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快中考了,一些要求加一对一的孩子多了起来,本来就是周末有课,结果有的孩子一模二模考的不好,就开始慌了,要求放学后辅导。其实到了现在再一对一,有点上阵磨枪的意思了。奈何都跟了一段时间了,不好推辞,也就跟着加课了。顺便建议一下,要是初中的话,数学就得从初二重视起来了,几何是一个重要的阶段,也是孩子开窍的分水岭;还有建议家长和孩子谈学习的时候,尽量的把课本知识和孩子的爱好结合在一聊,让孩子知道,玩手机玩游戏和学习课本知识一样,都是需要熟练,积累,思考的过程。不用心的话,即使在网游世界里也是个糊不上墙的烂泥。其实这就需要家长的能力水平了。有的会问,学校的老师是做什么的?客观来说,老师的时间有限,另一方面人家也是五六十个孩子的老师,不是你一个孩子的老师,根据你孩子的特点性格来量身定做的时候,学校的老师没有这个精力的。你不是谈太极拳吗?怎么说教育了,其实教育何尝不太极啊!只不过在教学过程中又有一套教学的棚捋挤按,采列肘靠,有一套搭手听劲而已,一回事,都是一回事。
从今天开始,下面几篇文章都是转自上个世纪初的太极拳爱好者的学习日记和经历。不过这篇是郑曼清的传人写的一些自己的体会,我略感兴趣,注释下。
曾听有人说,太极拳要练得全身像皮球,全身处处带棚劲。(原作者是带着批评的观点,一开始就贬低。我持不同意见:太极拳练的像皮球,是旁观者,或者是推手时的伴手的感觉,绝对不是自己觉得自己是个皮球了。那是意淫了。还全身带棚劲,这么聊的话,就是什么是棚劲还没有弄清楚,棚劲自己练没有,自己练只有沉重感,是在推手过程中,自己和上对方的那个感觉,才是棚。)这一说法十分幼稚可笑,而且害人不浅。人体不可能是球状。纵使你体重500斤,也不可能是球状(有的时候,练的气足了,的确从丹田开始,球感越来越足,随着练功日增,这个感觉越来越强烈,气球越来越大。作者在这儿明显是偷换概念,把形和意区分来看,区分来讲,有点泼妇骂街的味道了)。此次随恩师出行,专此请教恩师。恩师说:太极拳是圆没有错,但是,这个圆是圆柱体。而非圆球。由此可知,太极拳练到顶峰时,全身圆柱效应出来了。因为是圆柱,所以能够产生磨转心不转,因为是圆柱所以能够立身中正。因为是圆柱所以可以走化,可以缠绕(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理论支撑,无论是圆柱也好,圆球也罢,只不过是在不同的阶段的一个体会感觉而已,从这种角度讲,都是对的。但是如果你站在自己现在这种练功程度和体会,去完全否定别的层次的东西,是不客观的。或者是片面的)。太师爷郑曼青说过,太极拳是磨转心不转。磨转即喻腰转。心不转者。乃气沉丹田之中定也。按磨转心不转者。此家传口诀也(为了更有说服力,作者就开始搬出祖宗来说事了,来佐证自己。但是,郑曼青说的那几个字,你都认识,但是说的是那这个阶段的体会吗?这是值得商榷的。还有,你想想,是圆球可以做到球转心不转,还是圆柱可以做到啊?呵呵非常明显的事情。)。比诸拳论所谓。腰如车轴。腰为纛二语(尽量去看看古代车的车轴,不要用自己的认知去衡量古语。腰为蠹,什么是蠹,什么情况下才为蠹,这都需要练,需要实作,需要悟)。尤为显赫。余得此意后,自觉功夫日见进境。这些话已经很明白地解释了太极拳圆柱原理。人体是圆柱,四肢也是圆柱,非常类似于木人桩。我们每一招每一式都必须符合人体结构的原理。大的圆柱人体躯干不动,手脚乱动只有手脚力气,没有整体劲。只有由躯干来带动四肢才是太极之道,所以本门把身动手动奉为要义,行功走架不可违背之(厉害,洗脑的最高境界是先把自己的脑洗了。躯干带动四肢,什么带动躯干啊?郑晚年的架子是太极的一种形态,带并不代表是太极的全部。看一看,郑的架子,李雅轩的架子,董家父子的架子,牛家的架子。郑的躯干带动四肢,那别人用腰带,用脊椎带,用神意带就不对了?有些偏颇了)。
在这段文字里,我批评的比较多,不是为了抬杠而抬杠,主要是现在太极拳教学老师众多,良莠不齐,也是给小白们提醒注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