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同顾客上报监管部门 舆论何以加速平息?

科技   2025-01-06 19:02   上海  

2024年12月20日,有网民称,在海底捞就餐时虾滑中疑似发现了蛆虫。次日,海底捞回应,已陪同顾客将此事上报给市场监管部门。这一回应,显示了品牌方面的底气,使得舆论迅速趋于平息。

01

事件概况

12月20日,北京一网民在社交媒体发布视频称,19日在海底捞就餐时,虾滑中疑似出现蛆虫,门店方面表示异物为黑虎虾的虾筋部分。12月21日海底捞回应,在收到顾客反馈后立即展开了调查,并对同批次产品进行了检验,未发现任何食品安全问题。顾客所食用的虾滑原料为斑节虾,其背部和腹部有白色的虾筋组织,搅碎并涮煮后会呈现长短不一的白色条状物。虾滑的制作过程全程冷冻冷藏,不具备滋生虫子的条件。目前,门店工作人员已陪同顾客将此事上报给市场监管部门,由市场监管部门进行专业权威的调查。

02

权威部门专业调查有助于减少争议

事件中,最大的争议在于白色条状物的是否为“蛆虫”。海底捞认为是“虾筋组织”,在不能说服顾客的情况下,由员工陪同顾客将此事上报给市场监管部门,交由权威部门进行专业调查。这一做法也引发舆论的关注,有两条上榜热搜话题与此有关。

上报监管部门的做法,彰显了海底捞对自身解释的“底气”,更具说服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舆论认同。海底捞回应后,网民评论从前期的批评,转为对海底捞的理解,如有网友表示“为证清白,海底捞拉着顾客就找市场监管部门去了”,“海底捞果然厉害,连虾筋都能解释清楚”。

红星新闻评论表示,是不是蛆虫,现有信息恐怕还难以判断,但海底捞的某些做法倒是值得肯定——按照公司的说法,门店已经和顾客一起上报市场监管部门,由第三方来做出裁断。这其实是比较稳妥的方法,毕竟企业自说自话终究说服力是有限的,所谓“自查没发现问题”,人们恐怕很难完全取信。

舆论从批评转为认可,加速了事件的平息。从事件信息传播走势图可见,12月21日,海底捞回应此事后,信息量明显下降,侧面说明舆论迅速“降温”。12月22日,此事趋于平息。

03

处置效度决定舆论走向

海底捞能够和顾客一起上报市场监管部门,是基于对自身食品安全的自信及“对同批次产品进行了检验”“虾滑的制作过程不具备滋生虫子的条件”等多重考量。同时,第一时间将与顾客之间的不同判断,交付第三方权威机构调查,以此来证实自身说法,有针对性地减少质疑和争议,处置方法获得了舆论的认可,有效避免了舆论加剧和扩大。

同在12月,某知名食品品牌也出现了一起网络爆料。一名自称孕妇的消费者称,因食用了该品牌发霉变质的面包引发不适住院治疗。涉事品牌表示受理投诉并展开调查。直至八天后,爆料人承认伪造食品发霉,试图敲诈勒索道歉。事件虽然得到解决,但经过八天时间,仅微博话题#孕妈称吃到发霉XXX面包宫缩入院#,阅读量就达到3703.2万,可见事件已对品牌口碑产生影响。

有媒体强调,对于品牌来说,最重要的舆情应对,或许就是跟互联网抢时间。通过两起食品投诉可见,能否实现有效的处置和回应,决定了舆论平息、网民负面情绪转向的速度。围绕事件核心,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解决事件的主要矛盾,避免在舆情应对中“走弯路”,才能在“跟互联网抢时间”中获胜。

★舆情知识


影响舆论走向的关键因素之

处置及回应的效度

效度,即有效性,在舆论危机事件中,效度实际上是指通过官方的处置和回应,对平息负面舆论、解决矛盾的有效引导性。

对于负面舆情,回应不是目的,解决矛盾、平息公众的负面情绪才是目的;而在这个过程中,回应只是一个手段。

因而,处置及回应是否有效,就成为影响舆论走向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有不少舆论危机起源于小事件,但因涉事方处置或回应不当,导致形成舆论危机。也有一些看似很严重的事件,只因涉事方处置得当,最终度过危机。

摘自《智能化时代的舆论危机新应对》


往期推荐:




【舆情课堂】200字文件现7处错字   “小”错误缘何引发“大”舆情


【舆情课堂】记者采访遇袭 粗暴应对增大舆情失控风险


舆情课堂】野猪侵线致列车延误 应对失当酿次生危机


微热点WRD
微热点,基于海量全媒体数据,致力于打造热点发现-热点分析-传播效果评估-热点事件案例库的媒体传播大数据应用平台,用大数据解读热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