松则思想杂念屏除。如此稍停,以俟身心稳静下来,而后出动,在出动时要仍保持其静,如此一手一式稳稳静静、舒舒适适的,势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行云流水绵绵不断的,将一趟太极拳形容出来。练完之后,感觉心神愉快,有说不出的一种舒服。此时口中巳生满甜液。到此境界,有何病不愈(盖大脑神经能得到漬醒的修养,气血循环得到适当的帮助)。若练时心慌意乱,没有一点稳静松软舒适的滋味,练后必面青气喘,口干舌燥,这是暴露他未受过真正太极拳老师的传授,则无论他自己说会四趟太极拳或五趟太极拳,那仍是等于零的。(好多没有经师的初学者,就怕见文定义,断章取义,看似是聪明好学,有自学能力,其实有好多东西,你看到的和你理解的,与作者所讲的不是一回事。有句俗语:要想学得会,得跟师父睡。这句话看来,有些脑洞大开的可能生出别的带颜色的歧义来,或者是片刻不离老师,那么他的绝招或者绝学就能偷学来了;其实,这个意思是,你得跟师父时间长了,理解他的言行举止,理解他动作,语言,口头禅,下意识动作的真正含义,你跟师越近,越长,他的言行举止理解的越全面,越客观。你得从你师父的境况,年龄,经历,学历,爱好,三观等等去诠释理解人家的只言片语。那才是客观的。正确的。
我个人之所以敢给老先生的拳理后面解释,也是我练拳层次的一个体现,还有是对解释对象的一个定义,这个对象多是小白。
(五)到此阶段,身体方面巳有柔软的功夫,筋骨方面已增长了力量,脑力方面也起了一种灵觉沉厚的气势。在这种精形下,身上生出来的作用,在术语来说谓之“劲”。有了这种劲,而后可以练习各种推手,以研究懂劲的功夫。(前面讲了怎么练习太极拳,上条说的稳静安舒,对于初学者来说,就是你理解的稳静安舒;而对于传统太极拳而言,上面的稳静安舒都是通过桩功等特殊训练手段达到的。而后有了劲,在太极劲的系统理解方面,我比较赞同这种说法)
(六)按懂劲,其说有二:一是指认识对方来力而言;二是运用己身之力量而言。前者是以我之视觉、听觉、理觉、触觉四者配合起来,以判断对方之来力的刚柔、迟速、浮沉、大小、长短、方向、面积、企图而言。后者是体会己身拳掌肘腕、肩腰胯膝脚、头顶、脊背各部之配合以后神意心气之向往而言。
(七)研究单推手、双推手、参差推手、活步推手、行步推手、大捋推手、散手等等,久而久之,便可神而明之,一切之运用不难豁然贯通焉。
(八)贯通之后,随便一动,身手腰腿,神气意思,无不配合恰当。在推手时,无论对方如何来力,我均可以四两拨千斤之方法化之于无形,做到不丢不顶,随心所欲,使对方捕风捉影,东倒西歪,无用武之地的地步。这就算是懂劲之后,而阶及(拳论术语,即登上阶梯通往之意)神明的水准了。至于“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之句,无非是说想做到如此境界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非用功很久不可得也。(老先生通篇没有用一个太极拳术语,却把太极拳的习练步骤说的清清楚楚,这也是太极拳推广做准备吧。)
以上练拳的过程,亦可说是练拳的经过阶段。今再将“着”与“劲”的分别解释如下:
1. “着”,是一种术语,拳术中一腿一脚,一掌一拳,皆可说是一着,亦可说是一法。着术动作纯熟之后,便可慢慢的练习各种推手,以求懂劲的功夫。懂劲之后,对于对方之来力的意向企图一粘手,即可了解,便可应付自如。因为“着”是有形的动作,所以容易了解。但“劲”是无形的,非有相当的功夫,就不容易了解。所以,太极拳的功夫,以着术为入手的初步,其注意的是懂劲的功夫。
2. 它的步骤先练“着”,着熟了再学推手,推手日久,才可能渐悟懂劲。懂劲之后,才可能愈练愈精,进而达到神而明之的境界。随便一动,无不恰到好处。
3. 太极拳是一种武术体育,其内容不但有健康身体的好处,而且有技击的作用。今为了答复“由着熟而渐悟懂劲,而阶及神明,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几句话,不能不涉及推手致用上。这是我对太极拳老论中这几句话的一些体会。是否适当,望便中来信指教为盼。
此致
敬礼!
李椿年雅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