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锂电技术进步、消费者需求变化、工具种类推陈出新,电动工具呈现出集成化、智能化、锂电化的特点。
苏州华之杰电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之杰”)主要从事于电动工具零部件和消费电子零部件的研发、生产与销售,核心产品包括智能开关、智能控制器、无刷电机等,主要应用于锂电电动工具、消费电子领域。
2023年全面注册制落地后,华之杰的上市申请平移至上交所主板。2024年1月30日,公司回复了上交所首轮审核问询函,此后,除了更新财报数据,IPO再无进展。
《华财》梳理后发现,华之杰营业收入连续两年走下坡路且收入规模仅为同行平均值的三分之一、毛利率忽高忽低不稳定、无刷电机产品对TTI集团依赖度较高、智能开关屡发质量问题,以上诸多隐患或是公司上市审核迟迟未能得到进一步推进的原因。
撰稿/刘予鹿
编辑/刘铭泉
营收连续两年走下坡路,主板定位是否准确
2021年、2022年、2023年(以下简称“报告期”),华之杰营业收入分别为12.49亿元、10.19亿元、9.37亿元,复合增长率为-13.38%;按照“净利润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的孰低者为准”的审核准则,公司各期的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03亿元、0.97亿元、1.18亿元,复合增长率为7.9%。营业收入和扣非归母净利润变动趋势较不一致。
针对2022年主营业务收入下降2.29亿元,公司解释称,一方面是受2022 年上半年全球卫生事件影响,另一方面是全球居家消费需求有所回落,客户减少备货,以及公司对TTI集团无刷电机产品销售下降。
据招股说明书披露,报告期内,华之杰向前五大客户的销售金额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67.12%、67.32%、68.55%,集中度较高。其中,TTI集团与百得集团一直是公司重要客户。
2022年,华之杰对 TTI集团销售收入为2.87亿元,相较2021年的4.89亿元,下降了2.02亿元,降幅超四成,也是造成公司当年收入锐减的主要“元凶”。
具体来看,2022年,TTI 集团主要是降低了无刷电机产品对华之杰的采购需求,反映到华之杰收入上面则是对 TTI 集团无刷电机产品销售收入下降 1.73亿元,占公司当年收入下降金额2.29亿元的75.52%。
这意味着,华之杰无刷电机产品对TTI 集团依赖度较高,甚至已严重影响公司的整体收入情况。
此外,查阅华之杰各个主营产品销售情况,其实并非只有无刷电机收入下降。
对比公司各年度主营产品收入情况,电动工具零部件中的精密结构件,2022年和2023年收入同比下降45.14%、49.62%,消费电子零部件中的开关,2022年和2023年收入同比下降18.83%、27.61%,甚至可以说,绝大部分产品的销售情况都是在走下坡路(下图)。
图片来源:公司对审核问询的回复
这也能理解,交易所为何会对华之杰营收稳定性、下游领域未来成长空间担忧了。
而在交易所的要求下,公司也不得不对招股说明书中“第六节 财务会计信息与管理层分析”之“七/(一)营业收入分析/3、主营业务收入变动情况”进行了补充披露(下图)。
图片来源:招股说明书
此外,拟登陆主板的华之杰收入规模明显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平均水平。被华之杰列为同行业可比公司的八家企业,2021年和2022年的营业收入平均值分别为30.23亿元、29.97亿元,而华之杰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2.49亿元、10.19亿元,仅为同行业可比公司平均水平的1/3左右(下图)。
图片来源:公司对审核问询的回复
华之杰最近一期的扣非归母净利润1.18亿元,虽然超出1亿元门槛,但与主板上市公司相比,盈利规模仍然偏低。
综上所述,华之杰营业收入连续两年下滑,大部分主营产品销售情况萎靡不佳,再加之其营收规模与同行业可比公司而言也较小,其究竟是否符合主板“经营业绩稳定、规模较大、具有行业代表性”要求呢?
需要注意的是,报告期内,华之杰多款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具体如下:
(1)型号为FA031-15/1WZ-BL025的智能开关,因开关内部碳膜板碳膜和铜箔之间敷银浆存在极小断开间隙,导致开关残留阻值大使得整机产品存在控制模组误判问题;
(2)型号为FA039-BL001/FA039-BL019的智能开关,因开关内部电子油脂在低温状态接近凝固状态,系统设置整机产品需在低温环境按压三次后运行,导致整机产品在低温环境启动方式不便利、不符合客户整机产品需求;
(3)型号为 FA027-15/IWEZ-002的智能开关,因导线碰焊不良存在导线脱落问题,对产品拉力性能存在一定不利影响;
(4)型号为SBL4820-02的电机,该产品适配于客户的电钻产品,因盐浴不良导致产品存在偶发性断电现象。
报告期各期,华之杰因上述质量问题产生赔款金额分别为 86.15 万元、116.83 万元和 57.92 万元,累计金额虽然不高,但涉及多型号产品,反映了公司在产品设计、生产工艺和质控方面存有漏洞,对公司声誉和销售造成负面影响。
毛利率忽高忽低不稳定,发出商品核查比例过低
本文所有内容、数据均来自交易所公开披露的招股说明书和问询回复,文章仅供参考,不作投资建议。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我司保留追究相关行为主体法律责任的权利。
提供线索、转载或合作可联系《华财信息》助理,微信ID:huacai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