旭辉电气IPO:监管层连发三函追问业绩真实性,2023年收入确认周期大幅缩短疑存人为调节

文摘   财经   2025-01-21 09:05   江苏  

输配电在发电厂与电力用户之间起到输送电能、分配电能的关键作用,是电力系统中的重要环节,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包括变压器、整流器和电感器制造、电容器及其配套设备制造、配电开关控制设备制造等多个细分行业

 

河北旭辉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旭辉电气”)属于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行业中的“其他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领域,主要从事电网安全控制设备、电能质量优化治理设备的研发、生产及销售。

 

公开信息显示,旭辉电气上市申请于2023年12月22日获得北交所受理,截至目前已完成了三轮审核问询,或于春节后迎来登陆上市委会议接受审核的时间窗口。

 

交易所之所以对旭辉电气连续发出三封审核问询函,主要是对公司期后业绩表现和收入真实性仍存有疑虑。一方面,旭辉电气前五大客户集中度较高,7-8成收入来源于电网公司,但是与南方电网交易金额逐年下降,南方电网从第二大客户位置跌落至第五。并且旭辉电气对宣传推广、出差接待等销售费用投入较低,下游其他领域客户开拓力度明显不足;另一方面,公司产品销售以后存在安装、调试及验收等过程,在收入确认上较多疑点,以致收入真实性遭三连追问。

撰稿/朱之焱
编辑/杨墨含



对电网公司依赖度远高于同行,2023年盈利能力较2021年下降近2成



电力行业与国计民生、宏观经济形势、相关产业政策密切相关。通常,当经济处于上升周期时,社会整体用电量需求增加,因而刺激电力建设投资,推高电力设备需求,反之则会出现电力设备需求的下降。

2021年、2022年、2023年及2024年1-6月,旭辉电气营业收入金额分别为 1.87亿元、1.84亿元、2.45亿元和 8899.57 万元,2022 年同比下降 1.35%,2023 年同比上升 32.70%,2024 年1-6月又同比下降 12.03%,起伏较大。

而公司净利润则呈现整体波动下降趋势,各期分别为4851.46万元、4027.59万元、4569.27万元和1628.87 万元。

据悉,近年来生产和销售电网安全控制设备、电能质量优化治理设备的企业不断增加,伴随同行们持续加大研发、产能建设及市场推广,产品同质化现象逐步显现,厂商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2021年至2023年,旭辉电气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48.26%、46.45%和 39.86%,2022年仅下滑1.81个百分点,2023年竟大幅下降6.59个百分点。但是营业收入方面,2023年其实是增长了六千余万元。

此,交易所对旭辉电气发出“是否通过降价销售获取订单增加销售,以及是否存在利润空间被压缩的风险”的质询。

如果旭辉电气真的是靠着降价刺激销售,以达到2023年收入和利润短暂上升的繁荣,那么随着竞争对手也展开薄利多销策略,公司后续业绩滑落的风险很高。

在行业竞争加剧态势下,旭辉电气更应该采取各种措施来分散经营风险,尽力提高业绩的稳定性。但从产品和客户结构看,其收入来源较为单一,短期内未来业绩规模难有较大突破。

据披露,2021年到2023年,旭辉电气对电网公司的销售占比分别为82.44%、77.76%、70.87%,其中仅来自国家电网的收入就已达到5-6成。

旭辉电气解释称,公司的客户集中度较高,主要是所处的行业特点所致。

但在招股说明书中,旭辉电气又信誓旦旦地表示“产品已广泛应用于电网、新能源发电、铁路、轨道交通、钢铁、煤炭、石油化工、水利等多个行业”,却又以行业特点来佐证客户集中度高的合理性,明显有矛盾之处,其列举的多个应用领域恐怕多为虚张声势。 

事实上,下游中除了电网公司形成了少数企业竞争的格局,其他领域如新能源发电(光伏、风电等)、石油化工、钢铁、铁路、煤炭等,竞争格局呈现分散、集中度低的特点。

旭辉电气7-8成营业收入依赖电网公司,是否意味着,除了几个电网公司老客户,在竞争更加激烈的其他应用领域,公司无力攫取更多市场份额?

而且,旭辉电气声称的客户集中度高是行业特性,其实并不符合同行业可比公司经营现状

2021年到2023年,旭辉电气前五大客户销售收入占各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75.96%、71.58%、66.76%,五家同行业可比公司平均值却仅为19.73%、22.01%、 24.54%(下图),客户集中度最高的科汇股份,近几年的最高数值不过是55.47%。

图片来源:公司对审核问询的回复

换言之,同行业可比公司客户结构更分散,即便失去一两个大客户,对业绩的影响也不至于“伤筋动骨”。

交易所还关注到,旭辉电气报告期内第二大客户南方电网,与其交易金额逐年大幅下滑。2021年至2024年1-6月,公司来自南方电网的收入金额分别为2172.78万元、1674.99万元、1270.50万元、418.03万元。

更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旭辉电气表示,已经“提高重视程度,专门成立了南网销售部,加大南方电网市场开拓力度”,也并未挽回对方采购需求下跌态势。

作为从国家电力公司改制分离出来的两家电力企业之一,南方电网范围覆盖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五省区和港澳地区,为近3亿人提供电力供应服务保障,地位并不亚于国家电网公司,是业内举足轻重的大客户。

如果旭辉电气连主要阵地所在的大客户都守不住的话,还怎么和同行争夺竞争更激烈的其他领域客户呢?

并且,似乎旭辉电气并没有大力发掘新市场和新客户的意向,而是满足于抱着国家电网这一目前还算稳定的“金大腿”。报告期内,相比于同行业可比公司高达近两成的销售费用率,旭辉电气销售费用率仅分别为8.54%、11.30%、8.38%和 11.78%(下图)。

图片来源:公司对审核问询的回复

销售费用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和材料、提供劳务的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涵盖了企业在销售活动中多个方面的支出,包括销售人员薪酬和差旅费‌、业务招待费、广告宣传费等。

旭辉电气在销售费用方面投入不高,体现了其为推动销售而投入资源的意愿较低,这是对于旗下产品竞争力和口碑的绝对自信还是满足于单一领域客户的故步自封呢?


收入确认三连问紧追不舍,真实性遭疑



据申报材料,旭辉电气产品的定制化程度较高,部分产品需安装、调试、验收后才能确认收入,“报告期内公司产品的平均安装验收周期在 200 天以上”

结合旭辉电气报告期内收入波动较大、各年第四季度收入占比35%较高的情形,监管层表示了对其收入真实性的怀疑,并在首轮审核问询中要求公司说明“是否存在突击确认或延后确认等调节业绩情形”。

旭辉电气解释称,合同执行过程中,客户处于主动地位,公司根据客户或现场施工方的安排配合安装、调试和验收投运,不存在突击确认或延后确认等调节业绩的空间。公司营业收入呈季节性变动主要是由于客户自身项目施工规划和施工进度的不同导致。

但是2023年,旭辉电气发货至安装调试、安装调试至验收等环节周期明显缩短,对2023年业绩增长具有较大影响。尤其是安装调试至验收天数,由2022年的93天缩短至50天(下图),很难令交易所相信公司不存在提前确认收入的问题。

图片来源:公司对审核问询的回复

审核问询资料显示,旭辉电气以实际投运完成时间作为收入确认时点,验收单或客户投运报告出具时点存在滞后甚至跨期的情况,引来交易所对公司收入确认时点是否存在人为调节空间的怀疑

2021年到2023年,旭辉电气未取得客户验收(投运)报告的情况下确认收入的金额分别为838.15万元、1096.63 万元、1192.58 万元,占各期营业 收入金额的比例分别为4.48%、5.95%、4.87%,5%左右。以及,实际收入确认时点与验收单/投运报告出具时点跨期的项目数量分别为47个、14个、2个(下图)。

图片来源:公司对审核问询的回复

因此,交易所二轮审核问询中再次对旭辉电气收入确认相关问题做出了质疑,要求其说明“发行人目前收入确认相关内控的健全有效性,是否仍存在未获取客户确认的验收或投运报告确认收入的情况,相关产品收入确认的依据及合规性”。

旭辉电气回复称,目前针对收入确认已建立了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2024年 1-9 月,未获取客户确认的验收/投运报告确认收入的金额为407.51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下降至 2.97%。该等项目均按照实际验收投运日期确认收入,并有工程人员的出差记录等收入确认佐证证据,具有合规性。

但以上公司的回复是否真实可信?内控制度在实际经营中是否严格执行?大众难以得知。但是关乎支撑公司收入真实性的核查程序,辅导其上市的保荐代表人和会计师显然执行的并不到位。2021年至2024年1-6月,中介机构对旭辉电气各项业务收入合同检查金额占总营收比例分别为53.33%、52.96%、63.20%、69.59%,各期均未达到7成。

在交易所对旭辉电气下发的第三轮审核问询函中,首当其冲的第一大问题,仍然还是收入确认准确性及确认依据有效性。

图片来源:公司对审核问询的回复


综上,旭辉电气第四季度收入占比较高,较多项目确认收入的时间早于客户确认验收/投运报告,以及2023年产品发货至验收过程中各环节周期大幅缩短,令交易所对公司确认收入的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有效、是否存在人为调节收入情况难以释疑,该问题已成为公司IPO审核的核心焦点。

 





本文所有内容、数据均来自交易所公开披露的招股说明书和问询回复,文章仅供参考,不作投资建议。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我司保留追究相关行为主体法律责任的权利。

提供线索、转载或合作可联系《华财信息》助理,微信ID:huacai1518

昊创瑞通IPO:人工和制造成本与营收增长相悖,研发耗材占比过高疑有“猫腻”
江南新材IPO:赖以为生的加工费逐年下调,赖以续命的现金流逐年吃紧
海博思创IPO:直接材料占比96%核心技术未见显著优势,毛利率三连降与同行相悖
弘景光电IPO:智能汽车领域受阻转向消费电子,“瘸了一条腿”未来业绩又该如何走稳
超研股份IPO:业绩下滑行业下行,不确定的成长性恐陷“上市即巅峰”怪圈












华财信息
头部华财,专注IPO / 辨伪求真,挖掘价值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