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观察】马拉松热潮与地域产业发展的舆论思考

科技   2024-09-29 19:01   上海  

马拉松因其参与面广、影响力大、产业链长等特点,可为举办地的产业经济赋能,抬升地域影响力。今年以来,马拉松的热潮持续席卷全国多地,在蓬勃发展的同时,赛事组织、选手管理及与举办地特色相结合等方面也显露出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全年400余场比赛 舆论高度关注

根据中国马拉松官方网站公布的信息,2024年全国共有403场马拉松赛事,集中在3-6月、8-10月,每月均在30场以上;规模在万人以上的有192场,可见赛事的“火爆”之势。

一些地区看重路跑行业发展的风口,积极申办马拉松比赛。从地域来看,全年共有31个省级行政区举办马拉松赛事;江苏、浙江、广东、山东、河北、湖北表现较为突出,举办次数均在20场以上。

马拉松的热度不仅展现在线下,在网络平台也常常成为网民的聚焦点。据新浪舆情通统计,1月1日至9月24日,马拉松相关网络信息达469.74万条;500余个话题登上百度、抖音、微博、小红书等平台热点榜单,从国内马拉松热门话题TOP10来看,“马拉松参赛者半途纷纷去商店买水”“和男神周润发一起跑香港马拉松”等事件获得舆论热烈、持续的关注和讨论。

马拉松相关的网络信息中,非敏感信息超八成,占比为81.55%,可见正面舆论为主流,媒体积极报道、转播赛事安排及赛况;网民纷纷在网络平台分享参赛或观赛的激动、开心等情绪。另外还有17.33%的敏感信息在网络传播,一些参赛者的违规或争议行为、部分比赛现场管理不善、谣言传播等,引发了舆论的负面情绪。
赛事热度走高、举办地影响力提升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众多主流媒体的报道。在马拉松相关的全部信息中,来自媒体的信息占比为19.75%。
赛事拉动作用凸显
  • 人气聚集提升地域知名度
“跑一次马,识一座城”在跑者间广为流传。对于多数马拉松参赛者来说,能力比拼并不是参赛的唯一目的,也要借比赛之名进行一次城市文化体验。各地深切感受到了比赛带来的人气,所以选择通过举办马拉松比赛来提升知名度,推动文旅事业发展。

在今年石家庄马拉松比赛期间,当地举办了马拉松博览会、石马文旅推介会,推出“跟着石马去旅行”旅游路线等,将比赛日程、线路安排等与当地特色相结合,使赛事的外溢效应尽量向文旅等领域扩散。

一些举办地的精心谋划收获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兰州马拉松是一场绕黄河而跑的赛事,奔跑在赛道上可饱览黄河、铁桥等,领略古城兰州的独特魅力。马拉松已成为兰州一张闪亮的城市名片,为城市聚集大量人气。来自第三方评估机构的数据显示,2024年兰州马拉松期间有4万名跑者参赛,传播量超8亿次,带动直接消费超5亿元。
  • 赛事经济拉动地域产业链条
庞大的参与人群带来巨大的市场潜力,马拉松赛事的经济效益愈加明显。报名费、赞助费以及跑者在装备、游玩、食宿等方面的消费,都为举办地带来可观的直接收益,拉动“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增长。比如,今年的铁岭马拉松赛事期间,凡河新区42家酒店和22家民宿1425个房间一房难求,营业额超过235万元;无锡马拉松有3.3万人参赛,带动当地实现经济效益2.83亿元;重庆则通过举办“重马国际消费节”放大赛事经济。
  • 行业发展势头强劲 赛事管理趋于规范化
比赛成绩亮眼,完赛人数增长,赛事特色突出……马拉松行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中国田径协会发布的《2023中国路跑赛事蓝皮书》显示,自2018起到2023年路跑赛事的累计完赛人数逐年递增,2023年各成绩段马拉松跑者较前五年均有增长。在2024年无锡马拉松比赛中,选手何杰以2:06:57的成绩再度打破全国纪录,标志着中国男子马拉松进入“206时代”。

当前国内的很多赛事都注重在品牌特色上下功夫,如“兰马”跑黄河、“重马”跑长江,今年南昌马拉松已达成共识,“英雄马”的报名日固定在8月1日,让跑者每到这天就想到报名南昌马拉松。

在行业蓬勃发展的同时,3月,《关于开展“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活动的通知》印发;5月,新修订的《中国田径协会路跑赛事管理办法》发布;7月,《路跑赛事起终点管理规范》发布……体育、商务、文旅等部门积极行动,通过发布各项更具针对性、更加精细的管理办法,推动路跑行业发展更趋规范化。

多种问题仍待解决
  • 赛事组织不力影响预期效果
举办一场赛事的基础是确保赛事的安全、有序进行,做好各项组织管理工作。但今年的多场赛事中出现了组织不力、物资不足、现场管理混乱等诸多问题。

在5月举行的鲅鱼圈马拉松比赛中,万人规模仅设计4条领物通道;由于赛中大雨、人流疏导不力等情况,领物区域出现哄抢、秩序混乱,部分完赛选手未能及时领到物资和奖牌,高喊“退钱”。相关视频在网络传播,引发舆论关注。对此,中国田径协会发布通报,取消2025年营口·鲅鱼圈马拉松申请中国田径协会认证资格。

此外,因主持人发令与现场时钟倒计时不统一而影响比赛的事件多次发生。在哈尔滨半程马拉松起跑时,主持人倒数“321”且发令枪响,选手们出发。但赛场时钟未到0秒,因而出现了有工作人员在跑道上阻拦选手出发的场面。在青岛马拉松起跑时,现场主持人在用较高分贝倒数“321”时,最后一秒拖了较长时间发令枪才被扣响,倒数声也一定程度上盖过了枪声,包括管油胜、李波等精英选手受此影响抢跑出发犯规,最后被取消成绩。

上述问题的发生,暴露出赛事组织管理方面的不足,如准备不充分、协调不及时、人员沟通不畅、专业知识不足、突发情况应对能力不强等。在参赛者成千上万、舆论高度聚焦的情况下,一方面影响比赛的正常秩序及规则,并可能对选手造成伤害;另一方面,当地的赛事举办能力受质疑,面临舆论危机,其预期的“提升地域知名度、美誉度”等效果也很难完美实现。
  • 大型赛事考验当地承办能力
马拉松全程超42公里,作为国际性赛事,对举办场地有非常明确且严格的要求,大量参赛人员涌入也考验区域的承载能力。

据中国马拉松官方网站信息,2024年有百余个县级行政区申办了马拉松赛事;数十个县举办全程马拉松比赛,其中15场规模在万人以上。面对如此盛大的比赛,赛前赛中的交通管制、赛后的垃圾清理等,都要求相关部门的科学调配和部署,以求尽量减少对当地群众工作和生活的影响。从舆论反馈来看,部分网民能够客观看待马拉松比赛给举办地带来的积极效应,并对当地赛时的相应调整措施给予理解。

同时,也有部分网民持负面态度,如认为比赛“强制占用公共资源”,封路影响当地居民出行、打乱个人计划;认为办赛就是为了“赚钱”“捞油水”等。而有些地区过犹不及的做法背离了比赛的本质和办赛初衷,更引发了群众的不满。例如,有网民反映当地单独修了一条路“就为了跑马拉松”,且搞硬性摊派,每到周末就“强制”符合条件的事业单位人员参加,至于原因,该网民称“修了条路,没人跑面子挂不住”。另有网民吐槽某地将马拉松赛道“隔离”,路线的设计使观众很难在旁边观看,提升赛道氛围更是无从谈起,被质疑“毫无活力”“太保守”“意义何在”。

上述情况反映出部分地方部门,一是对赛事影响和意义的评判不够准确客观,二是缺乏更合适的方式、纽带将赛事与地域发展相连接,三是在组织管理上没有协调好赛事与当地群众的日常需求。“劳民伤财”“本末倒置”“面子工程”等评价反映出群众的不满和抵触情绪,冲淡了赛事的积极意义,也在一定程度上酝酿出舆论危机。
  • “竞技”与“经济”如何平衡

大型比赛离不开商业化运作。马拉松比赛的产业链条较长,也日趋成熟,一场比赛往往牵扯多方主体。其中,赞助商为比赛的顺利举办提供重要支持,也在参赛名额、品牌植入等方面有一定的话语权。在今年的兰州马拉松比赛中,多位国内精英跑者未能中签,使“赞助商排斥竞品签约运动员”引发舆论的猜测讨论。而在北京半程马拉松比赛中,不仅精英跑者贾俄仁加因赞助商问题无缘比赛,赞助商签约的选手何杰被质疑“保送”夺冠更是引起一场风波,体育比赛的公平公正与各方权益如何平衡成为业内探讨的热门话题。

马拉松作为公益性赛事,应以体育精神为内核,成为推广全民健身、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的载体。但在商业化运作及各方利益的博弈中,行业乱象滋生,精英跑者遭打压,体育精神及赛事的公益属性似乎正在被稀释。体育学者、教授易剑东指出,从目前中国马拉松的发展情况来看,绝大多数精英运动员分布在多个品牌,如果接受那些以排斥竞品代言选手为条件的赞助条款,这样的“排他性”,可能会让赛事在未来受到更大的损失。

媒体、专家探讨发展路径

  • 注重品牌策划 融合各方关系实现共赢
马拉松赛事品牌经济的特性日趋明显,应更注重品牌策划。可在线路设计、组织形式、科技应用、信息传播等方面下功夫,突出不同赛事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全方位提升跑者的参赛体验。“跟着赛事去旅行”的理念得到业内人士的认同,首都媒体跑团创始人兼领队、中国马拉松年度人物汪涌表示,马拉松在中国得到了重组和再生,多元化发展中的共性是体育融合文化创意,如云南腾冲马拉松途经远征军出发和征战过的地方,令人印象深刻;赛事与科技融合也为跑者提供新体验,无人机跟拍等新技术应用,让跑者能收到专属参赛视频,让传播更有力量和温度。

在商业化运作方面,推动马拉松赛事的长久健康发展,需要寻求商业利益与体育精神的平衡,完善行业规则,融合各方关系,努力实现跑者、赞助商、组织者等主体的共赢。经济日报认为,就比赛赞助商而言,不能仅仅将比赛作为收割关注度和流量的工具,“对于各大品牌来说,共同努力把‘蛋糕’做大才是正确的选择,要让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真正匹配”。
  • 完善赛事组织和服务能力 抓住地域发展契机
对于举办地来说,应以马拉松比赛为契机,推动商旅文体融合,创造更多地域发展的增长点。相关部门应当根据当地的承载能力科学规划,确保赛事安全、有序进行为基础,提升赛事组织和服务的能力。中国体育报业总社新体育网专职编委、中国马拉松年度人物谭杰建议,赛事组委会的赛事安排要考虑消费者需求,如果在周末办赛,比赛日适合放在周六,方便跑者赛后在当地游玩;可以增加一些临时车次等方便跑者出行;赛事时间尽量提前确定,便于跑者安排出行计划。

一场马拉松可以成为地域特色的宣传窗口,举办地应精心谋划设计,根据当地的历史积淀、自然景观、民风民俗、饮食特点等,使比赛线路、系列活动等更好地与地域特色向融合。同时应注重全盘思维、长期规划,充分发挥举办赛事在延长旅游旺季方面的作用。国内部分赛事相对成熟,或许可从一些经典赛事中找寻更多思路。据无锡马拉松承办单位工作人员介绍,今年的赛道进行了调整:前半段注重展示无锡最美的风景;后半段通过经开区,彰显无锡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实力。全国三大半程马拉松“金标赛事”之一的扬州鉴真半程马拉松今年提前到3月下旬举办,避开“烟花三月”的旅游高峰期,避免因城市拥挤给选手带来的不便,亦可使旅游旺季向前延伸。

  • “马拉松大军”考验办赛城市能力

地方举办马拉松赛事,期待赛事“流量”变经济“增量”,“体育+文旅”的方式成为地方经济新的增长点,媒体报道中频频出现“用马拉松带火一座城”“一场马拉松点燃一座城”的声音。对于各地扎堆举办马拉松现象,《经济日报》评论认为,马拉松热的背后,赛事服务的“配速”能否跟得上跑友们的热情?无论是赛事本身的监管保障能力、运营服务水平,还是赛道氛围营造、城市接待能力,都面临着考验。不是每座城市都适合举办马拉松赛事,就像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跑马拉松一样。马拉松是场耐力赛,对办赛城市也一样:考验的不仅是“比赛状态”,更是“日常训练”的水平。
往期推荐:





【教育舆情】开学季负面舆论事件盘点分析


【文旅舆情】 暑期旅游乱象舆论分析报告

【文旅舆情】 游戏赋能山西文旅出圈新路径

微热点WRD
微热点,基于海量全媒体数据,致力于打造热点发现-热点分析-传播效果评估-热点事件案例库的媒体传播大数据应用平台,用大数据解读热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