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兜离场”酿成次生舆情 态度端正才是舆论危机应对之道

科技   2024-10-23 19:02   上海  
 

近日,有家长质疑云南昆明官渡区长丰学校食堂给学生食用变质肉。10月19日,当地通报,对涉事企业进行停业、罚款等处罚,校长免职、区教育体育局局长等3人停职检查。昆明市召开专题会议时强调,千方百计确保校园食品安全,全力守护学生健康成长。官方对此事的处理得到舆论认可,但媒体对学校在与家长的见面会上,不顾家长“最后一个问题”的要求,单手插兜离开现场的表现提出批评。

官方积极介入、严肃处理  化解舆论不满

官方迅速介入,健全监管机制。据媒体报道,10月16日,家长在平台发布视频反映,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云子中学长丰学校给学生吃臭肉。同日,当地教育体育局便已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到学校处置,确认现场部分肉存在异味,并取样送检,要求学校征求家长意见,更换校外供餐公司,终止现送餐公司服务。之后,区政府牵头成立由6个部门组成的联合调查组立案调查此事。10月19日,联合调查组通报确认,该批次鲜猪肉因运输及存储不当导致变质变臭,并对涉事企业进行停业、罚款等处罚,校长被免职、区教育体育局局长等被停职检查处理。10月19日,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刘洪建主持召开专题会议时强调,千方百计确保校园食品安全,全力守护学生健康成长;要健全完善校园食品安全监管机制,严格落实校长、教师陪餐等制度,充分发挥膳食委员会作用,真正把“校园餐”办成放心餐、良心餐。

事件处理结果获得舆论认可。极目新闻评论文章认为,从介入调查到成立调查组,管理部门的应对是积极且严肃的。荔枝新闻表示,种种要求和安排,切中了问题症结,呼应了民间关切。而及时更换供餐企业等应对之道,也在一定程度上安抚了人心、化解了怨气。

学校食品安全屡失底线  舆论质疑监管缺失

校园的食品安全问题是对学生和家长的严重伤害极目新闻认为,每一次发生在校园的食品安全风波,都是对学生和家长的严重伤害,也是对社会良知的冲击。对此次事件,网友表示“恶臭的不只是肉,还有良心”,有媒体直接强调,“保障食品卫生安全,不能光指望学校和企业的‘良心’,因为有些人的良心可能比变质的肉还臭”。

学校对食堂缺乏有效管理,是校园食品安全问题多发的原因。法治日报强调,学校作为食堂的监管者,有责任确保食堂的食品安全,包括对供应商的严格筛选和对食品安全的日常监管。光明网认为,食堂乱象一再发生,最主要的原因恐怕还在于,连最基本的“面上”的规范在执行环节都被架空了,还远未到可以“说难”的地步。四川在线指出,近年来,一些学校食堂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屡失底线,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些学校的监管体系运转低效、执行缺位。

校园食品安全失守,是因为责任心缺失北京晚报认为,接连曝出的学校食堂食品安全问题表明,依然故我乃至顶风而上的仍不在少数。现代快报评论认为,校园食品安全出现问题,根本原因在于经营者利欲熏心。层层把关层层失守的背后,是监管者的责任心缺失。红网评论认为,监管部门在经历鼠头鸭脖事件的教训后,本应痛定思痛,加强对校园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却仍让“臭肉门”事件发生,暴露出监管的滞后与不彻底。

校园食品安全如何守住  舆论热议陪餐制度

“陪餐制”获得舆论好评。本次事件中,多家媒体关注学校“陪餐制”落实情况。资料显示,教育部、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部门2019年公布实施的《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明确“中小学、幼儿园应当建立集中用餐陪餐制度,每餐均应当有学校相关负责人与学生共同用餐,做好陪餐记录,及时发现和解决集中用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媒体发现,安徽芜湖六郎小学今年1月曾发布《芜湖市六郎小学陪餐制度》,规定“校长每周至少1次与学生一起就餐、校务会成员轮流陪餐”,“陪餐班主任要随同学生一起就餐,负责维持班级学生就餐秩序,主动了解学生就餐情况,及时收集有关意见建议,及时反馈学校进行整改提升”,这项举措也获得外界好评。

制度落实需压实学校的监管责任。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有长丰学校学生家长反映,“陪餐是看着吃,老师看着学生把饭吃饭避免浪费,不是一起吃饭。”新京报强调,围绕校园食品安全问题,很多学校成立了学生膳食委员会、家长膳食委员会,以及校长、老师“陪餐制”等等,这些措施,都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从根本上来说,还是需要学校管理者对食品安全真正重视,对学生身体健康和安全真正重视,然后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明确食品安全管理责任,如此,才能有效避免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人民网认为,近年来个别学校食堂出现了食品安全问题,每每被曝光,都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责任人也都受到严肃处理,但遗憾的是,殷鉴不远,有的学校却没有受到触动,没有引以为戒,更没有强化防范机制。

校方“插兜离场”激化矛盾  引发次生舆情

媒体报道,事件发生后,在与家长的见面会上,食堂负责人出面向家长道歉并表示,“都是我的错,我一定负责”。但见面会在结束时,校方无视家长“最后一个问题”的要求,插兜离开现场。这引发媒体质疑,“如此不礼貌地急于离席,到底是不愿面对还是不屑应对?”潮新闻认为,这将家长与舆论的愤怒推向顶点。北京晚报指出,这作风、这做派,丝毫不见愧疚之心,反而是毫不在乎的嚣张与冷漠。红星新闻认为,学校的应对态度不诚恳,准备不充分,回应不积极,从舆情反映来看,手指插兜离场的样子,不仅没有平息怒火,更是在家长胸口再插一刀,如此应对,只可能让矛盾更激化。

 ★舆情知识 
舆论危机应对十大原则之态度端正   

舆情应对的前提是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在面向公众进行回应时,首要的一点就是态度一定要端正。很多人都以为舆论危机的处置是一个技巧问题,但这其实更应该是一个认识问题。

公众在舆论危机处置中,往往更关心涉事主体的态度和担当,关心其有没有直面根本问题的勇气,有没有表现出正确的价值观和领导力。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看似十分重大的危机事件没有进一步恶化、没有对涉事主体的声誉产生根本性的伤害,有时甚至还会令网民“路转粉”,而有些看起来很小的事件却最终演化为巨大舆论危机的根本原因。

舆论危机的诱发因素,往往是涉事主体工作失误、失当,或出现意外情况,也就是说,涉事主体的确做错了事。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处置回应方式,就是坦诚承认错误,承担责任,向利益受损方或公众道歉,并公布整改措施。有些涉事主体担心认错后会被舆论揪住不放,过分强调客观因素、认错态度不够诚恳、有敷衍之嫌,这些都容易引起舆论反感,不利于事态的快速平息。实际上,我们通过很多案例都能看到,诚恳认错往往是获取公众谅解、平息舆论的最有效方法。

因此,摆正位置、端正态度,是正确处置舆论危机的第一要务。如果还没来得及对事实调查清楚、无法第一时间向公众公布调查结果,那么也不妨碍第一时间先表明正确的态度。

摘自《智能化时代的舆论危机新应对》


往期推荐:




【舆情课堂】张家界景区被误读“拆分收费”   读懂舆论期待才能做出好回应


【舆情课堂】便衣执法”事件当地通报后舆论仍存质疑    “找准矛盾”才能化解危机


【案例库】“假冒央媒”骗取公众信任   舆论呼吁严厉打击防止出现破窗效应


微热点WRD
微热点,基于海量全媒体数据,致力于打造热点发现-热点分析-传播效果评估-热点事件案例库的媒体传播大数据应用平台,用大数据解读热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