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要领注解

2024-06-23 09:46   河北  

   

太极拳是张三丰於元朝泰定至顺帝年间,在武当山修炼期间,见世人有练武者,后天之力用之过当,不能得其中和之气,以致伤丹而损元气。故集先哲武术精华之大成,遵“易筋”、“洗髓”二经之意,以伏羲太极图之形,而取河洛阴阳之理,先后易之数,顺其理之自然,而创出适合养生、健身、防御的一套内家拳术。   太极拳在六百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分南、北两派进行传播,北派一支由蒋发在河南温县赵堡镇代代秘传,其继承了张三丰太极拳的原风原貌,故名“承架”。(把太极拳始于何时,有谁创造写的越详细越有问题,太极拳的形成是岁月的积累,是历代拳师的经验所聚成。可能有张三丰或者王三丰等提炼而成。)



  张三丰祖师作功架十要,后世宗师(是不是宗师注解的不知道,但看其设计的深度,可能是给一些初学者小白等的诠释。在这儿还是老规矩,黑字部分不动,我把我的注解以红字的形式写在后面)注解:

  1.虚灵顶劲

  (虚灵顶劲,头容正直,神贯於顶也。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不能流通,须有虚灵自然之意,非有虚灵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也。)(上面的虚灵解释了,那顶劲呢,不会为了押韵合拍而成吧。要是有顶劲,就得涉及到松腰了。没有正确的松腰,顶劲不会有的)

  2.含胸拔背

  (含胸者,胸内含,使气沉於丹田,胸忌挺出,挺出气雍胸际,下垂下轻,脚腿易浮起。拔背者,气贴於背也。能含胸自然拔背,能拔背则力量由脊而发。)(含胸和拔背是在松腰的基础上,对胸背的要求,没有松腰,即使含胸拔背的外形做对了,在听劲打轮中你也引化不了。松腰了,只要不挺胸就可以了,就可以慢慢体会腰的平⚪立⚪的引化。还有咱们上一期说的腰活胸空,其实就是这儿的松腰,含胸拔背)

  3.松腰

  (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者则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虚灵变化皆由腰转动,故命意源头在腰际,有不得力必於腰腿求之也。)(说些个没用的,大家关注太极拳的文章,不是想从文章上找点理论知识,而是找一些方法工具。松腰首先得坐胯,然后找着带脉,命门,说是松腰,这儿的松是像伞打开后的那个棚松,而不是软塌塌的松泄。这个关过不了,谈不上太极拳)

  4.分虚实

  (太极拳以分虚实为第一要义,如全身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举步重滞,自主不稳,则易为人牵动。)(这是最简单的,最初步的虚实,也是虚实一开始的入手方法。后面的路还很长)

  5.沉肩坠肘

  (沉肩者肩松下垂也。若不能松两肩端起则亦随之而上全身则皆不得力矣。坠肘者,坠往下松垂之意,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放人不远,近於外家拳断劲也。)(沉肩的目的是把胳膊连上脊椎,也就是肩膀和肩胛必须松开,松开了,上肢也就完成了节节贯穿,当然,坠肘了,这个就能节节贯穿到手了。上面的松腰其实也包含了松胯,就是下肢练到了中心。完成了以一贯之)

  6.用意不用力

  (太极拳论云:此拳是用意不用力,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劲留滞於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然后轻灵变化圆转自如,或疑不可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之经脉,如地之有汤洫,汤洫不塞而水行。经脉不闭而气通。如浑身僵劲充满经脉,气血停滞,转动不灵,举一发而全身皆动。若不用力而用意,用意所至气亦相随。如是血气流通,日日灌输,周流全身,无使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即太极拳论所云:“极柔软,而后能得极坚刚也”。太极功夫纯熟之人,臂膊如棉裹铁,分量极沉。使外家拳者,用力则显有力,不用力时则甚轻浮,可见其力浮面之劲力也。外家拳之力量易为人牵动,是不以太极拳。)挺好,挺详细,说真的,我也就是体会到这个水平。不多说了

  7.上下相随

  (上下相随者即太极拳论中所云:“其根在脚,发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由脚而退而腰,总於完整一气也”。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随之而动,如是方可谓上下相随。有一不动,即散乱也。)

  8.内外相合

  (太极拳所练在神。故云:“神为主帅,身为驱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举动轻灵,架分虚实开合。所谓开者,不但手足开,心意亦与之俱开。所谓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与之俱合。能内外合成一气,则浑然无间矣。)

  9.相连不断

  ( 外家拳者,其劲乃后天之拙劲,故有起有止,有续有断,旧力已尽,新力未生,此时最易为人所牵动,太极拳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终绵绵不断,周而复始,循环无穷。原论所谓“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又曰:“运动如抽丝”,皆言其贯穿一气也。)

  10.动中求静

  ( 外家拳以跳掷为能,用尽气力,故练习之后,无不喘气者。太极拳以静制动,虽动犹静,故练架愈慢愈好。慢则呼吸深长,气沉丹田,身无血脉慌张之弊。)


太极人太极魂
内家拳修炼者;顺承内家拳名家李云龙先生的三拳合练思想,解读传统的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