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银研究】财政部新闻发布会释放积极信号
文摘
2024-10-12 18:40
北京
10月12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加大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会上财政部表示,围绕稳增长、扩内需、化风险,将在近期陆续推出一揽子有针对性的增量政策举措。政策目标兼顾稳增长和化风险。财政部明确以稳增长、扩内需为着力点强化政策供给,旨在和前期已出台的政策形成合力,放大政策效应,推动经济向上结构向优,巩固市场主体信心和预期。同时,财政部继续把化风险摆在突出位置,确保财政中长期可持续性。已确定的增量政策。会上,财政部提出了四个方面增量政策举措,包括加力支持地方化解政府债务风险、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支持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加大对重点群体的支持保障力度。研究中的增量政策。财政部强调,除四项已经进入决策程序的增量政策之外,还有其他政策工具也正在研究中,可能性较高有两项。一是扩大专项债券使用范围。二是上调赤字规模。接下来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是财政政策重要的观察窗口,届时增量财政政策将进一步明朗化。10月12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加大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会上财政部表示,围绕稳增长、扩内需、化风险,将在近期陆续推出一揽子有针对性的增量政策举措。近段时间以来,针对经济运行中的下行压力、国内有效需求不足、一些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楼市持续偏弱、前期股市震荡下行等问题,决策层加大了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先是监管部门出台了降准、降息、降低存量房贷利率等措施,接着中央政治局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宏观政策进行整体部署,之后发改委又提出了“三个更加注重”“四个坚持”和“五个针对”的政策框架。此次财政部也明确以稳增长、扩内需为着力点强化政策供给,旨在和前期已出台的政策形成合力,放大政策效应,推动经济向上结构向优、发展态势持续向好,进一步夯实经济基本面,巩固市场主体信心和预期,最终形成良性增长循环。需要注意的是,在稳增长的同时,财政部继续把化风险摆在突出位置。自去年以来,我国对于地方债务管控、隐债化解保持高压态势。一方面,推进隐性债务“控增化存”。落实一揽子化债方案,妥善化解存量债务风险、严防新增债务风险。另一方面,健全化债长效机制。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完善全口径地方债务监测监管体系,分类推进地方融资平台转型,消除地方债问题的根源。整体来看,政策效果明显,地方债务风险有所缓释。不过,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分布不均匀,部分地方隐性债务规模仍然偏高,叠加今年是城投债到期高峰,面临较大还本付息压力,结构性及区域性风险隐患依然不容忽视。这就需要财政在支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坚持统筹稳增长和防风险,统筹需要与可能,确保财政中长期可持续性。会上,财政部提出了四个方面增量政策举措,包括加力支持地方化解政府债务风险、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支持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加大对重点群体的支持保障力度。一方面,每年动用部分新增专项债额度偿还存量债务,既继续发行特殊新增专项债。有别于传统的新增专项债,特殊新增专项债募集资金不是用于项目建设,而是偿还存量债务,既化解融资平台隐性债务和清理政府拖欠企业账款等,与特殊再融资债用途类似。今年以来,特殊新增专项债的发行节奏不断加快,截至9月底发行规模已超8000亿元,若加上自去年四季度发行的部分,两年合计发行已达到1.1万亿元。财政部提出继续发行特殊新增专项债,主要是考虑到近些年专项债发行规模大幅增加,符合专项债发行条件的投资项目越来越少,且专项债结存限额在各省之间分配不均,东部发达地区结存限额较多,而债务压力较大的中西部省份结存限额较小,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特殊再融资债的发行。另一方面,开展新一轮较大规模地方债务置换。历史上有过四轮地方债置换。第一轮是2015年至2018年,通过发行置换债券置换2014年底以前的“纳入预算管理的非政府债券形式的政府存量债务”,置换规模达12.2万亿元;第二轮是2019年,允许少数有成熟隐性债务化解方案的地方发行置换债化解隐性债务,置换规模达1579亿元;第三轮是2020年12月至2022年6月,发行再融资债置换隐性债务,用于建制县化债试点扩容和推进全域无隐债试点,规模合计1.1万亿元;第四轮是2023年10月至2024年6月,发行特殊再融资债置换存量隐性债务和偿还拖欠企业账款,规模合计1.5万亿元。此次置换是第五轮,从置换规模看,财政部表示,“拟一次性增加较大规模债务限额置换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并强调这是“近年来出台的支持化债力度最大的一项措施”,预计规模将远超第二、三、四轮,可与第一轮相媲美;从主要用途看,重点支持地方特别是高风险地区化解存量债务风险,从而可以腾出更多精力和财力空间来促发展、保民生;从债务主体看,考虑到地方近几年财政债务压力较大,而财政部明确表示“中央财政在举债和提升赤字方面是有较大空间的”,预计会采取由中央发行国债、再转贷地方的方式,利息由中央、地方共同承担。财政部表示,“ 按照‘统筹推进、分期分批、一行一策’的思路,积极通过发行特别国债等渠道筹集资金,稳妥有序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进一步增加核心一级资本。”此前金融监管总局已在9月24日国新办发布会上宣布,国家计划对工、农、中、建、交、邮储六家大型商业银行增加核心一级资本。这意味着,国有大行将再次迎来特别国债模式下的国家注资。从注资背景看,一直以来,我国银行业外源性补充资本的渠道有待畅通,补资本主要依靠内源性的利润留存,但近年来银行减费让利的力度不断加大,净息差有所收窄,利润增速逐步放缓,有必要寻求外部融资;从注资目的看,与前几轮国有大行注资重在消化不良资产的被动防御相比,此次注资更多是一种应对未来风险的主动行为,旨在提升其资本充足率,从而更好地发挥国有大行服务实体经济主力军和维护金融稳定压舱石的作用;从资金来源看,将通过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进行注资,充分发挥特别国债规模大、融资成本低、灵活性高的优势,且此前也有先例,1998年财政部曾发行2700亿元的30年特别国债向四大行注资;从推进节奏看,财政表示目前已经会同有关金融管理、监管部门成立了跨部门工作组,正等待各家银行提交具体资本补充方案。自9.26政治局会议提出“要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释放迄今最强“稳地产”信号以来,各部门、各地区在需求侧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央行宣布降低存量房贷利率、下调二套房贷首付比例,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先后调整了住房限购政策,多地纷纷跟进“出招”,持续为房地产市场注入信心。此次财政部又从供给侧着手,提出了三项措施,着力严控增量、优化存量、提高质量,推动房地产市场供需平衡。一是允许专项债券用于土地储备。今年6月自然资源部已经发文明确,对于收回收购土地用于保障性住房的,可通过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资金予以支持。本次财政部进一步明确允许专项债用于土地储备,这有助于盘活存量土地、促进土地资源高效利用。二是支持地方用专项债券和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来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各地的保障性住房。这是考虑到自3000亿元保障性住房再贷款政策实施以来,多重因素制约下整体收购进度不及预期。三是抓紧优化完善相关税收政策,主要是与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标准相衔接的增值税、土地增值税政策。为增强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和意愿,把促消费和惠民生结合起来,财政部提出,将针对学生群体加大奖优助困力度。国庆节前,财政部、民政部已经联合部署向特困人员、孤儿等困难群众发放一次性生活补助。财政部表示,将分两步调整完善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第一步,在2024年推出国家奖学金奖励名额翻倍、提高本专科生奖学金奖励标准、提高本专科生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加大国家助学贷款支持力度四项措施;第二步,在2025年推出提高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奖励标准、提高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并扩大资助范围三项措施。财政部强调,除上述四项已经进入决策程序的增量政策之外,还有其他政策工具也正在研究中,可能性较高有两项。一是扩大专项债券使用范围。随着我国基础设施持续多年高强度投入,地方专项债适配的能实现收益与融资平衡的项目越来越少,部分地方专项债资金存在闲置的问题,部分项目存在虚假包装的现象。为更好地发挥专项债的投资带动作用,财政部表示将最大限度扩大专项使用范围。二是上调赤字规模。近年来由于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财政收入受到很大的影响,而民生、三保等支出刚性增长,收支平衡压力大,需要通过扩大举债规模来弥补收支缺口。相比发行专项债和特别国债,直接增加财政赤字更为灵活有效,其适用范围更为直接、广泛,既可以用于补足民生支出不足,也可以用于重点项目建设,还可以加大转移支付的针对性,缓解地方财政压力;可以快速地筹集必需的资金,无需跟随项目,直接提高财政政策的灵活机动性,方便财政政策迅速发力;预算更透明、便于监管,可有效防止财政资金错配和挪用。接下来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是财政政策重要的观察窗口,届时增量财政政策将进一步明朗化。