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猪侵线致列车延误 应对失当酿次生危机

科技   2024-11-20 19:01   中国  
10月27日17时,有部分网民反映“南京南站多趟列车晚点”。当日20时,@铁路南京站 通报称,因设备故障影响,部分列车晚点。两天后,@铁路南京站 再发通报,列车大面积延误是因野猪侵入高铁联络线,当日还有一位机械师下车排查故障时被邻近列车碰撞身亡。 

时隔两天再发通报 官方回应迟缓引质疑

事发后,部分滞留南京南站的乘客在网络中发布了列车延误的消息。从讨论情况来看,人们只知道列车晚点了,但关于具体原因一时间众说纷纭。这激起了公众对于相关信息的渴求,当晚#南京南站#这一话题就登上了微博热搜榜。

10月29日,时隔两天,南京南站发布第二次通报,说明了列车延误的具体原因。而部分网民不满官方消息的“姗姗来迟”,经网民观点抽样分析,这类观点占比为7.78%。 

首次通报“含糊不清” 小道消息难辨真伪

南京南站虽然在事发当晚发布了通报,称列车延误原因为“设备故障”,但并没有说明全部信息。此后,网络出现不少爆料信息称,延误原因为“高铁撞人”——机械师“违规操作”被撞身亡。

官方通报语焉不详、含糊不清,易让网民产生负面联想,扩大舆论质疑和不满。对此,正观新闻评论称,我们理解为了公众的情绪,官方通报有时会“真话不全说”,但车窗外大概发生了什么,这是公众知情权,岂可一句“设备故障”敷衍?事发时,如此多乘客被困在列车和高铁站,焦躁的情绪下,就需要官方信息入场。官方通报含糊不清,小道消息满天乱飞,倒逼官方再发通报,这暴露了舆情素养专业性的缺失。

★舆情知识


舆论危机产生原因之突发事件的责任归属及处置不当

突发事件往往是不可预见的,但突发事件发生之后的应对处置流程,则多数是可预见并事前演练的。公安、应急、宣传等部门因其工作性质原因,在突发事件中往往需冲锋在前,直接面对公众和媒体;然而,因处置突发事件的复杂性和公众舆论的高度关注,这些部门也很容易因应对不当而引发危机。一套有效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流程,可以避免相关部门在自然灾害、突发事件面前因应对失措而陷入危机中。

舆论危机应对十大原则之信息公开

舆论危机一旦形成雏形,将在舆论场上迅速扩散。在危机初始阶段,公众对信息的探究需求最为强烈,在这一阶段,如果公众所获取的信息不对称,不能获得完整、权威的信息,就会给谣言和各种猜测留下极大的传播空间。因此,传播界提出了“黄金处置时间”原则,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更是基于当下媒体环境特征,提出了“黄金4小时”原则,建议政府第一时间发声、第一时间处理问题,做突发事件的“第一定义者”,以此有效地平息舆论危机。

舆论危机中的回应公告,不能简单地看作是调查结果的通报,而应将其定位为对舆论疑问的解答,对公众期望的回应,对民意要求的满足。针对网上碎片化的信息和情绪化的议论,有关部门应披露完整事实,还原真相,引导专业分析和理性认知。

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仍然能看到部分涉事主体希冀通过遮掩事实、控制评论的方式平息危机。究其深层次原因,相关单位不仅在危机管理的防范机制上存在严重的问题,危机发生后也都还在习惯地用“控制思维”考虑问题,竭尽所能地采取欺瞒不报、限制媒体采访、删除相关报道等做法,天真地认为可以把问题大而化小、小而化无,最终却适得其反,既延误了采取正确处置措施与挽回损失的时机,也使相关责任人难逃更严厉的惩罚。

在舆论危机面前,尤其是涉及公共安全的舆论危机面前,放弃控制思维与侥幸心理,积极面对危机的真实情况,采取正确措施,争取减少生命财产损失,同时做好信息公开,引导媒体及时准确报道相关进展,稳定人心、避免恐慌情绪蔓延,是唯一正确的方法。也只有这样,相关责任人才有获得原谅、争取减轻损失的机会。

摘自《智能化时代的舆论危机新应对》



往期推荐:




【舆情课堂】“刷脸逃生”为保证学生安全  回应逻辑不清扩大事件影响


【舆情课堂】从“姜萍事件”看倾听舆论声音之重要性


舆情课堂】“插兜离场”酿成次生舆情 态度端正才是舆论危机应对之道


微热点WRD
微热点,基于海量全媒体数据,致力于打造热点发现-热点分析-传播效果评估-热点事件案例库的媒体传播大数据应用平台,用大数据解读热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