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月季公园推手,遇到原来一起练习太极拳的拳友,数年不见,也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听劲了,在一起就搭了搭手,听了听劲。潘老哥比我大一旬,无论身体的松柔,还是活步的进退连环,都有独到之处。谈起内家拳,就说到了三拳合练。我虽然一直练习三拳,自从师从李玉栓先生后,人家师承李云龙先生,走的是三拳合练的路子。我跟师时间比较短,李玉栓先生的精华,我学了不到万分之一。因此也试着摸索自己的三拳合练。浏览文章,发现了孙氏太极拳的三拳合练,就拿出来和大家一起读读。
喜好传统武学者大都知道,至明清,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内家拳逐渐兴起,杨露禅、董海川、李洛能等内家拳高手则以绝对的实力一一击败当时的外家拳高手,奠定了内家拳无可争辩的统治地位,使得内家拳逐渐发展壮大开来。那么,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大家们又是如何在对抗中护住自己的中线或者重心来取得胜利的呢?
我们仍看孙禄堂的解释,孙禄堂在长期的体用中发现,尽管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本质如一,都崇尚“中和”,但是,技法却各有特色。其中,太极拳讲究“虚中”,八卦掌讲究“空中”,形意拳讲究“诚中”。 太极拳强调“虚中”,太极拳手的身体中线或者在重心是虚幻不定的,能随着对手而变,而且多半还是借助对手的力量而改变,始终让对手摸不准、打不实。因为移动整个躯干或者身体重心要比移动局部要费力得多,所以,直接快速躲闪对手的进攻非常费劲,但是,如果有人推上一把,则要容易得多。因此,太极拳要求习练者训练好身体的灵敏度和弹性,以能在不受伤害的情况下吸收对手进攻时传递过来的能量为己所用,从而能在在对手进攻之时借助对手的力量顺势调整自己的中线或者重心,始终不让对手打实。
太极拳的防守极为有趣,既不与对手硬顶,那容易造成伤害,也不一下子闪得远远的避开对手攻击,那样不经济,只稍微调整中线的位置正好避开对手的攻击即可,而且,调整中线位置的力量还有一部分是由对手进攻时给来的。显然,太极拳的防守无疑是最经济、省力的,而且,这样的防守极有利于发现对手的空档并实施有效的反击。
尽管太极拳手的中线是虚的,每当对手进攻时就顺势变换位置,使对手打不实。但是,太极拳手总还给对手进攻自己中线的机会,可八卦掌高手则连对手进攻自己的机会都不给,中线始终是“空”的。八卦掌高手在与对抗时总是绕着对手游走,从不停顿,始终不给对手有效进攻的机会,并找寻合适的机会制胜,一些人在与八卦掌高手对抗时,往往还未及出手便已被转晕了,因此,也有人将“空中”更加形象地解释为“变中”。
当然,八卦掌也是靠功力而非简单的技巧取胜的。八卦掌强调“百练不如一走”,八卦掌高手的步法极为迅捷,身法、掌法也极为灵活多变。八卦掌高手总能绕到对手无法进攻的角度发动攻击,并且还能在常人看似不可能的角度发起攻击,极具实用价值。整个八卦掌的战略战术简直就是一部活脱脱的毛泽东思想。
因此,尽管八卦掌创编时间较晚,为内家拳中最为年轻的拳种,但是涌现出来的高手却非常多,很多高手都有一人对抗数人甚至数十人的记录,八卦掌创始人董海川则有单人赤手空拳对抗持兵刃的群匪并取胜的记录,这样的事例通常只有在武侠小说中才会出现。
形意拳讲究“诚中”,又有人将之解释为“直中”。也可将“诚中”理解为“实中”,与太极拳的“虚中”相对。但是,“诚中”并不是要对手硬对抗,形意拳也讲究化劲,否则就不是内家拳了。形意拳要求习练者是在中线稳实的情况下将对手劲力化开,这样则能最高效率地直接反击对手。而在太极拳采用“虚”中或八卦掌采用“变”中的情况下避开对手攻击后还需将中线调整至一定位置的并处在相对的稳实状态才能实施反击。形意拳是三大内家拳中刚劲最强的拳种,也是三大内家拳中功夫上身最快的拳种,这与形意拳重天地浩然正气的理念有关,很多形意拳高手都能在民族危难之际站出来为国效劳。
因此,由孙禄堂对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的异同点的认识可以看出,伟大的武学家一大过人之处就是对身体具有极强的整体掌控能力。他们能做到“浑身上下都是手”,而且他们的任一只“手”都能像腿一样随意调控整个身体重心的移动。故而,伟大的武学家既能借助对手攻击的力量来移动身体重心,又能在疾速的纵横矫变中始终的控制好自己重心的稳定性,还能在化开对手重击的同时保持重心稳定不变并快速反击。这种令常人望尘莫及的对身体的整体掌控能力就首先使得了武学家在对抗中具备了常人所远不能及的优势,他们能在任何瞬间各种姿势下从事防守工作,能在对手露出空档的任何瞬间实施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