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华商报报道,11月11日,齐鲁工业大学院办工作人员证实,“长清校区女生宿舍楼昨天下午发生火灾,但很快就扑灭了。”学校安全管理处警务室工作人员答复称,火灾没有造成师生人员伤亡,“我们应急处理了”。对于学生反映刷脸耽误撤离时间,这位工作人员回应称,“刷脸是我们学校的一个安全系统,因为当时人太多了,肯定得刷脸,要不怎么保证学生的安全?”对于火灾发生时是否有安保人员撤掉刷脸闸机,组织学生快速撤离,工作人员答复称:“当时宿舍安保人员都赶到现场,出现火灾,大家都赶过去处理了。”
据媒体报道,按照《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中的要求,防火门、疏散门、安全出入口设置的门禁应连接至消防联动控制系统,发生火灾时保障逃生通道畅通。高校引入人脸识别门禁设备,是为了方便管理,保障内部人员安全。但是,面对突发的火灾、地震等,学校应确保逃生的快速、安全,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媒体在对此事的评论中多次使用“绊脚石”“拦路虎”的说法,表达在紧急情况发生时,不应使维护学生安全的工具成为安全潜在的威胁。大河网评论指出,人脸识别系统造成的学生低效逃生,依然让人心有余悸——在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的紧要关头,门禁设备却成了逃生路上的障碍,这一点真的需要当事学校认真反思。中国妇女报认为,烟尘、火情乃至电路损坏都有可能使闸机失效,耽误宝贵的逃生时间。万幸此次火灾并未造成学生伤亡,学校应深刻反思平日的消防安全措施是否到位。这也为社会敲响了警钟,建筑物管理方应完善改进安保措施,不能只是将闸机一设了事。按照相关规定,人员密集场所如果设置疏散门或人脸识别系统,一定要保障火灾时不需要使用钥匙等任何工具,就能轻松从内部易于打开,并应在显著位置设置具有使用提示的标识。对此,媒体表示,齐鲁工业大学女生宿舍发生的这次火灾,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学生排队刷脸过闸机?值得深究。
媒体认为,这次“事故”为设置刷脸门禁的公共场所敲响警钟:享受科学技术带来的便利之余,切莫忽略了其潜在的安全风险。澎湃新闻评论认为,在享受技术便利时,还必须考虑潜在风险,考虑各种极端情况,制定细致有效的应急措施,有效维护公众的生命安全。贵州广播电视台官方账号零度时评指出,学校不能以日常管理为由,在紧急情况危害到学生生命安全时仍坚持原有的、不利于逃生的管理模式,而应将学生在紧急危险状况下的逃生便利和生命安全保障放在首位。头条号作者“胡萝卜说法”分析,学校作为学生宿舍这一公共场所的管理者,有责任保障学生在宿舍内的安全。在正常情况下,刷脸系统用于管理出入人员,保障宿舍安全,是履行安全保障义务的一种方式。然而,当火灾这一紧急情况发生时,安全保障义务的履行方式需要适时调整。如果因为刷脸系统导致学生受到人身伤害或其他损失,学校可能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红网强调,火情平息后,学校应以负责任的态度,认真反思、改进安全疏散流程和应急预案,加紧开展安全排查和管理人员的培训,明确“安全通道必须畅通”是突发险情时的必要准则。
“刷脸撤离”不是首次在高校发生。2019年6月17日晚,四川宜宾长宁县发生6.0地震,成都、重庆等多地震感明显。重庆某大学一栋宿舍楼的学生在逃生时,也出现排队刷脸的情景,所在校区管委会办公室工作人员向澎湃新闻表示,该校区每个宿舍楼一楼大厅都设有逃生用的“侧门”——消防通道,还有一键释放按钮,只要按这个按钮,包括正门的人脸识别闸机通道在内的所有门都会打开,门禁也失效,事发时宿舍楼的楼管人员刚好离开片刻,学生不知道开侧门,所以出现地震时学生排队刷脸出入宿舍楼的情况,事后将加强对学生的相关应急逃生演练等安全教育。对于此次宿舍起火,还让学生“刷脸”出门的做法,广州日报评论《“逃生先刷脸”逻辑真“感人”》认为,火灾来了不急着帮人逃生,反倒要靠人脸识别来“保障学生安全”,该校工作人员这番话着实是逻辑“感人”、匪夷所思。极目新闻评论《宿舍起火还要刷脸撤离,保障安全不能本末倒置》认为,在发生火灾时,以刷脸撤离来保障安全,二者根本就没有逻辑关联,这是缘木求鱼,甚至会适得其反,成了安全的阻碍。对此,春城晚报评论强调,究竟是多么清奇的脑回路,才能给出“刷脸是为了保障安全”的回应?封面新闻评论认为,因为“人太多”,所以“肯定得刷脸”,如此才能“保证学生的安全”——从逻辑和常识出发,这名工作人员的说法,实在没有什么道理可言。也正因如此,舆论场上涌现出大量批评当事学校对学生疏散工作处理不当的声音。可以说,“刷脸逃生”是保障安全的回应,在一定程度上使这场火灾进入了更多人的视野。
★舆情知识
舆论危机应对十大原则之逻辑严谨
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去中心化、去权威化导致信息的真实性极易受到挑战,无论是政府部门也好,还是新闻媒体也好,所发布的内容不再能因为自身的权威地位而天然受到公众信任。权威部门所发布的内容但凡有前后“对不上茬儿”的地方,或与公众认知有较大出入时,都会受到公众的质疑,从而降低公众的信任感,不利于舆论引导。因此,对外发布的任何信息,都须经过严格的审核、反复推敲,避免出现漏洞。
这种容易出现漏洞的点很多,例如公告中各项数字是否能对应上、与之前发布的信息中的数字能否对应上、与其他政府部门发布的数字是否能对应上;例如对事实的描述是否清晰完整,对公众质疑点是否给出明确的解释;例如调查结论的推论是否严谨、是否符合常理等等。在重大自然灾害、重大事故发生后,由于情况复杂、信息不易统计、多部门同时作战等情况,往往在信息公布时更容易出现漏洞。在这类重大危机事件的处置工作中,除了发布的公告、通报中要注意逻辑的严谨性外,还需注意各方、各级政策措施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摘自《智能化时代的舆论危机新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