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4-15日悟
每练拳,心里要思想须如何能叫身势放松软。尤其是两肩两肘,要时刻不忘思想放松放软,如不这样行功,就不能上进。(这也是用意的一部分,念念不忘,终有回响)
1971-4-22日悟
要想功夫的进步,就要天天想我师杨澄甫公平素练功推手及发劲等等神气味道,如不天天想,进步就不快。切记切记。
要思想他:其练功是如何的稳静松软?其推手是如何软弹轻妙,知觉灵感,虚实莫测。其发劲是如何的用丹田劲,充实无比?(见过大师,和大师搭过手,如果还有幸拜明师大师为师,并且能作为明师的相手几年,这何其幸运啊。在太极拳方面,我个人遇到的水平最高的杨氏太极方面的明师,也就是朱凤仪先生了。有幸看到过朱先生演拳,得到过朱先生的指导,也属于是有幸之人啊)
要有活力,有勇敢,有坚强的斗志,有虚实的变化,有来不知去不觉的冷快绝伦的动作。
1971-5-1
未从接触,先持以虚无所有气化一切的神态。
在攻守方面,无论对方如何来攻,我总以虚无气化灵感的身势将其化掉于无形之中,使其处处捕风捉影,无用武之地。
在进攻方面,要使对方不知如何防守,使其动也不行,不动也不行。使小劲不行,使大劲也不行。软也不行,硬也不行。总之是无论如何也不行。若无这种本领,是功夫还欠练。(其实,能这么应对对方,说明你的内功水平,听劲水平要比对方高的多,否则的话,你是化不开的的,你的虚无的神意是被对方压制的)
这种劲来之不知,去之不觉,打人于不知不觉之中,这是太极拳法。
这种劲冷打去能入里透内,能将对方摧毁,能将人打垮,将人五脏六腑烂熟,能使人惊心动魄,闻风丧胆。平时要常思想这种劲是如何发的,如何来的,心里是如何作想的,常常琢磨,久之当有觉悟。()现在是和谐社会,法治社会,推手听劲就是对方的一种游戏,万万下不得重手。李老先生的那个学拳年代是把太极拳当作拳来练的,拳的成分多。不像现在,太极游戏的成分多
1971-5-14日悟
每出势慢慢的摸索,细细的体会手上的感觉,不要使大力,不要开大架式,以免费力,以使有恒持久,如此天长日久了,就自然养出手上的灵感功夫来。在推手时,听劲准确,怎来怎化,这就在不知不觉中长了功夫了。
这种练法,又省力,又能耐久,是最好的长功夫的办法。如果每练必下大架式,使大气力,又累人,又不能持久。不持久就长不了功夫的,这是很值得注意的,切记之。要叫手掌上的肌肉有发泡的感觉为对,要叫手指肚上的肌肉鼓胀才对,好好注意吧,如此就有灵机了。(这是针对杨氏太极拳85推广之后,一些架子师傅教学生后,李老先生看后的说辞;一般人认为,马步低,动作幅度大就是有功夫,这个在外家拳里面不假,但是太极拳讲究松慢稳匀中,保持一个匀劲的情况下,慢腾腾的23十分钟,有的疲劳了,有的力竭了。其实这个时候,老先生是提倡大家往高架,中架子上走,多养一下那口气。
个人比较喜欢董氏父子练的杨氏太极拳,尤其是董虎岭的,浩浩荡荡,像个巨蟒一样。再看董英杰晚年和郑曼青晚年的,都是李老先生说的这个练法。)
拳不离手,歌不离口,功夫非要练,要时常想,持久的摸索。
练时注意找味,不要用很大的力,因为我是多年的功夫,不是初起打基础,所以不必费力练功夫,只是找味道就行了。
要把手掌上、指肚上及其一身的灵感练出来,要把神经的灵感练出来,把清醒的灵敏智慧练出来,如此非轻轻的松松的稳稳的慢慢的静静的练功不行。如是用大力用硬力或架式太大都不行,因为这是多年功夫了,不必再在基础上下大力,出大架子功夫了。(在日记中说是悟,我觉得有点教导弟子的意思了。上面说了打拳注意不要过度疲劳,要注意拳感拳意;怕语言有歧义,在这儿又解释了上面为什么那么说。为什么有的人需要大架子,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