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卡牌盲盒等游戏风靡于中小学生群体,俨然成为中小学生的“社交密码”。但随着“集卡现象”的持续火热,中小学生高价购买卡牌、集卡被诈骗等负面事件频发,引发家长担忧、社会关注。舆论普遍认为沉迷集卡,容易扭曲未成年人消费观和价值观,滋生炫耀、攀比心理,不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究其“集卡成瘾”的缘由,或跟卡牌的社交属性强、盲盒机制刺激性强、市场过度营销炒作等原因分不开关系,而还处在心智发展阶段的中小学生也容易受到享乐主义、攀比之风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这种不良风气向校内蔓延,易带偏校园风气。媒体建议针对校园设施不足、学生人身安全、学生沉迷集卡、“空挂学籍”乱象等方面存在的风险,媒体提出进行精细化管理、加大监管力度等建议。 l 新京报:112名学生抽签77个床位并非没有更优方案学校住宿资源不足而不得不让寄宿生实行住宿抽签的现象,再次证明了对紧缺资源进行精细化管理与分配的必要性。各地既要加大政策的对接和争取力度,也要灵活施策、柔性管理,真正让办学条件跟上社会的需求。l 光明网:教室装空调的话题不该总是“自然冷却”对于教育主管部门来说,与其等着季节变化将这个话题自然“冷却”,不如主动探寻积极的解决方案。如果地方财政允许,那就不妨明确经费开支、规范财政报批流程,为教室装空调敞开方便之门;如果地方财政有限,那就不妨引入市场机制,设置更加科学合理的家校成本共担机制。在此基础上,各地不妨根据实际气候条件出台更加精细化的空调安装指导。l 齐鲁壹点:家长建议装空调被拒,莫让学生“没苦硬吃”当前,中小学校教室安装空调的条件已经具备,各地教育部门不能再抱着“老黄历”不放,应切实考虑到孩子和家长的需求,鼓励和支持学校多措并举解决空调问题。比如,空调可以集中招标采购,资金由财政支持一部分,学校筹集一部分,社会赞助一部分,家长分摊一部分。 l 新京报:“不拍照不录视频”,治不了校园欺凌当发生校园欺凌时,学校最应该做的是依法严惩、决不手软,而非当做“家丑”遮遮掩掩,这既是维护被欺凌者的合法权益,也是对所有学生进行规则教育的途径。也唯有严格依法追究对欺凌者责任,才能啃掉校园欺凌这块“硬骨头”,护航学生健康成长。l 光明网:反对校园欺凌,不能禁止“拍摄校园欺凌”学校要做的,是承担起反对校园欺凌的责任,织密安全网。比如,加强技术手段,通过监控的强覆盖,确保校园没有看不到、够不着的阴暗角落;建立便捷的举报系统和快速响应机制,让学生无需依赖手机即可报告欺凌事件,并获得及时干预;再比如,强化反欺凌培训,让老师和工作人员承担起日常巡视职责,更敏锐地识别潜在的欺凌行为,及时为学生阻挡可能的伤害。l 半月谈网:“孩子一出事就是学校的问题”?校园安全责任该如何划分面对校园安全无限责任,还需要更多具体可行的举措,学校方面要在日常管理中形成更加规范健全的安全预案和应急管理机制,同时提高校方安全责任险的标准,让保险覆盖面更广、赔偿力度更大,更好地发挥出保险的作用;教育主管部门也需要加强监管,科学公正地进行安全责任划分,避免一味将压力施加给学校,造成“以闹取胜”的局面出现。 l 人民网:排除隐患,划下红线相关部门必须铁腕监管,出台严格的规章制度,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比如,严查市场上不法经营行为,严加监管线上线下经营者,敦促其完成销售机制,确保“监护人同意”的规定得到有效执行,对违规商家严惩不贷。此外,家庭和学校也应该承担起教育引导的责任。学校可以开展相关主题的教育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到卡牌盲盒的危害;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消费行为,引导他们理性对待卡牌盲盒,避免盲目跟风购买。l 央视新闻:校园风靡!网上热卖!家长可知道“烟卡”正在“毁”孩子?家长和学校应主动开创更多有益身心的游戏,引导孩子寻找比玩卡片更有趣的替代品。家长和学校应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让他们正确认识了解“烟卡”的危害和不良影响。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烟卡”市场的监管力度,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同时,加强对商家和平台的监管力度,防止他们利用“烟卡”进行不良营销和宣传。 l 新京报:花2万元就能挂靠,学籍不该成为牟利工具鉴于实施学籍空挂涉及入学、教学、毕业等各环节,这不可能是中职学校个别工作人员的行为,很可能是学校的“经营之道”。为此,除了对媒体曝光的机构、中职学校进行调查、处理外,还需要以此为契机,对所有中职学校的学籍管理进行排查,杜绝学籍挂靠等违法办学行为。l 中工网:拿“空挂学籍”当生意是亵渎教育公平面对“空挂学籍”的乱象,一方面要严格审查。不但学校要自行检查,更要有“外部检查”,不但上级部门要查,还要借助第三方来查。要将线上与线下的审查相结合,通过大数据进行排查;另一方面要严厉惩处。对于发现的“空挂学籍”行为绝不姑息,提高违法成本,让那些企图浑水摸鱼,从中牟利的人望而却步。专家观点部分专家针对“烟卡”“卡牌盲盒”的风靡和校园欺凌问题,提出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构建“家校社医政”五位一体的校园欺凌生态治理数智化体系等建议。l 杨富强(新疆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烟卡”的出现和风靡,本质上还是社会和家庭忽视了幼儿和青少年在社交方面的工具需要。此外,现在有些商家专制“烟卡”售卖,商家背后的烘托造势是“烟卡”风靡的原因之一,所以说这个问题并不是管理或者禁止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从源头上找到良性替代品。建议学校、家庭、社会同向发力,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多鼓励学生参与体育、艺术和其他有益身心的活动,同时,以其他内容替代收集和交换卡片“烟”的内容,减少“烟”对青少年影响的可能。l 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对于眼下的玩“烟卡”游戏,学校和家长要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引导,一方面,要对孩子进行卫生习惯的教育、培养,告诉孩子绝对不能去翻垃圾箱,捡拾丢在垃圾堆里的烟盒;另一方面,要告诉孩子吸烟的危害,教育孩子绝对不能为了“烟卡”而去买烟。而监管部门则要加强对销售烟草商家的监管,严禁向未成年人变相或鼓励销售香烟。l 郑子殷(广州市政协委员、广东省律协未保委主任)有关部门应当组织专家论证盲盒销售是否属于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产品,如果属于则应当坚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一律予以禁止。即便不属于,也应当明确禁止商家向八周岁以下不具备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进行销售。同时,相关部门应当规范商家的行为,审查盲盒及其相关产品的产品质量和宣传方式是否符合法律规定,保证相关主体的经营行为不逾越法治的轨道。l 皮艺军(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针对欺凌问题的解决,建议采取超前干预、防微杜渐、未雨绸缪的方式,而不是事后处置和补救。对于轻微的、经常发生的类似欺凌的事件,需提高警惕,从小做起,从早做起,让任何与欺凌相似的言行,在校园里没有存在的空间。l 姜斌祥(山东大学计算心理研究院院长)应构建“家校社医政”五位一体的校园欺凌生态治理数智化体系。同时,将数智技术嵌入校园欺凌防治生态体系,使校园欺凌治理具备坚实数智化技术支撑。发挥校园欺凌治理委员会作用,引进公安、检察等力量,参与校园欺凌治理,加大威慑力。学校还要开展线上线下教师培训,树立正确认知,让教师能够及时识别欺凌,干预欺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