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野猪来了”“熊出没”后,“猛虎进村”事件的发生,让舆论聚焦野生动物保护与人类安全之间矛盾与平衡,应急常态化、划定新的活动边界,被认为是维护人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处的有效办法。
野生东北虎进村咬伤村民
11月18日6时,黑龙江省勃利县吉兴乡长太村某村民家门前出现东北虎,一村民被老虎咬伤。18日15时,勃利县林业和草原局发布通报称,受伤村民正在治疗,伤者情绪稳定、生命体征平稳。多部门人员已到达现场,对老虎行踪进行追踪。18日22时许,黑龙江省林业和草原局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称,省林草局当日召开东北虎保护工作紧急会议,已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组成工作组开展处置工作。将进一步强化东北虎保护相关工作,加强冲突防范,确保人虎安全。
客户端成主要舆论场 媒体带动信息传播
根据新浪舆情通统计,11月18日8时至11月19日15时,事件相关的全网信息量为11.03万条。
统计时段内,#黑龙江一只大老虎出没在门口 咆哮着一下撞歪大铁门# #黑龙江一地疑出现老虎进村顶撞农户院门,村民关门躲家中,多部门到场处置#等140余个话题登上网易、百度、快手等热搜榜单,10余个话题在榜时长超千分钟,侧面说明相关话题引发舆论高度关注。
敏感信息占比超八成 舆论负面情绪显著
事件敏感信息占比为81.64%,舆论负面情绪显著。经分析,舆论负面情绪主要集中在对老虎伤人表示震惊与恐惧、质疑相关部门管理失职等。
由敏感信息占比走势图可见,18日10时许,在媒体陆续发布事件报道后,敏感信息占比呈现出高态势;18日15时,勃利县林业和草原局发布“安全提示”信息,事件相关敏感信息占比达到最高值92.88%,此后敏感信息占比波动下降,但下降幅度有限。截至目前,敏感信息占比为75.20%,舆论负面情绪依然强烈。
敲响安全警钟 呼吁加强管理
据网民观点抽样结果显示,51.73%的网民围绕监控视频讨论“虎”与“人”的关系。部分网民对视频中出现老虎表示震惊与恐惧,如网民称,“好大一只老虎,可怕”“太吓人了”等;部分网民讨论视频中的村民行为,如“大爷挺淡定”“他胆子真大”等。17.52%的网民追问老虎去向。如网民称,“老虎去哪了”“抓没抓到”“蹲后续”等。12.06%的网民关注村民伤情及责任赔偿。部分网民关注受伤的村民的伤情,如网民称,“被咬伤的那位村民怎么样了?”“希望受伤的村民早日康复”等;部分网民关注对受伤村民的赔偿责任,如“这个受伤的人,谁负责”“国家要赔偿受伤的老百姓,因为老虎是国家保护动物”等。10.36%的网民呼吁加强监测,减少伤人事件发生。如“一定要加强监测和管理,以防野生动物伤人”“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加强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管理”等。
常态化监测 划定环境边界
媒体认为,“猛虎伤人”事件敲响了安全警钟,人与野生动物之间如何和谐共生已成为“必答题”。媒体呼吁通过划定新的活动边界,探索和谐共生之道,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在类似“猴子伤人”“野猪泛滥”“老虎进村”等频上热搜的时候,曾经的“突发”变得“频发”,意味着我们必须对这类冲突有更全面、准确的预见。老虎再次进村伤人也警示,秉持常态化思维才是人兽冲突中应急处理的关键,而系统的常态化监测则是应急的前提。
但从长远来看,除进一步提高紧急救援的效率之外,应针对人兽冲突、野兽伤人等事件建立健全一套包括监测预警、风险评估、应急预案制定在内的综合性管理体系,通过高科技手段,加强对野生动物活动规律的研究,提前预判可能发生的冲突情况,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当冲突无法回避,建构新的供需平衡、划定新的活动边界,就显得尤为关键。筑牢安全底线,减少矛盾摩擦,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态的改善带来不可避免的挑战,野生动物环境适应能力增强,活动与觅食范围增加,与人相处,必须划定环境边界,并将各种保护措施有效落地。
东北虎数量回升,说明生态变好了,也值得高兴。但人虎冲突,野猪入侵频频发生,令人揪心的同时也发出提醒,人与野生动物和谐共生,已经从一道练习题,变成了必答题。
在以往的教育中,我们更侧重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就现实而言,人与动物的相处方式是需要丰富的内容,比如野生动物保护知识和安全防范常识。同时对保护工作人员、周边居民以及从事野外作业的工作人员进行安全培训,使其掌握正确的应对方法和避险技巧。还应在野生动物可能的活动区域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提醒人们注意安全,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