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轩太极拳精论评赏之解读(三)

2024-05-20 10:21   河北  

  行气用意:须手势贯以意识,虽松而不懈,以意气贯注到每手每势的动作上为准则。呼吸要自然深长,不可稍有勉强。一举手,一动脚,都要有神气的向往,并配合以呼吸的鼓荡,使动作随着呼吸的鼓荡以开合,使呼吸顺着动作的开合而吐纳。

[评赏]这条最难,非口授身传不易理解。“气”与“意”的概念太复杂,它既是哲学概念,也是中医学概念,同时也是古代修炼者的修行概念,本人不敢妄解。雅翁此处说的“行气”,可以肯定不是呼吸之气,但好像又与呼吸之气相关连。如果弄不懂“气”,就暂时不管它,记住孟子的话“气以直养而无害”,即保持自然呼吸“不可稍有勉强”就行了。在初级阶段没有必要非要把“气”这个概念弄个清楚明白。至于“意”,那倒是需要认真思考的,因为,太极拳的特点或者说与其它运动的根本区别,就是“用意不用力”。雅翁提出“行气用意”后又专项提出“用意”一条,可见其重要。怎么叫“用意”?雅翁已经明确指出,一举手,一动脚,都要有意识的贯注、神气的向往,简单的讲,这就叫用意。什么叫松?什么叫懈,这也是需要认真辨别的。窃以为贯注了意识的松,才是真松,就是不懈,如果说这样还难以理解,那么,什么叫“行气用意”呢,老论曰:“精神能提得起”、“全身意在精神”,就把它理解为精神罢。(本着尊敬作者,尊敬原创的角度出发,我没有把这段评赏删掉,作者了了百字,可操作性不强。也不怪作者,一层功夫一层理,作者没有练到这个阶段,没有诠释出来,也是可以理解。下面我就说说我的理解,把我的理说一说,也顺便向大家汇报下自己的水平和层次:

      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如果不说外三合,单说神意气,意义不大;外三合了,神意气是自然而然的水到渠成了。手势贯以意识,怎么贯,如果你外三合没有达到,没有松沉到一定程度,就随随便便的去贯以意识,那只能是僵滞,不管你愿不愿意,想不想,你的气一定不是通顺的,时间短还可以,长了就觉得胸憋气闷,头晕眼花了。

       太极拳就是个吞吐,开合而已,不管谁家太极拳,只要出来这些东西了,即使是竞赛套路,你距离太极也很近;在行拳中,如果没有吞吐,开合,即使是杨露禅祖师教的,你也和太极无关)

 稳静安舒:练拳时,要先将身势立稳、放松、头部上顶、尾闾中正,摒除一切杂念,然后出动。一手一势,稳稳静静,舒舒适适,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如抽丝挂线,绵绵不断。如此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在身体方面有了适度的柔软,在中气方面增大了内部的力量,在脑力方面有了清醒的灵觉,以后自然而然的产生一种松沉的气势、灵觉的感应、以及柔软而有弹性的力量,这就是所的“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阶级神明”。

[评赏]

这里重点谈“安舒”。雅翁提出来先将身势立稳、放松、头顶、中正,摒除杂念,就是为了获得舒适的练拳方式。“稳稳静静、舒舒适适、滔滔不绝、绵绵不断”,就是舒适的状态。通过这种在舒适的状态下的长期锻炼,身体适度柔软、中气逐渐强大、头脑愈宜清醒,照此方法继续锻炼,则“自然而然”的气势松沉、“自然而然”的感觉灵敏、“自然而然”的内劲充实,并由此而愈练愈精,阶级神明。说起来真的令人难以置信,太极拳功夫,是在舒适的状态下“自然而然”增进的,决不是因为“狠下功夫”,“汗流浃背”苦练成的。应该仔细玩味老论中“得来不觉费功夫”的话。换句话说,凡是费尽心力获得的功夫,至少不是太极拳的纯正功夫。

     窃以为,太极拳是用哲学思想来指导,需要智慧来领悟,与其它外家武术的训练方法有着本质区别的内家拳。学习太极拳首先要明理,其次要得法,最后还要用功。现在人们普遍都把太极拳当成外家拳来练了,整天“劳其筋骨,苦其皮肉”。之所以如此,是以为勤奋苦练就能成功,殊不知太极拳的用功不是要冲破生理极限的苦练,而是依靠自身的领悟和感觉。如果太极拳像外家功夫一样苦练,吃苦受累却收效甚微甚慢,又何苦非要练太极拳呢,不如直接学习其它运动或练其它功夫,效果还快速显著得多。笔者认为,凡是以外家拳的方法如强调刻苦训练、讲求手法技巧、片面追求功夫等思维习惯来练太极拳,可以获得功夫,但难以称之为纯正的太极拳功夫。所以,只有用内家拳的思想方法来练习太极拳才是学拳正道。

太极拳是讲究放松,是讲究中正安舒,但是,我不喜欢这种非阴即阳的世界观。过度的强调意念,过度的强调悟性,最终把太极拳玩成了个玩意儿。既如此,为什么非要称之为 太极拳 啊?太极,是阴阳济济,三生万物也,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华,而拳是需要实作的,不能相互之间搭搭手,跳一跳,就是拳了?蹲下身子,相互顶顶牛,看谁的力气大,就是拳了?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太极,可是不经过站桩,单操,打人桩,推手,散手训练,是不能称为拳的。有喜欢太极文化的可以往纯悟性,意念上走走;要是喜欢以拳的形式来领悟太极的,还需要在站桩,单操,散手上下下时间。我特别爱玩游戏,尤其是单机版的游戏,目的不是为了对抗,是为了看最后的通关动画。太极拳也是如此,几千年来,一些太极拳的先贤们写了好多自己体会,流传于世,有的时候,就是想看看通过自己练习,看看能和哪位前辈先贤对上话。结果,越练越惊讶,越练觉得自己的路很长,越练觉得自己越不会了。

       对于太极小白而言,太极拳的松,就是你现阶段以为的松:松软,像件衣服随便的扔到地上一样,那种松塔塔的感觉;松的像烂泥一样。这些都不为过,一开始必须和自己后天形成的用力习惯形成鲜明对比,不破不立嘛!

       但是如果打着旗号,拿这种松软去讲太极拳,认为这种松软就是太极拳的大松大柔,那就有点盲人摸象了,不对,盲人摸象,最起码人家还摸到了真的象,你这也只能是叶公好龙,并且还叶公讲龙,叶公教龙!!!

       李老先生在晚年写的这些书信,拳理,体会,都不是我们小白理解的那样,那是人家在练了五六十年后的心得,拳论 ,切记切记。尤其人家讲的稳静:是在桩功的基础上得到的,安舒:是在神意功夫达到一定层次后才能达到的一种状态,一种心得,一种体会。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有一天,你看到富商带了个名牌手表,你估计了自己的财力,倾其所有,你也购得了同一款的手表,你戴在手上,猛然觉得自己就是那个富商了亦或是富商的徒弟,富商的员工,富商家的传人了。别人质疑,你还拿出自己买的那块表来证明,其实你自己也知道,你们没有关系,没有任何关系。我们看看在太极拳的圈里有多少这种“戴表”的同好们啊,欢迎大家对号入座。所以,我们现在不是模仿人家现在的那块手表,外饰,亦或是交通工具,腰看看人家是怎么“发家”的,怎么“挣钱的”。要从人家的初始阶段看起,可能对现在的你有点意义。

    

       本人原来是某院校数学教员,内退后一直从事教授数学的工作。太极拳是我的个人爱好,也是因为身体有病而接触杨氏太极拳,随身体由虚变强,也算是和太极拳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没有参与任何武术团体和协会,纯粹的一个二十多年的太极拳爱好者。蒙几位著名的内家拳明师不弃,被收入弟子。主要的研究领域是:太极步的虚实训练,架子的 松慢稳匀中 训练,和推手听劲训练上 有教学有心得有体会,有同好可以微信gxj12345jxg交流.。


 


太极人太极魂
内家拳修炼者;顺承内家拳名家李云龙先生的三拳合练思想,解读传统的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