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银研究】9·26政治局会议的十大关注点
文摘
2024-09-27 06:01
北京
中共中央政治局9月26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一步经济工作。一是展现出极强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一般而言,政治局通常会在4月、7月、10月和12月召开经济专题会议,此次提前至9月召开,充分体现出对经济工作的高度关注。二是主要从需求端发力。此次会议对于“新质生产力”“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科技”等供给端政策着墨不多,而更多强调从需求端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房地产政策等都在这一基调下展开。三是淡化了防风险的相关表述。从去年的金融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今年的政治局会议,防风险都是重要内容,房地产相关工作会放在防风险框架下部署。此次会议未对防风险工作进行部署。会议认为“当前经济运行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相比于以往,此次会议并未点出这些情况和问题所在,这种表述方式以往并不多见。会议要求“要全面客观冷静看待当前经济形势,正视困难、坚定信心,切实增强做好经济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从对形势的判断到对工作的部署,“责任感和紧迫感”贯穿始终。会议要求,“要抓住重点、主动作为,有效落实存量政策,加力推出增量政策,进一步提高政策措施的针对性、有效性,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虽然由7·30政治局会议的“坚定不移完成”调整为“努力完成”,但政策力度明显加强。会议指出,“要加大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保证必要的财政支出,切实做好基层‘三保’工作。要发行使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带动作用”。今年以来,财政收入转向负增,导致财政支出增速偏低、节奏偏慢,对稳增长支持力度不足。1-8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1.5%,预算完成进度为60.9%,低于过去五年同期均值62.4%;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同比下降15.8%,预算完成进度为40.1%,不及去年同期的48.5%。在货币政策已经出台一揽子政策之后,有必要出台增量财政政策,推动支出增速回升,创造有效需求。目前市场期待的财政政策包括:一是扩大新增专项债与超长期特别国债的支持范围和用作资本金的领域、规模、比例,着力提高资金效益和政策效果。二是将明年的超长期特别国债和专项债提前至今年来使用。三是通过人大常委会上调赤字率,增发1万亿元国债,用于偿还拖欠企业账款,缓解地方政府财政债务压力。会议指出,“要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实施有力度的降息”。9月24日“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发布会上,央行已经集中推出了一揽子政策,包括近期降准50个基点,年底之前根据情况还可能下调,以及近期降低中央银行政策利率,7天逆回购操作利率下调0.2个百分点,并带动中期借贷便利利率和存贷款利率下调。昨日MLF利率已下调0.3个百分点,后续其他政策也会陆续展开,这将有助于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提振市场主体信心,为经济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会议指出“要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这是迄今决策层关于房地产市场的最积极表态。事实上,地产是当前经济中的核心问题。市场一旦开始下行,除非有外力扭转,否则难以打破负反馈循环。而地产如果持续降温,一方面会通过金融渠道导致银行不良率上升,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另一方面会通过财政渠道导致地方本级财政收入萎缩、债务压力上升以及营商环境恶化。从供给端,“对商品房建设要严控增量、优化存量、提高质量,加大‘白名单’项目贷款投放力度,支持盘活存量闲置土地”。政策在约束供给的同时,加大对现有项目的资金支持和存量土地的盘活力度。从需求端,“要回应群众关切,调整住房限购政策,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央行日前已经宣布将引导商业银行将存量房贷利率降至新发放贷款利率的附近,预计平均降幅大约在0.5个百分点左右。预计住房限购政策也会陆续放开。从新模式方面,“抓紧完善土地、财税、金融等政策,推动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会议指出,“要努力提振资本市场,大力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打通社保、保险、理财等资金入市堵点。要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稳步推进公募基金改革,研究出台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政策措施。”9·24发布会上,央行、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联合发布了一系列促进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的利好政策。一是创设“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专项再贷款”。其中,前者可提升证券、基金、保险公司资金获取能力和股票增持能力,首期互换便利规模5000亿元。后者将为发放“回购和增持股票贷款”的商业银行提供低息的再贷款资金,引导商业银行支持上市公司和股东增加股票回购和增持。二是发布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同时督促、指导保险公司优化考核机制,鼓励、引导保险资金开展长期权益投资,鼓励理财公司、信托公司加强权益投资能力建设,发行更多长期限权益产品。三是发布促进并购重组的六条措施。提高对并购重组的监管包容度,更好发挥市场优化资源配置作用。积极鼓励上市公司加强产业整合,资本市场在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将继续助力传统行业通过重组,合理提升产业集中度,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本次会议再提打通资金堵点、引导长期投资、支持并购重组、推进公募基金改革和保护中小投资者等多项重点改革举措,将为促进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提供基本制度保障。在美联储开启降息进程、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回升、中国经济向好的信心增强以及资本市场估值尚处在全球低位的多重因素下,预计随着一揽子政策逐步落地显效,A股有望走出对当前偏低估值的修复行情。会议提出,“要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进一步规范涉企执法、监管行为”。近段时间以来,由于地方税收收入和卖地收入下降,地方政府面临严峻债务压力,因此,部分地方政府通过加大收费、罚款等非税收入征收力度,由此导致营收环境恶化,进一步打击企业投资信心,由此形成了典型的负反馈循环,因此会议强调要“进一步规范涉企执法、监管行为”。会议指出,“要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自去年7月推出“民营经济31条”以来,宏观政策对民营经济的态度更加友好,不过,受房地产市场震荡寻底、有效需求偏弱等因素影响,我国中小企业信心指数自今年4月以来再次步入下行区间,今年1-8月民间投资同比增速-0.2%,年内首次转为负增长,刷新去年9月以来的最低增速。民营经济促进法谋划已久,据悉草案已于2023年5月撰写完成,立法流程也已启动。该法案的出台能够从根本上保证民营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让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有法可依、违法必究,从而稳定民营经济发展的预期、振奋民营企业家的信心、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会议指出,“要把促消费和惠民生结合起来,促进中低收入群体增收,提升消费结构”、“要培育新型消费业态”、“要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发展养老、托育产业,抓紧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国内有效需求不足主要表现为消费需求不足。1-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累计同比增长3.4%,为2023年以来的新低。近期假期效应趋弱、服务消费回落、商品消费表现平淡,提振消费具有紧迫性。虽有政策出台加力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成效显现尚需时日。消费能力与消费意愿是决定消费的核心要素。本次会议提出“促进低收入群体增收”,与7月政治局会议提出的“增强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和意愿”一致,并新增“提升消费结构”。“培育新型消费业态”,未来或在数字化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等领域展开。此外,针对老龄化加剧、生育率低迷问题,提出“发展养老、托育产业”以及“完善生育支持政策”。未来或将有具体政策出台,以提振居民消费需求。会议指出,“要加大引资稳资力度,抓紧推进和实施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等改革措施,进一步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今年1-8月,我国累计实际使用外资5801.9亿元,同比下降31.5%,8月当月同比降幅49.4%,创历史新高。相比于7•30政治局会议对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全面部署(主要包括制度型开放、稳外资、稳外贸、共建“一带一路”),本次会议特别强调了制造业领域引资稳资,反映了该项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根据会议精神,稳外资的两大抓手分别是放宽外资准入和优化营商环境。外资准入方面,9月8日,发改委联合商务部发布《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4年版)》,将限制措施由31条减至29条,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已实现“清零”,新版管理措施将与11月1日起正式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包括对舆论环境的正确引导、对外商安全感的及时回应,以及其他相关的配套支持政策。会议重点提及了稳就业、稳物价和粮食生产等方面工作。一是稳就业。近期青年人口失业率上升,引起市场热议。就业是增长的滞后指标,其折射出的经济现实以及可能带来的社会冲击,无疑值得高度关注。所以会议要求,一方面,重点做好应届高校毕业生、农民工、脱贫人口、零就业家庭等重点人群就业工作,另一方面,加强对大龄、残疾、较长时间失业等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二是稳物价。针对近期食品及水电气热等价格上涨带来居民生活成本提高问题,指出要“保供稳价”,旨在降低物价上涨对居民基本生活的影响。三是“要切实抓好粮食和农业生产,关心农民增收,抓好秋冬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会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重点提及了两个方面工作:一是 “要树好选人用人风向标,认真落实‘三个区分开来’,为担当者担当、为干事者撑腰”。“三个区分开来”由总书记于2016年提出的,其具体内涵是: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这一原则的提出,旨在保护那些作风正派又敢做敢为、锐意进取的干部,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干事创业热情。二是“要支持经济大省挑大梁,更好发挥带动和支柱作用”。经济大省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顶梁柱”与“稳定器”,2023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7·30会议均指出要发挥好经济大省挑大梁作用。今年上半年,江苏、山东、浙江增速较快,排在全国前列,但广东、河南、四川等省份低于全国增速和本省目标,需要进一步发挥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