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校对通图片校对结果)
据新浪舆情通统计,11月22日16时至11月26日12时,事件相关的全网信息量为1.04万条,#官方通报200余字文件现7处错字#等20余个话题登上头条、网易等热搜榜单,侧面说明相关话题引发舆论广泛关注。
梳理媒体相关报道,本应该是精准的、规范的公文,字词错误多次出现。早在2020年8月26日,某县人社局400多字官方回复出现4个错别字,并且本单位名都写错,引起网民关注。今年3月,某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书出现了多达110处错误,被媒体称为“漏洞百出”有损司法尊严。此外,大河网评论强调,此类“低级错误”在现实中却屡见不鲜,其中尤以标语、标牌错误最多,比如“森林放火,人人有责”“全警出洞,清剿火患”“学习惯彻”“人人争当文名市民”“西部屈起”等等。更有甚者,某县政府政务公开信息栏上,领导职务栏竟然标着“**县委服书记、县长”。
文风见作风,错字暴露出责任心缺失
多家媒体强调,文风连着工作作风,是工作态度与工作水平的体现。高频出现错字的“低级错误”,有伤执法公文的严肃性。扬子晚报认为,这些错字被披露,不是由发文单位自行检出,而是由收到该意见书的当事人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晒出导致曝光,这更让涉事单位的行事作风和工作态度广受质疑。羊城派评论表示,这一错字连篇的回复毕竟在层层审核下发出来了,这一回复不仅不能让公众看到致歉的诚意,反倒折射出职能部门管理松散、纪律不严、工作漂浮的作风,也暴露出相关工作人员责任心缺失的问题。
“低级错误”影响形象,工作作风、态度值得反思
封面新闻表示,如果对这样的“低级错误”不重视,任其发生,就可能影响党政机关的形象,进而影响公信力。多家媒体强调,各单位应当把遣词用字的问题重视起来,建立完备的审核机制,尽可能做到每一份公文都准确无误。同时强调,智能化办公时代,借助技术手段未尝不可,但最终把关的还是人,不能因为依赖技术手段而失去人力把关的责任心。扬子晚报认为,公文中出现错别字的现象并非个例,矫治此类“低级错误”,不能只简单了事,而应将其放在纠治官僚主义、形式主义顽瘴痼疾中追根溯源、纠偏改错。正观新闻认为,审核流程固然要改,但更需要改的,是错别字背后不严不实的工作作风、高高在上应付了事的轻浮态度。
回应就事论事能否令人信服,处理方式代表了单位态度
对于报道中,相关工作人员的回应,扬子晚报提出,“我们将为当事人重新发送一份修改后的处理意见书,同时加强文件审核流程,杜绝类似问题再次发生。”这种就事论事式的简单回复,显然难以平息质疑、让人满意。涉事部门并未充分认知此起“事故”的严重负面影响,更未“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思想、作风等更深层次举一反三、躬身自省。极目新闻认为,工作人员的态度显得诚恳,既坦诚承认了错误,也表示将加以改进,不遮丑,不文过饰非,直面问题的勇气值得肯定。不过,说是工作失误,这个解释可能还是委婉了一些,难以令人信服。在县卫健局发布通报,对工作人员停职调查,相关责任领导已按程序启动问责的处理后,媒体认为处理力度表明了单位的态度,上游新闻认为,在出现舆情之后,相关部门迅速处理,这个态度值得肯定。无论是“工作责任心缺失、履职不到位”的定性,还是“停职调查”“启动问责”的追责,都体现了相当的力度。
★舆情知识
舆论场七大基本特征之容错率低
在众多受众中,总有一部分人倾向于独立思考或因拥有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而对某类信息有较强的辩识度,甚至有极少部分网民只因喜欢挑战权威而发出质疑的声音。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主流媒体、官方所发布的信息都需更加严谨、经得起推敲。否则,一旦有网民发现其中存在漏洞、信息不一致、数字对不上、不能自圆其说等情况,就会被质疑所发布信息的真实性或专业性,进而形成舆论危机事件,影响自身的公信力。
舆论危机应对十大原则之诚恳认错
舆论危机的诱发因素,往往是涉事主体工作失误、失当,或出现意外情况,也就是说,涉事主体的确做错了事。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处置回应方式,就是坦诚承认错误,承担责任,向利益受损方或公众道歉,并公布整改措施。有些涉事主体担心认错后会被舆论揪住不放,过分强调客观因素、认错态度不够诚恳、有敷衍之嫌,这些都容易引起舆论反感,不利于事态的快速平息。实际上,我们通过很多案例都能看到,诚恳认错往往是获取公众谅解、平息舆论的最有效方法。
摘自《智能化时代的舆论危机新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